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渭南市华州区陕煤集团万吨级输送床粉煤快速热解技术工业化试验装置现场

输送床粉煤快速热解技术是陕煤集团为了解决大量粉煤无法高效利用问题,实现低阶煤的高附加值化和洁净化利用,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院士、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合作开发的科研项目。在经过前期实验室研究、小试实验和千吨级中试试验结果良好的情况下,陕煤集团在渭南市华州区工业化试验基地投资建设了该套万吨级工业化试验装置,并由陕煤技术研究院负责具体实施。

2016年12月20日,在陕煤技术研究院华州区工业化试验基地上,万吨级输送床粉煤快速热解技术工业化试验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连续稳定运行约90小时,产出合格粉焦和焦油等产品,这标志着陕煤集团在低阶煤清洁高效分质利用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该技术进行工业化示范与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国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选择。

在此基础上,陕煤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抽调核心技术人员,加快工程化技术攻关,组建了万吨级输送床粉煤快速热解试验装置改造与优化项目组,针对试验装置升级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等问题进行加紧攻关,争取在2017年年底实现技术攻克。与此同时,陕煤技术研究院热解技术课题组、万吨级输送床粉煤快速热解试验装置改造与优化项目组负责人李学强就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像往常一样,每天数次,李学强他们要往返30米高的万吨级输送床粉煤快速热解技术工业化试验装置塔上巡检设备的运行情况

2012年7月,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李学强经过充分的准备,进入了陕煤技术研究院现代化工技术研究所工作。本科期间专精化学工程与工艺,硕博期间对精细化工、应用化学有了更深的造诣,加之陕煤技术研究院拥有的宽广的平台和浓厚的工作氛围,让他对未来的发展满怀希冀和憧憬,决心要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播种出累累的果实,努力拼搏、做出贡献,在陕煤技术研究院的不断发展中实现理想信念、提升自我价值。

对来自河南新乡的李学强,曾问他为啥要来陕煤技术研究院工作,为什么甘愿背井离乡来到一个近乎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交际,陌生的水土,是哪些原因吸引了他?他是这样答的:是研究院宏伟的发展规划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了我。研究院的气象新、理念新,胸襟博大,鼓励新人,给了我们年轻人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和宽广有力的施展舞台,而我也决心扎根研究院,以更加严谨、务实、细致的作风,作出贡献,实现自我。付出将会得到收获,汗水和努力将会得到鲜花和掌声,2016年,时隔3年后,不断成长的李学强就由于在科研一线的突出成就,荣获了西安市第五届“青年科技人才奖”。

2017年初,公认学术能力扎实、为人正派朴实、业务能力突出的李学强,开始负责万吨级输送床粉煤快速热解试验装置改造与优化项目,长期驻守在华州区项目现场,目标是项目核心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同行业先进水平,尽早使项目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有了前一阶段的丰硕积累和沉淀,他对于做好这个项目,更加充满信心和干劲。有一句话,长期摆在他的桌头案间:干什么,就爱什么,做什么,就做最好。在他接手这个项目之前,负责试验装置建设和运行的同志已在现场坚守了两年,见证了从一片荒土到钢铁框架的变迁。而他的想法,就是让这个钢架和结构,变得更加丰满与完美。

巡检设备完成后,喜悦的合影

吃苦耐劳,忍受现场艰苦的条件是必须的。在夏季酷热的会议室,他们经常熬夜讨论各工段的调试方案和设备的运行状况,通宵到黎明是常有的事情;在华州区高达30多米的试验装置框架上,空气对流极大,他们每天要往返数次,细心巡检每一个设备的检修与改造情况。像农民,又像国王,精心巡视着自己的土地,希冀有一天会在荒凉的土地上结出钢铁浇铸的科技之花。尽管带着安全帽、穿着工服,磕碰划伤也是在所难免,身体上常有新旧伤痕。单位配装的高强度劳保鞋,鞋跟经常会被磨平,组内的成员没有几个是没换过鞋子的。组内的代表刘虎,从项目启动开始就坚守在现场,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始终坚持与现场工人一起劳作,打成一片。在试验装置一次调试期间,持续的高强度劳作让刘虎这个健壮的西北汉子走路都在摇摇晃晃,在这之前,他已经每天工作十几小时、连续工作六七十天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坚持办公在一线、吃住在一线的现代化工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樊英杰;入职以来就到现场,与工人师傅一起吃过土、一起爬过高的陈岗;负责打点现场,练就了多地方言,与工人师傅十分稔熟的杨鹏程;攻关分离难题,在40℃以上的分离罐内几进几出,取样品、查设备的刘今乾;每天在十层热解框架上下数次的党敏辉;在废水池和烟囱侧坚守取样的张喻;凌晨两三点与工人师傅一起抢修阀门、疏通积料的陈刚;凛冽寒风中测气密、查漏点的李克伦和赵鹤翔;巾帼不让须眉,与男同志无差别劳作的徐婕、杨小彦、么秋香等女同志……现场每位的同志背后都有一段辛酸而快乐的回忆。一个个青春身影,抛弃了名校出身,以一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沾满煤粉的脸庞与冬夏里湿透的工装,让他们更加迷人。

艰苦的条件,顽强的信念以及不懈的追求,迅速让整个团队变得更加成熟,富有韧性。由于个人工作和生活间的冲突,为了更好地照顾工作,同时也为了家庭考虑,李学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妻子和孩子送回河南老家,由父母帮助照顾,只为了专心做好项目。这样或多或少的牺牲,在组内的每个成员身上都能得到体现。

“我们组从事的工作是光荣而艰巨的。在研究院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全体成员拼搏进取,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现在我国煤炭分质利用技术的发展水平与企业和市场的迫切需求不相匹配,与国家和人民对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迫切需求不相匹配。现如今,热解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工作,锐意进取,不忘初心,早日实现热解技术的实质性突破,在研究院的成长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摘自访谈笔录部分。

工作中的李学强,专注、认真

作为陕煤技术研究院热解技术课题组、万吨级输送床粉煤快速热解试验装置改造与优化项目的负责人,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李学强仅仅带动自己是不够的,还得带动全组成员齐心协力、各展所长,协调上下,才能更好地推进项目成功,达到既定的目标,不负重托,不负众望。

对于管人、用人,李学强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最主要的标准是:要善于团队协作,敢于自我牺牲,吃苦耐劳,信念坚定,敢想敢干。李学强接手这个团队,使本就浑圆硬朗的队伍更加磨合融洽。他十分重视协调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在组内树立了一种当劳当得、多劳多得的风气理念,把有限的条件优先向艰苦环境倾斜,向现场一线倾斜,得到了大家的共同的认同和拥戴。

在明亮的办公室,他对热解技术课题组侃侃而谈:“我们组在成立之前,已经有四项科研任务在开展,在研究院的支持下、在领导的关心和带领下,已经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积极向上的优秀团队。我们现在的工作更多的是将热解技术进行工程化的开发与验证,涉及专业广泛,团队的作用更加突出,所以,我的工作就是把优秀的团队更加团结好、组织好,与大家一起解决遇到的困难。”

能搞研发,并且自己也能带得动人,拉得起队伍,是一个科研项目组带头人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科研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李学强已经深有体会,并且在始终如一地遵从着。

“如果这个项目预期成功,下一步你的未来计划或者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他笑笑,“还是扎扎实实工作,带好队伍,继续做好新型热解技术的开发,为推进集团和研究院的创新发展做好应有的本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