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西北大学文学院 张美青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波兰目前最有名的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波兰文坛出现的一颗璀璨新星”。曾两度荣获波兰最高文学奖“尼刻文学奖)the Nike Prize),四次获得“尼刻” 读者选择奖(the Nike Readers’Prize),获得2018年度布克国际奖(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又于2019年凭借最新翻译Flights摘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第五位波兰作家。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很多文字,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自从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部,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经历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她用“拼图式” “星际分布”等写作方式,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作家独特的时空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借用魔幻主义、隐喻和讲故事的手法刻画了一些个性独特、血肉丰满、又非常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在不同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并且这些形象随着作家的阅历变化也呈现出了变化。有的女性虽然没有接受过正统教育,但却充满了智慧;有的尽管叛逆,却内心慈悲;有的隐忍坚强,却内心悲凉;有的经历战争,却依然活得精彩。有的学识丰富,个性独立,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有的家庭完整,却一心出走和逃离,等等。所有这些女性形象都体现出了积极的独立意识,有的体现出了反叛意识,还有的体现出了普世的价值观。

一、女性意识有如下:

(一)、独立意识

奥尔加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是独立的,不管是人生赢家的格诺韦法,反叛的麦穗儿,隐忍的米霞,会做假发的智慧太太玛尔塔,还是离家出走的安努斯卡,还是为爱远行的她,以及教授的妻子凯伦,都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她们都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当格诺韦法的丈夫因为战争上战场的时候,她一个人像男人一样掌管着磨坊,雇佣了新人,还收获了爱情。在丈夫回来之后,又理智地离开情人。麦穗儿的独立体现在她本身就是一个人生活,虽然年轻的时候她依赖男人。安努斯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能独立照顾生命的孩子。她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丈夫是个医生,去趟欧洲只需一个借口。凯伦的教授身份确保了她一切都可以独立,只是再婚后不得不照顾年迈的教授,还要给他足够的尊严。作品中的所有这些女性都是独立的,有人格上的独立,有经济上的独立,有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立。而这些独立,又何尝不是作家奥尔加本人的性格之一。她心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独立工作,后来转为写作,她本人在各方面都是独立的。作品中的这些人物也都有一定作家的影子。

(二)、反叛意识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麦穗儿是最具有反叛精神的,尽管她最初依赖男人,但是在媾和过程中,她提出为什么她必须躺在下面呢,当地主老太要照顾她时,她不但没有接受,反而再次提出质疑。《云游》中的安努斯卡因为对婚姻和家庭的失望,她选择了离家出走来表示对沉闷家庭的叛逆,裹得层层叠叠的流浪女也是一种反叛的典型,她提出了移动的重要性,凡是固定的都要毁灭,只有移动才能有生命。奥尔加的母亲曾经从事文学,当初她自己选择心理学,也是出于对父母的叛逆,要追求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她曾在一次和JF的访谈中这样说道“我母亲是一名波兰文学教师,我一度也和她一样,打算学习文学。但幸运的是,我在青少年时期和她之间有过争斗,那是对父母的叛逆,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

(三)、哲思意识

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的玛尔塔是个智慧的女性,尽管她不识字,但是,她悟出了很多深刻的道理。翻译家易丽君曾说“玛尔塔这个不起眼的农村农妇,从未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却不乏天生的智慧”。《云游》是一部哲思性很强的作品,几篇短文都有很深刻的哲理,如:“移动性已成现实”(p243)。裹得层层叠叠的女人说的话“摇摇,走走,摆摆。只有一个方法能够摆脱他。我们身体的移动是神圣的。”

(四)、普世意识

《云游》的文字除了具有哲思意识,还渗透了普世意识,一个文化人对世界贫困和生态的关注。第72页这样写到“每个人都写起来吧,哪怕只写一句话”。第73页,小标题“世界公民,拿起你的笔!”其中写道“任何一个这样勇于写作的人都可能写出一本畅销书--那样一来,我们付出的努力就将得到回报,社会将得到进步。她说,这是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以及“我喜欢这个想法:把看书视为一个人对手足同胞的道德义务”。第290页“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拉锯战,哪怕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输。你不得不心平气和,接受现实:到最后,并不会有所谓的独立生态系统。”作品Drive Your Plow Over the Bones更体现了对生态的关注。

二、奥尔加女性意识的形成原因

(一)、个人生活的阅历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1962年生于大波兰省苏莱胡夫,母亲是一位文学教师,父亲也很爱读书。在奥尔加年幼的时候,就经常被书包围。很早就对文学表现出了兴趣,并且1987年就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1985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她曾是荣格心理学的“信徒”,后在波兰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有着在精神病医院的工作经历,在作品《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的人物形象中都有体现,尤其是作品《云游》出现了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专业术语,如:“旅行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但是,正如她在访谈中写到的“但你要知道,那是80年代初的波兰,一段非常黑暗的时期。戒严法实施、商店空无一人、全国上下普遍都是消沉的情绪。所以心理学也是逃避现实的一个方式。”

她住在波兰和捷克边境的苏德台山的小村庄,这里的真实故事给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在一次采访中,她曾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受到了我的祖母家庭故事的启发,我当然也融入了我自己的理解。那是1996年创作的,20多年过去了,我把这本小说看作我青春时代的记忆。创作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某个朋友或者邻居的影子。”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人物多数都是年轻的,不管是米霞、麦穗儿、鲁塔,都是年轻的女性。后来,随着作者年龄的增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在变化。《云游》是在2007年完成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多数都是云游状态的人。

另外,《云游》这部作品的写作是源于奥尔加自己的中年危机。当时她在做化验,而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身体的了解很少,就下定决心要写一部这方面的书。接下来,她开始研究解剖史,花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而她接到获得诺贝尔奖消息的时候,正开车在荷兰的路上。

(二)、 波兰国家的背景

到目前为止,波兰已经有五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亨利克 显克维支、弗拉迪斯拉夫 拉蒙特,波斯瓦娃 辛波斯卡以及美国籍的切斯瓦夫 米沃仕,奥尔加是第五位,也是第二位女性。同时,居里夫人也是波兰人。波兰浓厚的文化环境给了她得天独厚的优势,波兰的文化熏陶滋养了她。她曾经在采访中直接说“我从小就喜欢密茨凯维奇、米沃什、辛波斯卡的诗歌。”在这样国度成长起来的奥尔加,文学素养很高,又有榜样的力量。青年时代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开始尝试诗歌创作。1987 年,她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1993年,她带着新作《书中人物旅行记》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这是一部现代寓言体小说,讲述两个主人公去寻找传说中的“秘密之地”,虽然没有成功,但在旅途中两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法国和西班牙,故事讲述了两人“秘密的吸引力”,这才是作品的亮点。《书中人物旅行记》一经出版,便赢得读者喜爱,为奥尔加 ·托卡尔丘克赢得了波兰科西切尔斯基基金文学奖。

(三)、波兰的国家和文化特点

波兰民族具有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民族特性,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多元化。(车宏卿《波兰:历史的聚焦点》)。托卡尔丘克曾说:“住 在欧洲的中心,军队走走来来摧毁了一切,文化就像是一种胶水。波兰人深知如果没有文化,国将不国,无处为家”(qtd. in Franklin 20)。她认为与波兰联系紧密的乌克兰人、犹太人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在波兰历史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她的史诗小说《雅各书》(The Book of Jacob,2014)定位在深受犹太教哈斯卡拉运动(

Haskalah Movement)和从喀巴拉神秘主义汲 取营养的哈西德运动(Hasidic Movement)影响的18世纪波兰,讲述了一位波兰—

立陶宛联邦的犹太传教士雅各·弗兰克的故事,涉及七道国家边界、五种语言和三种宗教。虽然这本书公开的内容引发了质疑,但它确实展示了波兰历史和文化中少数族裔的文化遗产。(栾天宇《跨越边界的寻根者》)

托卡尔丘克两年内摘得文学界内的两大奖项,这让她和她的作品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事实上,我国文坛自清末民初便对波兰文学有所译介。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介绍的八 位摩罗诗人中就有三位波兰诗人(李坚怀159)。他较早留心波兰文学与他所倡导的重压之下的爱国情感和反抗精神密不可分。虽然时隔久远,但托卡尔丘克作品中对女性的塑造和女性意识的刻画深受其历史和文化影响,也体现了她的成长经历和波兰国家的文化。她作品中的这些女性形象和她们身上体现出的意识也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