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
记忆中的黄河并不是如今这样清澈、娴静的摸样。春天泛着白光、夏天滔滔巨浪、秋季泥沙俱下、冬天漂浮着大块大块冰凌,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滚滚东去。家住黄河边,黄河是我们天然的大澡堂,为此,老师没少操我们的心,变着法儿和我们较劲,即使被罚站在烈日下晒得浑身流“油”黑不溜秋,也难挡在河水里、沙滩上尽情疯狂、闹腾的诱惑,屡教不改、一犯再犯。炎炎夏日的午休时段也不消停,一头扎进河水里,快意便在周身流动,黄河边是我们忘乎一切的乐园,小小年纪的我们,游泳技能无师自通,先是学会“狗刨”,后来学会了各种姿势的畅游。溺水身亡的事情在黄河沿岸时有发生,关于河里有“水鬼”的传闻,形象逼真,家喻户晓,“水鬼”潜在水底,每年都要拉进几个孩童去壮大他们的队伍,更传奇的故事是张三亲自目睹的“秤锤事件”:李四挑着自家的韭菜乘渡船到南岸西沃镇上赶集,上船时不小心把秤锤掉进河里,那秤锤带着绳环却在水面上漂浮晃悠,李四连忙赤脚下水捞自己的秤锤,没蹚几步被“水鬼”拽着了脚趾,李四临危不乱、将计就计,大声告诉人们,今天的河水可美,不热不冷,要上岸脱光好好洗个痛快!“水鬼”闻言松了手,李四返回岸上,捡起鹅卵石投向水里,对“水鬼”破口大骂,那秤锤立马不见了踪影……这个故事让我们行为收敛了许多,至少不敢单独或夜晚到黄河里洗澡。在全国“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的大型活动中,我们正读初中,班里几十号男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午饭后赤手横游黄河一个来回。我们列队跑到上游西滩的指定地点,待老师一声令下,同时入水,像一群泥鳅一样你追我赶拼命游向对岸的临时“码头”,一个个赤条条仰卧在南山崖的青石板上,肚皮像壁虎的下颚一样一凸一凹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儿。缓过劲来,再一起游回学校读书。每天中午在家里吃的那顿饱饭随着在黄河里的一个来回,肚子里空荡荡的,整个下午闲饥难忍,但仍感觉那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那是先辈对黄河最原本的贴切解读。多雨季节河水含着大量的泥沙,巨浪翻滚、旋涡打转、野性十足、放荡不羁,沿河的人尽管有过“涨河捞柴火,落河捞鱼”的经历,但那种短暂的兴奋转眼即逝。家乡东西滩地的庄稼面积广袤却收成甚微,旱天不保地,雨季被水淹,乡亲父老常年辛勤劳作,眼看丰收在望,常被一场大水化为泡影,给人们心中留下最深刻的的隐痛。记得小时候,父亲说过,大约在40年代,他还是个孩童,在黄河边玩耍时,见到几个身上挂着手榴弹的八路军小战士从这里乘船渡河,年幼的父亲好奇地问他们,连枪都没拿咋打仗哩?一个小战士风趣地回答:“敌人的枪就是给我们准备的!”几个小战士告诉围观老百姓:“我们共产党如果得到天下,能把黄河水也变成清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多次重复那句:“你们看看现在的黄河水,共产党说得到,办得到!”90年代,随着家乡那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排沙、发电为一体的国家“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行,一坝锁蛟龙,高峡见平湖,景观壮丽。这些年来,沿岸的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力度惊人、日新月异,湿地公园、半岛度假村、黄河山峡等景区,云雾缭绕、天水一色、鬼斧神工,既有南国山水的柔媚和婉约,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健与阳刚,引世人瞩目,令中外游客赞叹。黄黄的河,清清的河。黄河由黄变清的过程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科技发展、国力强大,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向全面小康进发最有力的见证。
作者简介:陈书生,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鸭绿江》《黄河文学》《小小说大世界》《时代作家》《文学世界》《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建材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出版个人文集《说的是》一部,现就职于河南省济源市天坛山水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