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月到中秋分外明 | 宋康年

作者简介:

【文物鉴赏】

月到中秋分外明

-----兼谈 唐代月宫镜与中秋月的渊源

中国考古学会员 安徽望江县博物馆副研究员 宋康年

翻翻日历冊页,没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岁月如梭,好景常在,这辈子也不知过了多少个中秋节,总归是“人逢喜亊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说起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习俗,至于中秋节的习俗,考之于史书,曾见于《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节日。据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干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说的是中秋月圆,最堪玩赏,故古有诗云“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在唐代不仅涌现了很多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的诗歌作品,而且还把这一题材以美术图案的形式表现在铜镜上,使绘画艺术与民间风俗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此让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面唐代的月宫镜(又名嫦娥奔月镜)(如图)就可以得到证实。
该镜青铜质地,直径20.5厘米,正面光洁明亮的银白色,宛如一轮皓皓的明月;镜背面巧借菱花形边廓起沿,钮与缘之间圆圈棱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曲折而有规律的镜缘与內区圆形圈棱相结合,既合谐统一,又畗于变化,外区有对称的八个菱花形花瓣内,各饰有一杂凸起的流云纹和花卉纹,很有动感。内区巧将镜钮饰于月宫中曲折的桂树干内,配以夸张的变形树叶图案,既表现了树丛的茂盛繁密,又避免了图案上过于写实。树左一只玉兔,双足如人般站立,两只前足持一长杵,杵下置有一方足圆钵,应为神话中的“玉兔捣药”。另旁有一只四足蟾蜍,双足跃起,一足上指桂树。树右有一衣带飘舞,双腿微曲,年轻貌美的女子,身略前倾,似乎刚从外面归来的嫦娥,正在向玉兔询问什么,整个画面,相互呼应,幽默含情,亲昵神态,形象生动,动中寓静,静中含动,情趣盎然。无论是鉴容还是观赏,令人无不沉醉于清风明月之中,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姢。”之喜悦。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亊,长期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可谓家喻户晓,有记载说嫦娥偷食不死之药奔月后,並不是一个美貌的仙女而变成了难看的蟾蜍,但唐代铜镜所描绘的嫦娥却是一个美貌的仙女,这表明唐镜纹饰题材摈弃了怪诞的神话模式,而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和谐,而作了大胆的题材的再创造,从而更加富有思想性,文化性,人民性。这也就是唐代铜镜显著特征。因此我们从唐代月宫镜上意识到月亮,使之认识历史,传承文明。正如李白有诗云;“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愿我们在中秋佳节里,通过月宫镜的观赏,不仅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可以让我们在皎皎的月光之下沉浸着合家团圆之乐。除此笔者不禁信口拈來“中秋共赏月,海峡昐团圆”。
注:该文曾载于2013年12月.25日北京<中国文物报>
雷 池 诗 社

LeiChi Poetry Association

诗社介绍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总编

初畔池

责任编辑

子贤  欣悦  文成

特别申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