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岩画与远古文明

“流淌的记忆”

东北地域文化系列学术讲座

第八讲

东北亚岩画与远古文明

主讲人;庄鸿雁

庄鸿雁,文学硕士,研究员,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高端智库专家,主要从事北方岩画及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地域文化研究室主任。

出版《城市文化与文化城市》《黑龙江流域文明新探》《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萨满文化研究》等专著7部。在《学习与探索》《学术交流》《文艺争鸣》《北方文物》等发表论文40余篇。

4月16日,“流淌的记忆”系列讲座有幸邀请到了庄鸿雁老师,通过腾讯会议APP发起了一场以“东北亚岩画与远古文明”为主题的线上交流讲座。

庄鸿雁老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兴安岭岩画与环太平洋岩画带”,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大兴安岭岩画的发现保护与研究”等课题,本次沙龙,庄老师以黑龙江流域岩画为切入点,对东北亚地区的岩画发展进行了深远的探究:通过对黑龙江流域岩画的田野考察,对岩画的内容、风格以及对岩画的符号图案进行了大量的文化学解析,同时,对黑龙江流域岩画的年代、作者进行了推测。让我们深入白山黑土,探索其中岩画的奥秘……
“无字天书”——承载人类早期文明

庄老师首先从定义出发,以“岩画”→“世界岩画”→“中国岩画”→“东北亚岩画”为顺序。她谈到:

“艺术的画廊”——从特征看早期文明
1

岩画地点的选择与灵石崇拜

灵石图片

先民在选择岩画绘制的地点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刻意选的“圣”地,是族群祭祀之所。因为“山常为神居之所”,山是古代巫师--萨满的“众帝自所上下”的天梯或天柱,所以巫师--萨满通过灵山与天地沟通,表达对自然界的某种诉求和召唤。

至今黑龙江流域一些原居民族仍保留着灵石崇拜的风俗。提到灵石崇拜,庄老师指出它也是沟通天地的载体,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

2

红色崇拜——黑龙江流域岩画的主色调

红色是人的肉眼能看见的光谱中波长最长的颜色,在色彩中视觉冲击力最为强烈。

红色是新鲜血液的颜色。人类从出生始,就伴随着母亲的鲜血来到这个世界,因此,红色易于产生关于生命的联想,成为生命的源泉。

红色也是太阳和火的颜色,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温暖,意味着永恒。

因此,在原始思维中,红色多成为生命力和灵魂不灭的象征。

大兴安岭松岭壮志西山岩画

3

大兴安岭岩画系统归属——森林狩猎岩画

庄老师在考察嘎仙洞岩画

在大兴安岭岩画的动物图形中有鹿、犬科动物等为主,没有牛、羊。在大兴安岭岩画的创作时期,大兴安岭先民的生业以及文化,显示了森林民族的狩猎文化特点,而非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特点。大兴安岭岩画应独为一体,为森林狩猎岩画系统。

“露天博物馆”——解读龙形岩画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龙的发源地之一,龙的构成主体为蛇,从蛇的生物习性及显示的文化特征看,首先源自蛇神秘的生命机能和旺盛的生命力。其次,蛇被视为旺盛生命力和性能量的源泉,具有生殖崇拜的特点。从蛇到龙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其精神与文化内核已超越了生殖崇拜而升华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超越地域的文化认同。

大兴安岭龙形岩画

作为记述黑龙江流域早期文明的活化石,大兴安岭岩画中的龙雏形图像不是孤立的,作为龙的初始形态,大兴安岭龙雏形(鹿角蛇身)岩画作为黑龙江流域文明的一部分,参与了中华龙图腾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体系的一部分。同时,还参与了黑龙江流域文明在环太平洋文化带中的传播,在考古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具有联结亚美文化圈的作用。

赫哲族萨满鼓的“龙蛇”图像

庄老师最后总结到,黑龙江流域是中国古代肃慎、鲜卑、室韦、靺鞨、蒙古、女真等民族的发祥地,作为记录黑龙江流域早期文明的活化石,黑龙江流域岩画的大量发现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将为黑龙江流域及东北亚远古人群活动与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证据。

大兴安岭壮志南线岩画
学术碰撞,授业解惑
点评人:朱立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所长)

庄老师对东北亚岩画做了大胆的科学解读与阐释,研究岩画具有特殊性,它是比较抽象的,需要有艺术的想象力、人文情怀和科学谨慎的态度,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逻辑推理,还要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和田野调查。

岩画有两大特点:一是年代的久远性;二是采用天然原料,易风化。中国的岩画分布区,比如阴山,大兴安岭,都是高纬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比较寒冷,人类的足迹并不是很丰富,这也是岩画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

岩画的五大主题,分别是生产、祭祀、战争、迁徙、繁衍。其实岩画就是人类先民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的方式,就像现在人们用电子设备拍照一样,这和人类文明的记载是一脉相成的。所以说那个时代的岩画对于今天来说有很大的价值,比如说大兴安岭岩画对我们东北文明就是一个很有力的佐证——里面出现的萨满图案,是给萨满文化证明很好的方式。

岩画是人类文明处在童年时期留下的脚印,这对讲好萨满故事,讲好东北故事,是很有帮助的,它也是一个证物链,无意中记载了东北早期族群到后来文明的形成、迁徙、演变的过程。这次课程的信息量非常大,听后受益匪浅,能让我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

Q1:东北的渔猎文明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艺术传承在历史上是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有,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吉林艺术学院19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周莹)

庄老师:大兴安岭东部和北部属于森林生态环境,其居民以狩猎为主,但也包含渔猎;而在西部的内蒙古高原地区,其生态环境以草原为主,先民逐水草而居,产生了游牧文化。在大兴安岭东西两麓,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环境由森林逐渐变成草原,狩猎文化转为了游牧文化。比如大兴安岭北部的鄂伦春人以狩猎为主,他们追逐猎物而迁徙,大兴安岭西部的蒙古族则以游牧为主,黑龙江下游赫哲族以渔猎为主,虽然他们的生业属于不同的经济类型,但由于他们的文化同属萨满文化圈,因此,作为精神产品,其艺术的文化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

Q2:东北岩画艺术对于东北地域文化的内涵带来了哪些影响?同时对东北人民性格的形成有哪些影响?(吉林艺术学院18级东北地域文化传播专业徐嘉仪)

庄老师:在岩画产生的旧石器和新时期时代,民族还没有形成,所以岩画的作者谈不上族属问题,所以岩画对东北先民更多的是在精神方面产生影响,尤其是萨满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从黑龙江流域的早期先民,再到后来的民族形成,比如东北的几大族系,大兴安岭地区的东胡系,黑龙江中下游及乌苏里江地区的肃慎族系,民族不断的在发展和演化,但由于萨满文化的共同信仰,东北先民,比如肃慎族系,从肃慎到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再到满族,族称经过多次演化,但文化却得以世代传承。总体来说,东北亚岩画在宏观上对东北亚文化起到了传承作用。

作为记述早期文明的活化石

东北亚岩画经过了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以黑龙江流域岩画为例

它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体系的一部分

同时还参与了黑龙江流域文明

在环太平洋文化带中的传播

在考古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中

具有联结亚美文化圈结点的作用

让我们感谢庄鸿雁老师对东北亚岩画的讲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