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舍己从人?怎么才能做到?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七)
为什么要舍己从人?怎么才能舍己从人?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七)
李新方
【原文】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解曰】“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自王宗岳《太极拳论》传世近二百年来,大家都知道舍己从人是太极拳的一条最基本原则,但对于为什么要舍己从人,怎么才能做到舍己从人,则多所不知,难道是王宗岳先师人为地作出了这条规定,而让大家必须遵守吗?
当然不是。这里,武禹襄祖师作出最精确的回答:“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须要从人,不要由己”,是说要想在实战中掌握主动权,就要遵从技击的客观规律,从实战中的具体情况出发,因敌变化,而不能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仅技击如此,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舍己从人”,典出《书经·虞书·大禹谟》:“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书经集传》注曰:“舜然禹之言”,“忘私顺理”,“信能如此,则必有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把舍己从人的原则用于技击,是王宗岳先师的一大发明,但只有武禹襄祖师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是说在实战能够根据对方的打法和具体变化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打法,就灵活,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相反,如果只是想着自己想怎么打,用什么“绝招”一招制敌,就不免要发生僵滞,而失去主动权,陷入被动挨打之境地。
按照整个武术实战这个参考系,技击可以分为以招打人、以法打人、以意打人、以神打人四种境界,其中的以招打人属于最低境界,任何武术中都决不存在什么绝招,武林中有句话:“是招皆可破,胜负在功夫”,而最高的功夫就是舍己从人的功夫,太极拳以意打人的功夫就是舍己从人。
当然,以招打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取胜,但往往是“赢人一次,教人一招”,第二次再给同一个人用可能就不好使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你的招再高,我不给你”,对方不给,你还非用不可,两个人就僵滞在那了,结果就是技击变成了力击,谁的力气大谁赢。
但“不给”并不高级,不给对方机会,对方赢不了自己,自己也很难赢对方,由己则滞就是双重则滞,给了也许会吃亏,但吃亏才会长见识,很快就会明白只有敢给才能掌握主动权,对方的缺陷才会暴露,才有机会赢对方,逐渐就会进入“要啥给啥,吃啥吐啥”,“挨何处何处可击”的高级境界,故从人即所以制人,舍己即所以由己。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中国传统武术都是特别注重练气的,但练对了的从来不多,今天就更少,这里指出了武界练气者的两大弊端:“尚气者无力”,虽从人而不能制人,因为这种从人是被动的;“养气者纯刚”,有刚无柔,自身的双重之病还没有克服,想要从人也从不了,身体不从,当然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由己。
讲到这里,有的朋友要问:“太极拳不是用意不用力吗?为什么还要说尚气者无力呢”?不错,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但不用力而决不能无力,这种不用力而有力的力,就是太极劲,四两拨千斤至少也要有四两的巧劲,借力也需要有本力才能借得来,才能在从人中学会转移力点,掌握主动。
还有,练气的正确方法是用意,而决不能尚气,如走架时配合呼吸,只是为了加强意的作用,而决不是练呼吸之气,更不是玩什么有氧运动,而在今天,“尚气者无力”的问题更为严重,所以很多太极拳习练者的技击能力很有限,方法错了,苦练多年,功夫还是上不去的。
至于“养气者纯刚”,指的是武术中的硬功,如铁砂掌、金钟罩、铁布衫等,除了要练排打、插铁砂、打铁砂袋等外功之外,也要练打坐、动功、扎桶子等养气功夫,但这种内养功夫并非气以直养而无害的直养,过去真有这类硬功的人很多,但在实战中作用也是很有限的,而且不利于健康,今天真有这类功夫已经极少。
记得二十年前,曾有一位太极拳名人到某城市招生,凭他当时的名气,招几个学员应该没有问题,可他却在当地电视台打了多日广告,搞什么表演,练太极刀,一发劲把刀给抖断了,结果他的“小妙招”还是被普通的太极拳爱好者识破了,他并没有过去那种纯刚的功夫,一个学员也没招去。
当然,真正练上硬功的人也并不是没有,只是极少,但即使真有那样的纯刚功夫,也只能打不会的人,因为多少有一点功夫的人就不可能像石头、木头、砂袋一样站在那里不动,等着让你打,只要一动,力点转移了,你的纯刚之力就被化掉了,而陷入被动挨打,实战中的胜负就取于双方在肢体接触后还能不能动,故“从人则活”实乃武林中的不传之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