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攻防之秘: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六)

太极拳的攻防之秘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六)

李新方

【原文】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解曰】一切武术,不论内家还是外家,传统还是现代,中国武术还是外国武术,所研究的无非是进攻与防守问题,而太极拳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内家拳,就是因为在内不在外,用意不用形,故能因敌变化示神奇,许多人被太极拳打了,都始终弄不清是怎么打的,是以自太极拳传世近二百年来,人们对太极拳的攻防之秘有种种解释,但大多是着眼于动作外形。

如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浮生六记》,其中《卷六·养生记逍》云:“太极乃一圆圈,太极拳即由无数圆圈联贯而成之一种拳术,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此圆圈,离此圆圈,便违太极之原理”,“动皆不能离此圆圈,处处成圆”。有学者考证,此文并非出自原书作者手笔,但此文的确反映了人们对太极拳攻防原理的一般看法,今仍如此。

还有人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解释太极拳的攻防原理,但无论圆形,还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原理,都还是用形,而非用意,虽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取胜于人,但技击作用终归是很有限的,也就是用有,只用了太极拳的很小一部分,不是太极拳攻防原理的真正秘密。

实际上,太极拳攻防问题的真正秘密,正是武禹襄祖师《十三势行功要解》,所讲的太极内功的太极内功的第五大秘密,折叠与转换:“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往复须有折叠”,折叠是折叠彼之来力,也就是前辈们常讲的“打过来,折回去”,是借力打人的高度技巧,当对方的拳脚或器械向自己袭来,不招不架,不躲不闪,用意不用力,接劲不接着,挨哪里就在哪里折叠,在一个点上完成粘和走、化和打,直接把敌之来力折叠回去,从哪里来的还让他回到哪里,故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进退须有转换”,转换是转换己之虚实,运用折叠之法,制敌全在自身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虚实变化。周身一处一虚实,而又总此一虚实,必须在进退过程中的任一时空点上,都做到即实即虚,即虚即实,乃能折叠敌之来力,即粘即走,即化即打,这就要求必须真正做到舍己从人,完全彻底地克服双重之病。

实际上,折叠与转换是在一个时空点上完成的,折叠是自上而下言之,转换是自下而上言之,换何处意要用在何处,都是“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故太极拳之步法为: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进为进,退亦为进;在进退转换的任一时空点上都无不得机得势,随时都可以将敌击出或击倒。

“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太极拳前辈们常讲“打人不露形,露形非为能”,如前引“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此圆圈”,或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决不是真正的太极拳,有形则容易为人所乘,而受制于人,只有折叠与转换之法,用意不用形,是在一个时空点上瞬间完成虚实变化,即实即虚,即虚即实,劲由内换,无形无相,你把他打了,他却不知道是怎么打的,更不知道你是练什么拳的,很可能认为你和他是练一种拳的,只是你比他高得多,这才是真正的太极拳。

无形故能形人而己无形,知人而不为人知,制人而不为制,适合同任何武术实战而独具优势,变化万端,因变示奇,“无形方有真意,万法皆一太极'(葛福来《八方捶解》),因为圆缩小了只是一个点,在外行人看来好像和外家拳一样,也是在来直去的,真正的太极拳是内外无别的,“动静无别,先后无别,物我无别。有别无别,亦无别也。无别故能无敌”(葛福来《内外无别论》)。(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