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胜:邂逅南音
本号原创文章超过三百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陈来胜:邂逅南音
作者:陈来胜
看到电视里介绍泉州的建筑,不由想起那里的南音。
十几年前,去泉州开会。抵达泉州头一晚,吃饭之后觉得天气闷热,随与上海交大许教授去街上散步。我们俩信步而行,一路观赏与北方城市面貌稍有差异的街景,不知不觉间从一条繁华的大街走进一处不起眼的小街巷。巷子不深,是条死巷,里面传出舒缓绵邈、颤音缕缕的琴音,荡开周围的烟火气息,构成了另一处颇具古典风韵的独立空间。循声索去,只见巷尾有一个宽大却简陋的砖石台子,台上搭有高高的棚子,打着灯光。台上一侧坐有两个老者,刚刚停止拉琴,端起杯子呷了两口茶,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又继续熟稔地调弄三弦和琵琶弦。旁边还有一位中年人在专心地试洞箫的音调。台下凌乱摆放着长短不一、样式各异的小板凳,稀稀拉拉地坐了十几个中老年观众,也有三两个年轻人。我们俩立刻意识到与南音不期而遇,于是拉过板凳坐了下来。
等了一会儿,琴音渐渐响起,演出开始。从台后袅袅婷婷走上一个二十上下、腰肢纤细、面容清秀的女孩儿,一袭丝质粉色长袍,脖子上围一条长及膝盖的雪白色薄纱巾。只见她款款走到台子中央,大大方方地向台下观众深深鞠了一躬,手执拍板,随着轻拢慢捻的弦乐演唱起来。旧琴音色如檀香,清润悠扬,同时透着纡徐柔婉、曲调柔曼婉丽、节拍纡徐往复,给人优游和缓而不迫切、清音袅袅的感觉。女孩儿身体不动,轻声浅唱,流音清美,但是咿呀啁哳之调,听不明白她唱的是什么,只能不时地打量旁边悬挂的一个竖幅字幕,原来演唱的是古代一个孤守家门的少妇,向在外戍守的丈夫述说自己如何侍候公婆、井臼洒扫以及思念之情。女孩儿嗓音清澈,有如敲打悬磬,但是没有喧阗的鼓乐,没有表演动作,女孩儿只是手摇拍板,轻启朱唇,稳稳站在那里吟唱,透着温婉娴雅的气质。尽管戏文简单,但是由女孩儿一板一眼唱来,歌喉宛畅而无沾滞之声,如出谷黄莺嗓音清脆,又不失古色古香,十分清雅沁人。时当七月,溽热难耐,听到这纯净清越的唱音,别有一股清凉之感。
正当沉浸在这曼妙可人的幽境中时,唱声戛然而止,原来不知不觉间演唱已经结束。只见那女孩儿冲台下一躬身,飘然下了台子。接下来,又有一个女孩儿上台演唱。我正专心观看台上的演唱时,许教授捅了捅我,往旁边一指。哇,刚刚下台的那个女孩儿已然脱去长袍,换上T恤、短裤,变为一个时尚女孩儿。她从包里掏出纸巾擦了擦唇边的口红,随手理了几下乌发,利落地骗腿蹬上自行车,三两下拐到繁华街道,迅速消失在车水马龙的人流中。
看我一脸诧异,许教授解释道:她这一定是抽空来这里玩儿一会儿,再赶着去上夜班了。由此看来,这里只是提供了一处演出场所,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演出组织。台上的演唱者都是散布于街衢巷里的、没有固定联系的戏曲爱好者,他们情发于中,兴之所至,随意吟唱。见此情景,我不由感叹南音文化的朴实、普遍性,它不是养在大剧院、大剧场里,不是生长在戏曲研究者的象牙之塔里,而是深深植根于寻常百姓之中,融和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正是它与日常生活的这种相融性、亲和力,才在大众社会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活水,生成持久的生命力,有如兰花,不争华美,独显清秀。
泉州,那个溽热而又清凉的夜晚……
作者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