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故事】黄岱桥的来历

黄岱桥的来历

在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刘氏宗谱》上,记载着:睦百二,讳文嵩,字镇先,号鹤亭。康熙辛巳年(1701)正月十八日戌时生,乾隆庚戌年(1790)十月廿一日亥时终。皇上恩及刘文嵩五代同堂,钦赐直悬匾额四字“圣世瑞徵”,外另赐银缎,以昭盛典。娶太平桥舒氏,康熙己卯年(1699)二月初八日子时生,乾隆壬寅年(1782)三月廿七日丑时终。合葬十五都登胜土名金包坞。生四子:廷月、廷芳、廷高、廷能,一女适朱家朱景青。

在离刘家村仅有4里之遥的朱家溪上,有一座古桥,叫黄岱桥。此桥全长17米,分两段用5块长条石铺筑,桥面宽1米左右。单墩,迎水面出一分水尖,桥墩背面嵌有一石板,阴刻正楷“清乾隆戊寅年(1758)建”。桥的两端,有两块外伸的菱形的条石横插其中,支撑起了桥上石板的力量。此黄岱桥系当年由刘家村民刘文嵩之妻、棉纱纺织农妇舒氏出资捐建,为出入朱家溪两岸劳作的村民提供方便。

舒氏太婆的娘家就是离刘家不远仅有2里的太平桥村,是唐代丞相舒元舆的后裔,古时女子盛行绕脚,故舒氏太婆自四、五岁起便开始绕脚,凭着那不能上山、不能下田、不能出远门的“三寸金莲”,直到终老。她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但娘家的家教严、家风好,自小深受行善积德、助人济世思想的熏陶。

她一生生育5个子女(4个儿子,1个女儿),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把他们哺育成人。而且教育子女必须以耕读为本,慈孝为先,崇德行善,勤俭持家,致使子女家家和美,安居乐业。老太家族人丁旺发,谢世前五代同堂,家族成员多达140余人之多,堪称子孙满堂,福寿双全,无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贤妻良母。

在那生活资料非常紧缺的年代,当家理业实在是件难事。而刘文嵩家大到置田竖屋、子女婚嫁,小到柴米油盐、鞋头袜脚,以及一大家子的浆洗缝补,均由她一个人辛辛苦苦地谋划和全家子孙一起操持。特别是她一个小脚女人,最多时要承担全家十、廿亩田地、成千上万斤稻谷、豆麦、油菜、洋芋、瓜菜果蔬以及牲畜饲料的净化晾晒、加工处置、收藏保管等等家庭事务,真是一位精明能干,勤俭持家的贤能好管家。

舒氏太婆不仅会管家,而且善于搞副业,能赚辛苦钱。那时候,大多家庭经济入不敷出,有的甚至连买盐和火柴的钱都难以保证。而舒氏太婆善于家禽饲养,又能纺纱织布。她不仅养肉猪,而且养母猪卖小猪仔,样样能行。

旧时老百姓用布普遍紧缺,于是各地纷纷自种棉花,当时各家各户基本都有纺车,女客人则一般都会纺纱。而织布需要织布机,那时可是一个大家当,特别是织布还要有技术,因此能织布的人一般都是村里的佼佼者。舒氏太婆从轧花、弹花、纺线、浆纱、染纱、滚纱、编纱到织布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纺纱、织布能手。她织的手工土布,纱线条干均匀,布面紧密厚实,花色有白布、柳条、格子,线呢等,是当时刘家一带的畅销货之一。当时的手工纺织土布,有效补充了百姓的生活需求,缓解了棉布市场的紧张状态,更为刘文嵩一家增加了经济收入。

太平桥到黄岱桥也有2里路,当时黄岱桥、上毛、范山头村一到春季就要发洪水,就没有路可走。而家里的祖坟也多在黄岱桥村边一个叫思经堂的山上,清明、冬至、过年过节上山祭祖也常有不便。上毛村又是刘家村的兄弟村,黄岱桥村金氏与我们刘氏是同一个祖宗的。舒氏太婆听到这种情况,心想丈夫刘文嵩专门为人家做好事,谁家有困难,就去帮助谁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丈夫刘文嵩与其娘家舒氏家风的熏陶之下,舒氏太婆暗暗下了决心,她将纺纱的所赚的钱慢慢地积攒起来,每天有空就纺,不辞劳苦。一定要在此建造一座石拱桥,方便村民来往。

清乾隆戊寅年(1758),正是舒氏太婆60岁大寿,儿女均已长大成人,她就号召儿女、孙子们来到这条溪上,请来了专门的建桥师傅,一起干起活来。造桥是十分艰辛的活儿,本地没有石料,必须到比较远的地方去采集,而且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只能一个肩膀、一个肩膀靠几十人一步一步地抬,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将石料抬到建桥的地方。桥梁建成了,该有一个既有意义又明了响亮的名字啊!这个文化活当然要由黄岱桥村人去完成。他们村原本因有一座小桥处于黄岱垅的入口,因此叫黄岱桥,村名也叫黄岱桥。村民琢磨良久后说:“就叫木棉桥吧,木棉就是棉花的意思,就是通过纺织棉纱积攒起来的钱,用来建桥,也有纪念刘文嵩妻慷慨捐助的意义”。

如今,木棉桥巍然屹立于朱家溪上,已逾260余年。由于年代久远,木棉桥的名字已经没有什么人知道,后来人们干脆把木棉桥,叫作黄岱桥,因而黄岱桥村的村名与此桥的桥名永远流传于世。

“黄岱桥”不仅一直是黄岱桥村人出入的重要通道。尤为重要的是刘家舒氏太婆的仁慈和她子孙后裔的孝义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积极行善积德,尽心回报社会!

(0)

相关推荐

  • 湖北谷城:紫金洗马桥的传说故事

    紫金洗马桥,位于湖北省谷城县紫金镇内.汉朝时期为南阳县筑阳乡.传说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在此河洗刷战马,此河曰:洗马河,镇内河上之桥曰:洗马桥.汉代魁元刘文龙从此桥赴长安.萧淑贞活祭刘文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 ...

  • 探索华州:华州“刘家潭”的来历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莲华州"刘家潭"的来历 作者  阎广勤 袁埔良 (选自<华州史 ...

  • 从化木棉村、龟咀古渡

        龟咀古渡位于从化神岗镇木棉村流溪河畔,龟咀古渡是宋代埠头,明代时被立为"官渡",以红砂石为岸,为当地两岸居民由三条长近百米的商埠街市组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的商铺完全已经 ...

  • 【寻根】黎城刘氏

    文:水风景    编辑:刘彦汷 黎城刘氏 自从琢磨上明朝大移民,我就一刻也停不下来,究竟山西的太原以南移民了多少人口,难以精确统计,不过我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每个村子,无论大小.无论偏僻与否,村村皆有移民 ...

  • 下陈村的木绵~花开花落又一年

    今年积温比较高,木绵争早春就开了一树树繁花似锦了,没有赶在她们开在最热烈时去欣赏,也会是落红不是无情物,拾一些自然晒干的木绵花朵,至少还可以回家煮水煲汤清热气,也算是美得无可方物了.就像下面那首歌里所 ...

  • 【人文兰溪】黄岱桥祭祖

    黄岱桥祭祖 黄店镇蟠山行政村黄岱桥自然村是宋代大理学家金履祥的后裔,正值桐山后金金氏宗谱告竣,黄岱桥村金氏进行了祭祖仪式,并邀请金华婺剧团进行演出. 金履祥(1232年-1303年),字吉父,号次农, ...

  • 【清廉故事】“圣世瑞徵”门坊的来历

    "圣世瑞徵"门坊的来历 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刘文嵩,行睦百二,字镇先,也叫振先,号鹤亭,康熙辛巳年(1701)正月十八日戌时生,乾隆庚戌年(1790)十月廿一日亥时终. 他一生乐于施 ...

  • 【金华故事】潦溪桥的来历

    潦溪桥的来历 潦溪桥村世居章姓,章氏世祖及公唐时官至刺史,迁居福建之浦城,其十六世孙天叙公(兰溪始迁祖)南渡来兰溪,官至学政,因此,又尊称"学政公"."学政公有孙四瓜衍瓞 ...

  • 【且听北京】《老北京述闻传说故事》“酒仙桥”的传说

    北京东直门外有个很有名的地方,叫酒仙桥.说起酒仙桥的传说来历,可以说是生动又形象.今天,且听文旅君给您细细道来-- 且听北京 很久很久以前,在如今东直门外叫酒仙桥的这个地方有个小村子.小村子被一条河分 ...

  • 【晋城土语故事】“ 七成 ” 的来历

    [晋城土语故事] "七成"的来历 在晋城,一个人想贬低羞辱另一个人,就说:"那是个七成!" 为什么说是"七成"?可能是不够数吧.那么,这个& ...

  • 【“祖国颂”征文比赛:61号作品】我和祖国70周年的故事||黄成功

    我和祖国70周年的故事 徐闻县实验中学高二(16)班  黄成功 出生在新世纪的我,没有经历过解放后那段难捱的日子,而是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之下,感受祖国发展和腾飞所带来的春风.但,我想说,没有一代又一 ...

  • 月迷津渡 | 宁海民谚“要吃大湖谷,要住黄坛屋”的来历

    严九卿故居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山海经>征文稿 敬请纠错 "要吃大湖谷,要住黄坛屋".意思是长街大湖谷多,黄坛民居的建筑豪华.气派.这是宁海地区独 ...

  • 地名中的清廉故事

    目  录 第一章 兰溪地名中的清廉故事 1.刘家"圣世瑞徵"门坊的来历 2.三相坟 3.云山书院与唐仁谢师 4.板桥村:首辅赵志皋与"江南第一"赵锡礼的勤政廉政 ...

  • 黄店村的来历

    黄店村的来历     黄店村得名,查得<龙岩黄氏宗谱>:黄氏发族鼎盛于明.明正统十四年,黄恺.黄大海兄弟两人共输粟2335石而得到皇朝嘉奖"义门双赐"之敕令.其时黄氏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