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案例 | 连云港市某老水厂运行与改造经验

连云港市第三水厂最初名为茅口水厂,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生产规模为2.5万t/d,原工艺采用“平流沉淀池+双阀滤池”。1990年改扩建为10万t/d,主要措施为将平流沉淀池改为3格斜管沉淀池。1995年对外统称第三水厂,建设三水厂一期工程,规模为10万t/d,采用“平流沉淀池+普通快滤池”处理工艺。随着供水水质要求提高和原水污染加剧,2011年完成深度处理改造工程,规模为20万t/d,采用“二次提升+臭氧接触+生物活性炭滤池”处理工艺。2013年完成第三水厂二期工程,规模为10万t/d,采用“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处理工艺。第三水厂形成了3套常规工艺+1套深度处理工艺的运行现状(含茅口水厂),理论供水能力30万t/d,实际供水能力约为28万t/d,供水量为23万~27万t/d。

1
改造过程

2010年以来,第三水厂由2套常规工艺扩容、提标至3套常规工艺+1套深度处理工艺,并于2014年实现了水源切换,工艺运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按时间顺序介绍重大改造事项。现状生产工艺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第三水厂工艺流程图

1.1
深度处理改造工程
深度处理改造工程于2009年开工,2011年底建成,设计规模为20万t/d,常规工艺出水经二次提升进入臭氧接触池,再进行生物活性炭过滤处理。改造完成后,明显改善了第三水厂出厂水质,如表1所示。深度处理工程大幅提高了全厂耗氧量(CODMn)去除率,由2011年的37.12%提高到2012年的55.29%,改善了出厂水的口感、颜色等感官指标。第三水厂供水范围内的自来水土腥味和色度高的问题得到很大改善。本次改造工程所采用的主要设备均为国内一流或进口品牌,第一次采用气动设备,控制简单,但如果动力气源处理不好,后期维护量较大。
表1 2011年和2012年第三水厂原水、出厂水主要参数对比表
1.2
茅口滤池改造

茅口快滤池原为双阀滤池,进水和排水采用虹吸管,滤砖采用双层陶瓷滤砖,运行管理不方便,滤砖经常损坏。2012年开始对其进行气水反冲洗改造,增加鼓风机,采用U型管配水配气系统,将所有控制阀门更换为气动阀门(进排水虹吸管改造为气动闸阀),增加现场和集中控制系统。2013年改造完成,运行初期基本实现自动控制。但由于洗砂排水槽未更换,每组滤池两格布水不均匀,出水阀自动调节滞后,处于半自动运行状态。改造后配水系统损坏问题已经解决,由于气水冲洗更彻底,出水浊度稳定在0.5 NTU以下,运行周期由8~12 h延长至24 h。

1.3
三水厂二期扩建改造

第三水厂二期工程于2012年开工,2013年建成,生产规模为10万t/d,采用“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处理工艺,出水进入深度处理,缓解了第三水厂生产压力。由于用地紧张,采用上海市政设计院研发的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节约了土地,利用外置式污泥回流系统强化混凝沉淀,运行5年以来,处理效果稳定。同时,改造了三水厂应急投加系统(粉炭和高锰酸钾)。

1.4
变电系统改造工程

第三水厂采用35 kV双回路进线供电,分别为水厂线和茅南线,其中水厂线为专线,比较可靠,茅南线为备用线路。三水厂旧变电所线路切换形式为室外架空,倒闸需人工搬动刀闸开关,非常麻烦,且设备老化、故障频发、负荷备用不足。2014年完成新变电所改造工程,年底实现负荷转移,顺利完成了切换工作。改造后进线回路、变压器和控制系统均集中在新变电所,有完备的综合保护系统,可靠性得到极大提高,保障了三水厂供水用电安全。

1.5
水源切换工程

连云港市蔷薇河水源长期存在氟化物超标和有机微污染的问题。2014年6月实现水源切换,将水源移至沭新干渠,原水通过泵站、输水管道输送至第三水厂新建缓冲池,由缓冲池分配给茅口水厂和三水厂,设计近期送水规模为30万t/d。水源切换后改善了原水水质,符合地表Ⅲ类水标准。原一级泵房停止运行,处于备用状态。

1.6
加药加氯系统改造

随着工艺流程扩建、改造,对加药加氯系统也进行了改造。2014年6月以前,茅口水厂和三水厂一泵房运行,加药采用泵前投加,有利于混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三水厂二期工艺泵前投加和沉淀池前重复投加聚合氯化铝(PAC),药耗较高,峰值达到100 mg/L(液体商品PAC,浓度为10%,下同);茅口水厂原药池和配制池距离较远,输送时漏损严重,加药计量不准,水厂整体药耗较高,如2013年9月PAC单耗达95.24 mg/L;加氯系统由于三水厂二期工程投产,负荷提高,利用氯瓶自身吸热蒸发已不能满足使用,冬季氯压低、加量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做了以下改造:(1)对PAC系统改造,将全部投加装置集中至三水厂加药间,集中配制、投加和计量,既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又减少药剂浪费;(2)将PAC投加点全部移至沉淀池进水管路上,茅口增设管道混合器,三水厂一期和二期采用机械搅拌混合,改善了混合条件;(3)三水厂增加液氯蒸发器,有效解决冬季加氯量不足问题,改善了电子秤的使用条件,提高了计量准确性;(4)优化应急投加系统,实现3套常规工艺均可统一投加前加氯、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提高了应急能力。2018年第三水厂还实施了加药间自动化改造工程,实现了药剂自动配制、自动切换和自动投加。

经过改造,第三水厂PAC和应急药剂投加系统集约布置,统一投加,实现了全自动运行,投加方便、计量准确,2018年PAC单耗为48.5 mg/L,出厂平均浊度0.21 NTU。

2
运行经验和发现的问题
2.1
投加点泄露

水厂投加的PAC和氯气都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设计时选点不合适,建设时安装单位未重视投加点安装方式和质量,导致三水厂发生多起加药加氯点泄漏事件。比如:2014年深度处理出水至清水池管道上的加氯点管道腐蚀;2015年茅口前加氯投加点改造;2016年茅口原水管道加药点锈蚀,甚至导致主生产管线伸缩器锈穿漏水;2018年出现三水厂一期、高密度沉淀池1#和V型滤池助滤剂3处加药点腐蚀现象。由于加药加氯点都在井下或土下,并且深度较大,发现滞后、药剂大量浪费,维修困难。因此,在新建工程时,建议从设计选点到工程安装都要充分重视。首先投加点选择在埋深较浅的管沟里,便于发现和维修;其次安装时采用不锈钢管材焊接,制作插入式投加扩散器(图2和图3),扩散器材质宜采用316不锈钢或塑料配件,将药剂投加至管道中心部位,有利于药剂混合,同时保护管道不直接接触药剂,减少腐蚀。

图2 插入式加药示意图(运行状态)

图3 插入管实物图

2.2
清水池余氯控制

第三水厂清水池分3期建设,分别为80年代茅口水厂5组圆形清水池,总容积为2 000 m3;90年代三水厂一期2组清水池,总容积为12 000 m3;2013年三水厂二期清水池18 000 m3。3组清水池的联通情况如图4所示。由于茅口和三水厂二泵房并联出水,不同机组级配,各泵房出水流量波动较大,清水池流态也随之变化,而清水池进口的3处氯气投加点没有计量,一般采取固定比例投加。夜间清水池水位上升和白天用水量大、水位下降时流态不同,导致机泵调整时,出水余氯发生跳跃性变化。根本原因是各个清水池余氯值不同,表2为不同时段各清水池余氯含量。由于清水池流态发生逆转性变化,恒定加氯量使不同清水池含氯量差值较大,最高达到1.16 mg/L。现状清水池入口不具备安装流量计条件,只能尽量稳定2个泵房的出水量,使清水池流态不剧烈变化,稳定出厂水余氯。建议对分期建设的水厂实现氯气投加和清水池进水量比例调节。

图4 清水池流态图

2.3
V型滤池浊度去除率低

二期V型滤池投产后浊度的去除率一直偏低,曾采取降低负荷、更换石英砂、提高沉后水水质(沉后水浊度低至1 NTU以下)均不能有效改善出水浊度,出水浊度始终在0.5 NTU以上。2018年6月开始试验投加助滤剂(PAC),虽然助滤剂加入管道后没有混合设施,只靠水力作用分散,但是效果明显。投加15 mg/L可将滤后水浊度降至0.1 NTU以下,投加10 mg/L可将浊度降至0.1~0.2 NTU。助滤剂可能影响V型滤池运行周期,但试验中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性。同时,连云港海州水厂也采用了助滤剂,效果较好,这说明本地区水源在应用V型滤池时,必须考虑投加助滤剂。目前日常投加量控制在6 mg/L,出水稳定在0.2 NTU左右。

表2 不同时段清水池余氯值

注:(1)检测时一期、二期加氯量相同;(2)茅口产水量和氯气加量成正比,清水池余氯值稳定

2.4
气动阀门使用经验

深度处理、三水厂二期和茅口水厂均采用气动设备,最久已使用7年多,气动阀门在自动控制和工艺过程中有非常好的效果,但维护量大、费用高。通过气路和气源处理系统升级改造,气源比较清洁,只有一直处于动作状态的阀门(出水调节阀),故障率高。建议改造或新建工程采用气动阀门时,需重视管路敷设和气源处理,防止冷凝水、杂质进入气动执行器,频繁动作的出水调节阀可采用电动执行器。

2.5
臭氧发生器系统

臭氧发生器单台产量为20 kg/h,使用商品纯氧作为原料。近年来发生的故障主要有频繁跳机、尾气破坏器故障、反应釜内部太脏、保险损坏和臭氧管路泄漏等问题。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1)设备供应商集成时,空压机、气体过滤器等辅助设备质量差,加氮空压机损坏后,使用动力气源代替,空气质量差,带入杂质;(2)系统集成不完善,像尾气破坏、进出水臭氧分析均不能很好地检测和控制;(3)臭氧管路安装时未考虑热胀冷缩,季节变化导致泄漏严重;(4)供电单元没有独立柜体冷却系统,夏天容易过热跳机;(5)电源检测模块老化,电源轻微波动即发生跳机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采用以下措施:(1)注重辅助系统的质量,如气源、循环冷却、在线取样检测、PLC控制和计量投加系统等;(2)使用带供电单元柜内空调或水冷的一体柜;(3)外冷却水管路增加过滤装置防止换热器堵塞;(4)臭氧管路安装热胀冷缩装置;(5)将5~10年的维保服务含在设备合同中一起采购;(6)由设备制造厂家编制全系统的详尽运行、维护手册;(7)主机控制程序或二次集成的程序要充分接入厂内控制平台

2.6
生产管线腐蚀、沉降问题

第三水厂埋地生产管均为钢管,外做沥青-布防腐,内做环氧树脂防腐,但由于水中含氯量较高,可能会腐蚀管线。二泵房吸水井至泵房的管线已被氯气腐蚀,全是小洞,维修时只能全厂停水,影响非常大。

另外,第三水厂地质条件较差,构筑物或管道沉降拉坏管道,如三水厂二泵房出水管已发生多次漏水抢修事件,全是沉降所致。一般生产管道损坏,易暗流进入下水道,不易发现,维修困难,甚至需要停水抢修。

建设时应重视生产管线的施工质量,包含焊缝、防腐、基础和包封回填等,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对于地质条件特别差的水厂可采用混凝土带型基础或打桩处理,可考虑球墨铸铁管(主要从管道内防腐和抗沉降两方面,考虑球墨铸铁管作为生产管在水厂内使用的可能性,聚乙烯防腐钢管是否只在钢管外防腐,用作内壁时是否满足饮用水标准,抗沉降方面是否不如球管)在水厂厂区内应用的可能性,在耐腐和耐沉降方面具有优势。

2.7
在线仪表问题

第三水厂建设分期多、时间跨度长、仪表缺少统一规划、品牌杂乱;安装时不合理,取水、排水管路不畅,信号传输不便、维护管理困难。建设时应考虑仪表品牌、取样点和仪表安装位置的设计,统一规划,达到使用方便、准确可靠、上下水畅通、维护便捷和美观的目的。

2.8
综合管沟

现代化水厂愈发重视信息传递,如生产、视频、安保和通讯信号等,又有各种电缆、管道,在厂区布置时应充分考虑沟槽、过路套管的预留和埋设,为以后扩展提供空间。

3
总结

设计、建设和运行好一座现代化水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专业配合、多层级把控,文章从运行经历中总结经验,以供其他水厂参考。关于重要的配电系统、自控系统运行管理和厂区能源管理等方面内容,由于自身所限,未有提及,今后将逐步学习提高。

来源:《净水技术》,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
排版:西贝
校对:王佳

更多信息

刘保超,刘 宝,魏 琪

(连云港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江苏连云港 2220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