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城是李世民唯一没有攻破的,为此他重赏了这个城主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在经过慎重考虑,精心准备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远征高句丽。高句丽经略辽东很多年,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从隋文帝开始,就对他们发动进攻,而隋炀帝更四征辽东,将偌大的国家都拖垮了。经过近二十年的治理,唐太宗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应该了却这块心病了。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形势对唐朝都是有利的。此时四海臣服,国力强盛,而高句丽国内是残暴不仁的渊盖苏文夺取了政权,并不得民心。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是战无不胜的唐太宗亲征,辅佐他的是闪耀千古的将领李勣,还有李道宗、长孙无忌、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等等,对于大唐来说,没有不取全胜的理由。
事态的发展也正如预料的方向一致,虽然高句丽人想尽了一切办法,终究难以抵挡唐军的猛烈进攻。十几万人的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辽东,来到了安市城。
安市城城主叫做杨万春,这个名字在双方的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而是民间流传的,我们此处姑且采信。此时的安市城,危如累卵,看上去和被攻破的其他城池不会有什么不同,然而他们却坚守不出,静待援军。
渊盖苏文也没有犹豫,几乎是拿出了家底来增援安市城,但是在李世民这样的超级明星指挥下,李勣、长孙无忌、阿史那杜尔彻底摧毁了这支援军,并且将高句丽3000多主要将领迁往中原,就地坑杀3000名背信弃义的靺鞨兵。
这一下,安市城不但没有了外援,连周边的后黄城,银城闻讯后赶紧投降,整个安市附近成为一片荒无人烟之地。
安市城城内看到战俘被杀的场景,痛苦不已,很快又同仇敌忾。当唐太宗的御驾在城外巡视时,城内守军看到明黄大伞咒骂不已,一阵喧哗。唐太宗贵为天可汗,是中原和西域的共主,很久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了,自然愤怒。此时,一向儒雅的李勣也恨恨地说:打开此城,男子尽屠之。
这个消息传到安市城,以杨万春为首的守城官兵都将此为背水一战。战斗打响之后,安市城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无论唐军用尽什么手段,这座城始终岿然不动。
有人曾建议绕开安市城而攻打较为容易的建安城,唐太宗也一度动心,但李勣坚决反对。事后有人认为这个决定是败笔,我看倒不见得,若是跳开安市城进入高句丽腹地,万一战斗不顺,又被安市城切断后路,岂不是血本无归?要知道唐军是由皇帝亲征,赔不起。
所以,唐军只能选择硬着头皮攻城。眼看用血肉之躯也无法爬上城墙,唐军采取技术性手段。他们在城墙外面堆积土丘,越堆越高,甚至高过了城墙,然后架上投石车往里面砸石头。这种方法,曾经在攻打高昌使用,只要开打,安市城必破。唯一麻烦是堆积土丘太需要时间,唐军花了整整六十天。
眼看就要将投石车运送到土丘之上,安市城即将告破的时候,老天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座花了两个月时间搭建的土丘居然倒塌了!但是,老天并非为难唐军,它对双方都是公平的,倒塌的土丘是向安市城方向砸去,刚好把城墙砸开了一个口子。
如果当时的唐军能够迅速反应过来,沿着土丘顺势通过城墙,直接就可以接管安市城,这简直就是一条天然的康庄大道。然而,当时负责土丘的将军傅伏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杨万春率先清醒,他带领安市城守军冲出来赶走了群龙无首的唐军,占领了土丘。
等到消息传到最高指挥李世民耳中,他几乎气炸了,当场斩杀了玩忽职守的傅伏爱。只不过,唐军再次疯狂向土丘发动攻击,连续三天三夜也没有拿下。
此时,已经到了深秋,辽东早寒,草木已经枯萎,马上就没有粮草了。即使是拿下安市城,意义也不是太大了,再打下高句丽并不容易。于是,考虑再三的唐太宗宣布撤兵。他纵横沙场一生,百战百胜,仅仅在这座城下停止了胜利的脚步。
他集结部队,堂堂正正撤走,大显唐朝的风范,而安市城守将杨万春则慌忙拜别。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知道胜利的侥幸,也希望下次李世民不要屠城。面对这样的对手,李世民却表现得十分大度,他下令赏赐给杨万春一百匹绢,奖励他的忠诚和顽强。
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对手,在战场之下却相互致意,这也许就是西方人所说的骑士精神,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英雄惜英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