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最霸气的帝王诗,堪称千古绝唱,近千年后还能闻到血腥味
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从上古时代开始,由民谣演变的诗歌,便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从《诗经》开始,中国诗人就层出不穷,几乎每一个朝代,不管是太平盛世还是战乱时期,都有无数诗人唱出当时的最强音,吟诵出时代的无穷魅力。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侯将相,都愿意以诗来歌咏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志向。
在此之中,帝王诗可谓是规格最高的。皇帝之中,喜欢作诗的不在少数,比如乾隆一生就写了四万多首诗,几乎与《全唐诗》相当。再比如女皇帝武则天,以一首《如意娘》唤回了唐高宗的情爱,让自己能够被接出感业寺。
既然是帝王诗,更多的则是以霸气而出名。刘邦在《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让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动容,短暂当过大齐皇帝的黄巢,以《不第后赋菊》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令天下为之倾倒。
然而,在如此多的诗人皇帝之中,如此多的帝王诗中,还是朱元璋的《示僧》更为霸气,近千年以来无人超越: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这首诗又叫《愤题和尚诘问》,诗中朱元璋志得意满的神情可谓霸气侧漏:(我)杀光了江南百万雄兵,腰间的宝剑上的血迹还有腥味,老僧认不出我是如此的英雄好汉,却聒噪不休问我的姓名!
朱元璋从小贫寒,当过放牛娃,做过乞丐,并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他当上起义军领袖,直至皇帝后,才有时间接触到最为杰出的文人,同时也有机会读书习字。虽然这首诗文才一般,叙事也相对简单,但在平淡的语言之下,却将霸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关于这首诗,还是有个来历的。在元末时,农民军声势很大,元朝统治者不堪一击,光复大业指日可待。矛盾的焦点,从元朝与起义军的对立,转移到了起义军内部争夺胜利果实的斗争。谁能消灭对方,谁就能最终灭掉元朝,驱逐蒙古人。
在群雄逐鹿的较量中,朱元璋和陈友谅是实力最为强大的。但陈友谅的楼船巨大,水师精锐,在水乡泽国之中更具有优势。陈友谅本人也足智多谋,手下的大将张定边更是号称元末第一猛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朱元璋与劲敌陈友谅拉开了鄱阳湖之战。
这场战斗惊心动魄,被认为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从决战之初到结束,双方一共持续了整整37天时间。最终,朱元璋利用长期对峙消耗了陈友谅的锐气,并通过占据湖口要地,切断了陈友谅的退路,最后集中兵力,利用火攻,全歼了朱元璋的主力。
这一战之后,朱元璋在兵力上对陈友谅处于压倒性优势,不光是消灭群雄,光复中原也成定局。在此时,志得意满的朱元璋又一次微服出游,这是他长期保持的习惯。这一天,他来到了紫金山上的一座禅寺。他当过和尚,对于寺庙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朱元璋来到寺庙时,寺中的老和尚见他身材高大,威武不凡,还佩戴着宝剑,还以为是过路的强盗。不过,在一番交谈之中,心情很好而且对和尚很亲近的朱元璋的态度非常诚挚,这反而让老和尚放宽了心。他虽然是出家人,却很欺软怕硬,他仔细打量朱元璋,发现此人也不过是粗布衣服,言语中还露出一丝土气,态度不恭敬起来。
这位老和尚轻蔑地告诉朱元璋,现在身处乱世,好男儿自当闯出一番天地,不应该打扮成这个样子,游山玩水。他喋喋不休,让朱元璋十分恼火,最后抽出宝剑,架在老和尚的脖子上。这时候和尚才觉得害怕,腿软跪下来求饶。
朱元璋哈哈大笑:原来老和尚你也不过是凡心未泯,贪生怕死啊!说完,他收回宝剑,径直向自己居住的禅房走去。和尚在后面请教朱元璋的大名,却无人理会。第二天朱元璋飘然离去,只在他居住的禅房之中,找到了这首《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