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为什么胜过宋诗,宋朝人曾经深刻反思,得出一个结论

在中国历史上,唐诗宋词都是文化艺术的巅峰,后人看来彼此是不分伯仲的,没有高下的。但是在宋朝,尤其是在宋朝初期,文人们对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那时候的人们认为,诗是黄钟大吕,是正儿八经的文学作品,而词则是下里巴人的淫词艳曲,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当时的柳永,以词出名,“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方面说明柳永的影响力相当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柳词无法进入上层社会。宋朝的文人,特别是官场之人,只能将词作为戏做,如果谁沉溺其中,是会被人耻笑的。然而,即使这样,宋朝人一直就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就是写不过唐诗,为什么就是没有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呢?

如果说国力,宋朝人也承认不如唐朝,然而他们不服气的是,宋朝极度富裕,胜过唐朝,而且宋朝对文人特别优待,既不杀上书言事的士大夫,也不乱开文字狱。文人们在宋朝,既有经济地位,又有政治地位,比在更看重武将的唐朝要滋润多了。

但是,一切的物质准备都充足了,为什么宋诗就是不如唐诗,而诗人更是远远不如呢?如果说唐诗一座巅峰,宋朝人并不认为不能翻越,他们反而认为,在前人的肩膀上,应该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朝文坛长时间讨论和反思,终于得出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意见,那就是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原来,他们认为,唐诗之所以胜过宋诗,原因在于唐朝的科举制度中,有专门的诗歌考试,而宋朝的进士科考试并没有这个,这样一来,在两个朝代的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区别就相当大了。

科举考试起自隋朝,隋文帝时仅仅考策论一科,在隋炀帝时考十科。到了唐朝时,考的科目时最多的,五花八门,包括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可以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但是,进士科显然还是最为重要,也是前途最为光明的。

在唐高宗永隆二年时,有大臣认为科举考试中只考义条和旧策,实在很难体现出水平。于是,朝廷特地在这一年的考试中,增加了杂文两篇,实际上就是一诗一赋。诗赋考试进入科举,就大大提升了它们的地位,也让无数考生必须在寒窗苦读圣贤经典的同时,也要吟诗作赋。

巧合的是,也就是从此开始,唐诗呈现出井喷的势头。不得不承认,诗歌能在唐朝达到繁荣的顶点,与这次科举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宋朝的科举制度呢?在形式上来说,比唐朝要强多了。在唐朝当官,还存在察举制,然而在宋朝就废止了,要当官几乎除了恩荫,就只有这一条路了。另外为了防止舞弊,宋朝采用了誊录制、别头试、锁院制等等方式,杜绝了唐朝时请托、“行卷”的风气,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

宋朝开始的时候,也是延续了唐朝考诗赋的传统。然而,从历史上来看,考场的诗赋很难有佳作。原因很简单,经义、对策需要平时的基本功,与考场情绪的波动并不大。然而诗赋则更需要天赋和灵感,在时间较短、气氛紧张的考场中,发挥的空间并不大。所以从唐朝到宋朝前期,考场上鲜有诗赋的佳作。

因此,就在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中,于熙宁四年(1071年)取消了诗赋这一项,也取消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如果作为考试来说,是无可厚非的,已有几百年的经验证明考场诗赋实在是华而不实的,还不如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只不过,此后的宋朝人却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是这次重大改革,让宋诗不如唐诗。仔细分析,也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就在现在,当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时候,球迷也曾戏言,如果高考考蹴鞠,中国队恐怕要横扫诸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