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有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一、财务自由的门栏
大概在十五年前,小林我第一次接触到“财务自由”这个词汇。在理财书上,初看“财务自由”这几个字,还觉拗口,因为它不是本土词汇,而是英文Financial freedom的直译。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晦涩的词汇在近些年非常受欢迎,很快在普罗大众的心底扎下了根。
原因无他,百度的解释已经戳中了人心。
财务自由是指人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必须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并且此状态能长期持续下去,不再为钱工作,而是真正为兴趣工作,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
正因实现财务自由后,个人能脱离'劳作的苦海”,能够“真正为兴趣工作”,于是有人在网上问道:“生活在一线城市,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当然,每个人日常开销不同,消费欲望也不同,最终给出的答案也难以统一。不过,胡润的报告倒是给了我们一个参考。
胡润在2018年的《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提到了财务自由的门栏。(高净值人群观点)
一线城市:1.3亿
二线城市:8000万
三线城市:6000万
若按高净值人群的标准,小林相信绝大部人都难以达到,因为有钱人真的不多。
《2018胡润财富报告》显示,超过600万资产的家庭数量才387万,超过1000万资产为161万,资产突破1亿不过11万。
在一线城市,能有600万以上资产的家庭,北京是69.6万户,上海是59.4万户,香港是54.6万户,深圳和广州才16万户左右,而这排名前五的城市已经占据了全国55.86%的份额。
现在,我们将标准下调至600万,各位觉得可以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了吗?
大家可以留言!
二、追求财富的历史
小林估计,很多人可能觉得600万资产要在一线城市实现财务自由,可能不够吧!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我觉得北京市沈先生的家庭最有代表性。
上个世纪80年代,沈先生家做买卖比较早,且财运不错,有了5万元的积蓄。要知道,当时一个国企工人的平均年薪才1000元出头,也就是说,他家的积蓄已经相当于一个国企工人50年当地净收入。
沈先生当年手里的5万元,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600万了。
然而,这多么年过去了,沈先生家没犯什么大错,也没有遭受什么大灾,早年的5万元,糊里糊涂地花光了。
像沈先生那样,发了一笔横财,后半生将钱存在银行,这一条路子怎么就走不通呢?
不少理财达人都说,人赚钱的速度跟不上钱赚钱的速度。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想象的不一样。
1991年,北京市社会月平均工资是239元。
2018年,北京市社会月平均工资是10583元。
1991年—2018年,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年均增速为15.3%。大家可以想一下,有什么样的理财产品,可以连续27年实现这样的增值速度。
工资涨起来的上班族自然对沈先生这样的万元户,慢慢地无感了!
早些年,大叔大妈们还非常热衷大额定期存款和高息国债。
然而,历史证明,大额存款和国债只能是短期理财工具,长期收益其实并不高。
定期存款高利息时期:1952年-1954年,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为14.4%,1988年为11.34%,1989年为10.08%,1993年为10.98%。除开这四段时期,其他时间,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都没有超过10%。
2000年后,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多数在2%-3%区间徘徊,始终没能超过5%。
像深受上班族喜爱的余额宝的收益率也因受基准存款利率的影响,难有大的提升,目前七日年化收益率仅为2.26%,其他货币基金也类似。
三、挫败感
为什么个人投资理财总是增值缓慢,最后绝大多数人都像北京的沈先生一样,从万元户回归普通家庭。
答案很简单!数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速和货币增速都非常快。
1995年-2018年,GDP年均增速为8.87%,货币M2年均增速为16.14%。
在一线城市,很多人能明显感受到个人财富增速低于GDP增速和货币M2增速的压力,觉得自己不够成功。
其实,大家不必深陷挫败感中,无法自拔。
在25个主要行业中,只有银行业以35.88%的利润率跑赢了货币M2的增速,仅有公共事业、食品饮料、传媒、非银金融、房地产、医疗生物和计算机超过GDP年均增速,其他17个行业利润率均低于8.87%。
25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过8.35%,依旧低于GDP年均增速。看到了吧,即使是企业,利润率能跑赢GDP增速都不容易,何况个人。
所以,你跑输了,不丢人。
四、财富来自资产价格膨胀
小林在早前的文章《年轻人到底要不要贷款买房?》曾举过两个例子。
司机老何的故事:
他在2006年,手头曾积攒了近40万元。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在深圳掏钱給首付,贷款买房,二是回湖南老家农村盖三层小洋楼。司机老何怕月供负担重,选择了后者。后面的事已为大家熟知,2006年深圳房屋均价是9055元/平方米,2019年9月均价是54097元/平方米。
司机老赵的故事:
1995年,另一个来深圳打拼的司机老赵,他在深圳龙华买了一块120平米的土地,花了5万元。如今,这位买地的司机老赵已经盖起了七层小楼成了包租公。
这两个例子生动的展现了,资产价格膨胀的力量。当然,深圳发展比较快,反差比较明显。
资产价格膨胀的核心在于资产价格的上涨速度快于收益的上涨速度。
有时候,小林在想,能不能让老家林叔的果园打包上市,按照现在一年盈利10万元计算,20倍市盈率,果园的总市值应该有200万。林叔即使卖掉80万元的果园股票,还能继续控股。
1、卖掉股票得来的80万元又可以继续租地种果,或者收购其他果园。
2、林叔果园第二年盈利15万,果园总市值可能突破400万。
所以,这就是为何公司热衷于上市了。
与此同时,房产和股票在金融的加持下,杠杠效应才愈发明显。
五、财务自由之路
对于一般人而言,你若能持有一套没有贷款的房子,外加25年的日常开支费用(一年20万,即500万),在一线城市应该可以活得自在了。小林认为,这已能实现财务自由。当然,你的年度花销比较大,财务自由的资产额度就得上调。
如此算下来,资产得上千万。胡润的数据显示,资产超千万和破亿的家庭,他们的职业构成是这样的。
真正的富裕家庭,职业为企业主的占了大头,资产超千万家庭的为60%,资产破亿的为80%。
当然,财务自由其实也没有那么高大上。
在小林看来财务自由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富有的同时能否自由。
老家的同学,家里的房子,楼下是门面,楼上出租给个人,一年租金10多万。他还做着自己喜欢的小生意,偶尔旅游,买着居民医保和养老保险。每次见到他,总是乐呵呵地。
回看财务自由的定义,老同学不正实现了众人期盼的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