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生活哲学—《过于喧嚣的孤独》有感
赫拉巴尔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
--米兰昆德拉
如此让文学巨匠昆德拉不吝赞誉之词的正是他的同乡,为这部《过于喧嚣的孤独》沉吟二十年,三易其稿的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他尝试过用诗歌、捷克口语化散文、诗歌般的抒情散文去记录回收站包装工汉嘉的喃喃自语。在汉嘉的独白中以轻快的笔调、诗意的抒情为读者展现了他对于社会、家国、文明长达半个世纪的感慨与喟叹。
汉嘉在废纸回收站做包装工有三十五个年头了,每日在噪声轰鸣、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重复着冗杂的工作。利用工作之便,汉嘉阅读即将被焚烧的书籍、欣赏正在被摧毁的艺术品,在无意中获得了学识。捷克当局为了肃清异己,教化民众的意识形态;为了向瑞士换取区区几克朗外汇便大量焚烧书籍或运到国外卖掉。汉嘉对这些即将逝去的知识倾注了独特的感情,他每打一个废纸包便放入一本名著,而后会用大师们的画作的复制品裹上,像对待一个婴儿般满怀虔诚而满心悲戚。在“发生和毁灭,书与血,文学和生命”交织在一起的地方,在幻觉中他遇见了耶稣和老子。耶稣代表西方文明中的救赎与重生,老子则代表东方文明中的超然与智慧。他皈依基督却向往老子,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维方式的碰撞中煎熬,最后选择像塞内加一样,像苏格拉底一样,倒在压力机里,和茨冈小姑娘,和曼倩卡,和千万个人类思想精萃一起飞上天去。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部百科辞典。”小说一开头就仿佛带我们回到三十五年前的过去,诗意的低吟中饱含岁月的沧桑。三十五年以来积郁在心中的惆怅就通过如此轻盈的语调向我们一一诉说。 “三十五年来我处理废纸”在书中各章开头反复出现,这种音乐般的地抒情效果,造成了一种深沉的时光流逝之感和生命凋零的喟叹。
与其说《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作者半生的回忆。文中充满了主人公汉嘉的独白,通过汉嘉平静的叙述,我们看到了阴冷的地下室,日夜轰鸣的压力机,看到了烫金封面的名著,看到纯真的冈茨小女孩,被命运嘲弄却最终嘲弄命运的曼倩卡,严厉而无赖的废品室主任和视文明如草芥的纳粹分子。作者充满忧伤的叙事看似温和,语调舒缓似吟诵一首诗歌,实则痛斥了捷克当局对于人类文明经典的破坏。他只能无奈地说一句“天道不仁慈”,只能在书籍运往瑞士后流下热泪,只能认为自己是软弱的刽子手,只能认可老子冷峻的智慧,以及独自承受这种冷峻下的无可奈何。我们能看见在喧嚣世界中孤独生活的人们,他们身处社会底层不被认可,却以最积极的姿态生活,固执地对抗天道。
一、孤独的群体---巴比代尔们的光芒
与惯于书写英雄伟人、王侯将相的作家不同,赫拉巴尔写下的都是在社会最低层、被时代抛弃在垃圾堆上的人。英雄是伟大的,他们值得被我们铭记,但我们同时也要记得那些散发着珍珠般光芒的普通人。为此,赫拉巴尔专门创造出一个捷克语词汇---“巴比代尔”。有人将其译成“中魔的人们”,其实就是那些身处于社会底层却有着美好心灵的人。作家为这些人塑造了群像,书写他们的勤奋、善良同时也有恶劣的一面。
赫拉巴尔自己就是这种闪耀光芒的“巴比代尔”的最好注释,作家用自己充满传奇的一生,做到了那句“我的作品实际上是我生活的注释”。他出身于上流社会,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本可以在家乡体面地做法官、律师,却选择一种贫民的生活。一生从事过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人、废品收购站打包工,在布拉格的贫民区卖力气、到小酒吧喝啤酒,在最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聆听来自底层的声音。“我所述说的对象,曾经是,现在仍是普通人的生活”。赫拉巴尔就是这些普通人的一份子,他们可能会每天抱怨几句命运的不公,转眼又在啤酒馆的半天消磨中忘记忧愁。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眼睛去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美,或许生活是黯淡无光的,但总有平凡人为我们创造光芒。
“最大的英雄是那些每天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那些在社会的垃圾堆上而没有掉进混乱与惊慌的人,是意识到失败就是胜利开始的人”。尽管命运不可琢磨,尽管历史与现实极为严酷,这些普通人也依然满怀希望。歌德说唯独太阳有权利身上带着斑点,将全书引入一种深邃而神秘的境界。
汉嘉做了三十五年打包工,在外人看来他贫困而孤独,外形邋遢身体虚弱。但他觉得自己“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词典”。”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他每天会带一本书回家,三十五年来家中已经有了两吨重的书,沉浸在阅读的享受中,被稠密的思想所包围。汉嘉因为沉浸在阅读中在精神上脱离了这个肮脏的地下室。他的表现不像是自己本来的身份,会为每一本书怀着虔诚的心举行一个葬礼,为图书馆捐赠珍藏的好书,为普鲁士皇家图书馆闪着金光的藏书成为战利品被换成外汇却没人在乎而落泪。我们总认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所发出的悲叹会是在抱怨命运的嘲弄与社会的不公。但汉嘉没有,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这种物质馈乏时的精神丰满令人惊叹,他身上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黯淡。他在目睹人类文明精华、艺术文化著作被催残时,感到悲伤与痛惜,却又无可奈何。
巴比代尔们“善于从眼前生活中找到快乐,善于用幽默,哪怕是黑色幽默来装饰自己的每一天,甚至是那些最悲惨的日子。”或许我们对于汉嘉有所偏见,认为他担忧的人类文不如现实存在有价值,认为一个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打包工去探讨这些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自此我们就陷入了物质与精神矛盾的怪圈。可能是因为我们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地太久了,这样去看汉嘉反而像是在看一个异类。这位生活在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生活了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有着令人尊敬的纯净心灵:无论世道如何,他始终坚信着人类文明的精华,皈依于斑斓的精神生活。
在重复而单调的劳动中,汉嘉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在被书藉所包围的气氛中达到了另一种境界。如果说汉嘉的回忆带有忧伤的特质,那是因为他总是在压力机前想起去世的母亲,在自己家里开火车的舅舅,协迫他人读自己诗的诗人,因为粪便而被命运嘲弄的曼倩卡,每日拾荒永远在等待那张照片的茨冈女人,每日等我回家给我做土豆炖马肉香肠的茨冈小姑娘。
三十五年过去了,这些回忆早已随风飘散,或许再没有另一个人还能记得他们,往事已成回忆,只有他带着这份独特的记忆孤独地活着。巴比代尔们可以从被忽视、被遗忘的不公命运中找到快乐,以揶揄、调侃、幽默感,用夸张和幻想,甚至用谎言将他们悲剧性的现实构成一幅他们期望的图景。这绝不是消积的得过且过与阿Q精神,像赫拉巴尔笔下的贝宾大伯、碧朴莎、汉嘉,他们身处谷底却依然积极生活。昆德拉说:生活可以是世俗的,但不应该是庸俗的。这些底层的珍珠所散发的光芒让我们无比动容,赫拉巴尔引用老子的话讲:知其辱,守其荣,为天下式。
二、不能逃脱的精神困境---汉嘉的老子与耶稣
汉嘉在幻觉中看见了老子和耶稣,“压力机旁忽然出现了一个举止文雅的年轻人,我马上认出来了,他不是别人,是耶稣。他的身旁随即站了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我一眼就断定这准是老子”。
“我看见耶稣脸上洋溢着动人的喜悦之色,老子却神情忧郁地倚在在机槽边上,显得孤傲、冷漠”。老子和耶稣这两个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上就出现在了汉嘉的地下室中。在绿头苍蝇飞舞,血书随意堆放的地下室中,他们依靠在压力机边,这个氛围极其诡异。苍蝇、沾着鲜血的书象征着人世的喧嚣,面对这些纷乱与躁动,耶稣像一个斗士般慷慨激昂,老子则始终站在一旁保持冷静与克制。
赫拉巴尔爱读道德经,却又皈依基督,这两种伟大的思想在作者笔下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比喻。“我看见耶稣在不停地登山,而老子却早已高高站在山顶,我看见那位年轻人神情激动,一心想改变世界,而老子先生却与世无争地环顾四境,以归真反璞勾勒他的永恒之道”,“我看到耶稣是个浪漫主义者,老子则是古典主义者,耶稣有如涨潮,老子却似退潮,耶稣像春天,老子则是寒冬,耶稣体现的精神是爱邻居,老子则是空灵的最高境界。”这是我读到的最精僻的关于老子和耶稣的对比,赫拉巴尔没有讲高深的哲学概念,而是让读者通过老子与耶稣一个个冲突去体验他们不同的哲学思想与为人处世态度。耶稣是激进的,这是赫拉巴尔所处时代的主旋律,是革命是反抗,这是朝着未来前进。老子则是隐忍的,是赫拉巴尔更加欣赏的处事方式,是逆来顺受,是安贫乐道,即退回到本源。
赫拉巴尔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他自己似乎也更加推崇这种东方哲学。但在时代的洪流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他经历了纳粹统治、捷克当局对知识分子的破害、布拉格之春,看遍了人类世界的混乱与无情,终于可以说出那句“天道不仁慈”。看到曼倩卡的荒诞悲惨的人生,茨冈女孩在集中营的背影,他们没有做错什么,面对的仅仅就是天道不仁慈。
汉嘉也就是作用内心也是矛盾的,这两种同样伟大的思想与他脑中分裂。耶稣与老子彼此争论,使汉嘉陷入一个精神困境中无法挣脱:在灰暗不见天日的环境中,面对生死别离,而对“天道不仁慈”,他究竟该如象征西方救赎精神的耶稣一样入世,还是该像象征东方智慧的老子那样进入化外之境。
这个问题他没有回答,人的意识或许会迫使我们做出选择,这两种看似矛盾却又意外融合的思想也可以交织。赫拉巴尔提出的这种融合便是向着本源前进与朝着未来后退。耶稣和老子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向着未来前进与退到本源,他们的思想本身便包含着一种奇怪的悖论。只有从永恒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是真理,螺旋体与圆圈定然会重叠。这便是向着本源前进与朝着未来后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巴比代尔们的处事哲学。
汉嘉的老子和耶稣在作者舒缓笔调下讲述了一个融合诗意与哲思的道理,就像正在喝啤酒,嘬糖果的汉嘉为我们讲他过去三十五年的际遇。这种精僻的哲学思考、恣意的幻想虽有深沉的无奈、不满,却也有畅快淋离的对人本身的呼唤。
三、英雄主义的生活态度---坚守孤独
孤独是人在某种状态下而做出的反应,几乎是无数作家在展现一种个体形象与群体形象时最爱用的表达。孤独代表一种执着,要坚持回到最初的精神状态,永远不被大势牵着鼻子走,而是选择自己的路,孤独本身便是一种英雄主义。孤独的人饱受争议,却在虚伪的人世中坚守自己的信仰,顽隅抵抗喧嚣的诱惑,回到人的本真。
汉嘉是在什么时侯感受到孤独的呢?是在那个每天等他回家的茨冈女孩消失后,是在曼倩卡被命运嘲弄后,还是在被突然告知一台二十倍于已知的新式压纸机将要取代自己时侯。三十五年过去了,汉嘉依然被困在这个几平米的地下室中,他见过爱人的离去、战争的残酷、生存的荒谬。这一切他都以微笑来面对了。这种乐天主义的思想在汉嘉身上淋漓尽致,当初书籍被运住瑞士换外汇满含热泪到如今也能面带微笑。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能让一个平和的老人最终选择走进压力机中。
一台巨型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汉嘉的生活状态,它一台相当于20台小的打包机,在打包效率上是一个极大的提升。但这种工业化流水线般的打包模式让汉嘉的存在失去了价值。汉嘉对待包裹如同对待艺术品,每一个包裹他都会精心装饰,配上不同的名著,搭配不同的画作,尽管他们的命运是被摧毁。汉嘉操纵机器自如,却在这个巨型机到来之后免不了被操纵的命运。汉嘉的孤独实际上感受到了自己不再被需要,于是向自己的存在发问。
赫拉巴尔想要表达的孤独不是独自一人的忧伤,而是在普罗大众中坚守自己的价值。“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
汉嘉的一生都围绕在这个压力机边,上班时像对待艺术品般对待一本书,下班后在堆满两吨书的家中继续阅读,书伴随了汉嘉生活始终。常常沉浸在书本中的人本身就是孤独的。外界浮华喧嚣,他总在自己的空间里冷眼旁观。孤独之所以喧嚣,正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存在秩序与制度极大地冲击了生活。当技术进步,物质丰富时,与美好生活相对的却是对价值的麻木不仁。时代的变迁、意识的转移,价值的转变让很多人无法接受,认为喧嚣的世界背叛了他们。孤独是因为坚持,坚持自我价值与存在意义上的回归,这的确是某种意义上固执的英雄主义。
像汉嘉这样的底层小人物是无力对抗天道的,除了感叹一句“天道不仁慈”也别无他法。但他们依然要生活,被抛弃在时代的垃圾堆上,固执又孤独地对抗命运。“天道”便是不断变化和斗争中的世界,是残酷的现实。最过悲哀的是他们不着痕迹的生死迹遇,最过深刻的是他们孤独的英雄主义。
赫拉巴尔一生都在为巴比代尔们讲述着孤独的英雄主义,以血肉之躯对抗喧嚣。他的哲学融汇东西,“朝着本源泉前进,向着未来后退”,独特而迷人。他用丝毫不逊于英雄传奇的平凡故事,讲述了这种生活哲学。在我们沉浸在悲伤中时,因被温暖包围而微笑,又在嬉笑怒骂中触及悲伤。最重要的是,在赫拉巴尔的文字中明白了生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