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病例一(巨块型肝细胞癌)
病理结果:
电话随访:在广州中山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肝内肿块,肝内、腹腔多发转移瘤,未进行肿块摘取,取部分组织活检,病例结果为:巨块型肝细胞癌。
简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高死亡率的原发性肝癌。它是一种全球范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南部欧洲。癌细胞排列形成实性团块状,周围富有扩张的血窦。癌细胞境界不清,大小较一致,浆宽。核单个,类圆形,异形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
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
在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中,CT最能反映肝脏的病理形态表现,如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数目以及病灶内有无出血坏死、钙化等。从病灶的边缘情况可了解其侵袭性,如病灶边缘光滑清晰,特别是显示包膜的,表明肿瘤生长相对慢,侵袭性小;若肿瘤边界模糊不清,表明肿瘤有较高的侵袭性,易侵犯血管,或在门静脉内形成癌栓。原发性肝癌根据大体形态一般可分为4型:
巨块型:癌组织呈大块状,可以是单个巨块,直径在5cm以上,也可由许多密集的结节融合而成,其周围有时可有小的散在结节,称巨大块卫星型;
结节型:癌结节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分布在肝左、右叶,也有数个结节融合成一个较大结节;
巨块结节型(混合型):指巨块伴单个或多个结节病灶;
弥漫型:此型最少见,整个肝脏有弥漫分布的细小癌结节。
按肿瘤的生长方式,病理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浸润生长型,一种是膨胀生长型。前者病灶与肝实质间计界不清,边缘模糊;后者病灶边界清楚,或有假包膜形成,这两种类型在CT上有不同的表现。肝癌常侵犯静脉系统,门静脉较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更常受到侵犯。静脉受侵犯可引起癌肿的肝内转移以及形成瘤栓和动静脉瘘。生长在肝门附近的肝癌常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主要累及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肝癌可直接侵犯邻近器官。转移至腹膜可引起血性腹水,远处转移以肺最常见。肝癌可发生自发性出血,形成肝内和包膜下血肿或引起腹腔内出血。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不仅取决于肿瘤的病理和血流动力学特点,还与周围未侵犯的肝组织状况有关。CT平扫绝大多数肝癌表现为低密度,即病灶密度(CT值)较周围正常肝实质相对为低,也可为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平扫不能发现。高密度者很少,常伴有脂肪肝。通常≤1cm的病灶,与肝实质的密度差别很小,平扫检出率很低(20%-40%)。当肝癌与正常肝组织的密度差别较小时,需用窄窗以及调整窗位观察。但用窄窗可导致假阳性。肝癌密度常不均匀,在低密度病灶中可见更低密度区,为病灶内坏死、囊性变或脂肪变性所致。脂肪变性区的CT值常小于-10Hu.病灶内出血较少见,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中有斑片状高密度区。少数肝癌的密度较均匀,这常见于较小且坏死不明显的肝癌。位于肝周边的肝癌可使肝的轮廓局限性隆起。肝癌的边缘大多模糊且不光整,癌灶内可有分隔呈条状低密度影。膨胀生长型的病灶,不论结节或巨块型,边界均清晰,大部分有假包膜存在,在CT上表现为肿瘤周围一圈低密度的环影(即晕环征),厚度可从数mm至1cm不等,尤其在小肝癌中较常见。病理上包膜由纤维组织构成。有包膜者的预后较无包膜者好。因为无包膜的肝癌发现时,即使较小,但往往已有门静脉及其分支内癌栓形成。肝癌的钙化并不常见,可呈密集点状、辐射状、线条状或不规则状。增强后行常规CT检查,大部分肝癌表现为轻度强化门有增强的低密度病灶或不强化,由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强化较明显,故对病灶的形态、大小显示更为清楚。
感谢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 杨伟斌 老师主持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