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小说

​作者:虎尘老师

有很多人问我:短篇小说《吴处长》中的“吴处长”是真人,还是假人?这个问题,有点儿意思。说明问者在用心地读小说,并具有质疑性的独立思考的状态。我回答:所谓“吴处长”,就是没有这个处长的意思。他是生活中可能有,可能存在的,或者已经有,已经存在的人,或类似的一群人。我用姓氏“吴”来代替“无”,其潜意识里是在表达小说是虚构性的文本意识。

小说,是一种需要虚构的文本。而虚构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和遵从虚构对象的内在逻辑性。把虚构的对象,用写实的手法,或者用还原于生活的一种手法,使虚构的对象看上去,就是生活中的他(她),或者是他(她)们。他(她),或他(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他(她),或他(她)们,是要靠还原于现实生活中的情节性和细节性的描写来支撑的。无论是《西游记》式的文本,还是《聊斋志异》式的文本;无论是《水浒传》式的文本,还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式的文本。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也好,现实主义也好,都必须尊重和遵从虚构的内在逻辑性。虚构的内在逻辑性,包括构成小说的各种要素和元素。所谓小说中的诸种元素和要素?是指与小说主要构件相关的各种情节和细节。情节和细节,又包括现实性的情节和细节和想象性的情节和细节。现实性的情节和细节,是写实性的描写。想象性的情节和细节,是虚拟性的描写。

微型小说和短篇小说,以及中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对象时,需要的是典型化和浓缩性的情节和细节来完成。而长篇小说,需要扩展和放大这种情节和细节,使描述的对象,在具有规模性的长篇的空间内,大展拳脚。上述是小说应该达到的文本的客观性要求。在满足了文本的客观性要求以外,写什么和不写什么?写什么人物,或描述什么对象?那就要靠你的表达和表现的艺术手段和方法。

写浪漫主义性小说,就要按浪漫主义性小说的艺术手段和方法。写现实主义性小说,就要按现实主义性小说的艺术手段和方法。题材的选择,素材的提炼,人物的塑造,心理的描写,以及情节和细节的安排和小说的整体布局和架构,都要以你定位性的创作手段和方法来决定和完成。小说是否生动?小说是否感人?小说是否具有艺术性?小说是否具有现实性?小说是否具有可读性?小说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要靠你的艺术手段和方法,以及你的文学阅历和经历来决定和完成。

有些小说为什么能够引起轰动的效应?有些小说为什么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有些小说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有些小说为什么能够改变一种思想的潮流?有些小说为什么能够改变一个时代的走向?有些小说为什么能够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些都是要通过你艺术性的虚构手段来完成,上述是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待小说的。

其实,小说也很简单:小说就是生活,就是你看到,或没有看到的正在发生的生活。每个人在生活和现实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其实就是文学性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人从开口说第一句话的开始时,小说的语言就开始出现了。从早上起床,洗漱,妆扮,着装,然后,打开自家的大门,走进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走进车水马龙的街道等等。你要到哪里去?你要去干什么?你要说什么话?你要跟谁说话?路途你所看到的,场景你所瞧见的,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感觉又是什么?你的感悟又是什么?你的感触又是什么? 上述之种种的生活状态和状况,其实都是每个人,要面对和经历的现实生活的状况和状态,只不过你没有把它们当作“小说”,或者“文学”来看待,或者没有把他们当作小说的要件和构件,要素和元素来看待。

于是,我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文学性观念出来了:“生活就是小说”,“我就生活在小说中,我就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小说中。我就是小说作者,我就是小说,我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强调上述观念,就是要强调说:“小说就是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的理念和方向,也是在鲜明地表明我们的小说不能脱离现实和生活。是人都有经历和阅历,都有感受和感悟。而这些经历和阅历,感受和感悟,时刻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刻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也就是说,每个就是生活在小说中。或者说,是生活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而这样的文学观念,恰恰被很多人忽视和忽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能够意识到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者和作家了。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变迁和变化,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状态和状况,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都是人完成的。把创造的过程,用文学性的手段提炼性的描述出来,就是具有文学性的小说。小说重视的是过程,因此,过程性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像你到什么地方去办事和办什么事的中途所经历的过程一样。事儿办完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办事的过程,或者说是结果性的过程中。结果性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与结果相关的情节和细节,诸如:坐什么车,坐车的路线,说什么话,跟谁说话等等而产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反应,感受和感悟。再比如:送孩子上学。不是要你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结果,文学性的要求是:送孩子上学时所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文学性所要表达和表现的对象。

小说,就是对过程性进行描述的一种文学性的文本。“过程性”如果越具体越生动越感人;越具有一般性,越具有普遍性,越具有个性性,越具有典型性,那么,就具有了文学性和小说性。“你就是小说作者,你就是小说,你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一文学性观念,在我看来是无疑的。如果说把小说题材分类假设成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的某些领域,比如:你是生意人,那么,你就是生意题材中的小说主人公。

你是大学教授,那么,你就是大学题材中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如果你是上班族,那么,你就是上班族题材中的小说主人公。如此类推: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和领域,每个人工作的环境和领域,就是每个人的题材范围。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和领域里,所经历的种种过程,就是你的生活状态,或者说就是你应该呈现的文学性的状态。

我们阅读一篇小说,或在构思一篇小说时,很容易把自己置身度外,把自己与小说分开:以为小说不过是虚构的文学形式。是假的,是经不住现实生活的考验,或者说是经不住自己生活经验的考验。而很少这样认为:我本身就处在现实生活的小说中,我就是小说作者,我就是小说,我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实际的现实生活,就是小说。

如果把实际的现实生活视为小说来看待,那么,你所感悟的东西会与众不同。一个铁的事实不能否认:你就生活在小说中,你就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小说中。然而,你没有发现自己,或者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在现实中的小说中,所以你才看别人的小说。中外古今的所谓经典性的小说,其实就是小说作者的一种别样的生活的再现,只不过是经过文学性的手段进行整理和提炼出来的。所以,我提倡:把你正在的生活,看作是在创作一篇小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