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在不花钱的前提下,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快乐?

他是浙江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经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了通识课《积极心理学》,广受学生欢迎,哈佛大学有一门“幸福课”很有名,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而陈老师教授的《积极心理学》就被誉为是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

陈老师现在的职业是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幸福课》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呢?

“人们怎么才能获得幸福”是吸引陈老师的一个宏大命题。他做过一些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有一些相关的知识,也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思考实践它们。他思考的一部分精华,变成了这本书。

陈老师坦诚世界很大,每个人都很独特,他所说的,总是冰山一角。但还是期待自己思考和实践的收获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关于「怎么才能幸福?」这个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很让人受益的思路。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快乐的话题,在《幸福课》这本书中,快乐可以分为两种: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

如果我们离开了声色犬马这样的物质消费,怎样才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呢、怎样才能收获快乐呢?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占有和消耗资源来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依赖于外在的物质化的东西,声色犬马就是典型的消费型快乐。这种快乐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它以满足感官等生物性需要为主。相对应的人们的行为,就是消费,典型的表现就是上个月的“双十一剁手节”。

其次,这种消费消耗的对象都是有限资源。为了获得这种快乐,我们不得不和别人竞争一些有限的资源。

比如说在古代,争权夺利非常频繁,而且斗争非常残酷,因为权势地位高的人才能享受到一些资源。现在的物质文明比过去丰富得多,这种现象也有所缓解,但毕竟还是无法完全消除,竞争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后果就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冲突不断。

最后,我们很容易厌倦这种消费性快乐,尤其是在无限供给的情况下。因为我们的感官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只对变化敏感。

比如当你在租房子住的时候就想着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要求并不高,只要能给自己提供一个落脚的地方就行。可是等到你真的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你又有可能觉得它太小了,位置也不那么好,就想着再换一套。

欲望就像是海水一样,你越喝就会越渴。

即使对消费型快乐,我们的态度也可以分为两种:粗放型和精致型

对酒,粗放型是豪饮,精致型是慢品。同样的资源,不同的态度创造的乐趣也会很不同。所以如果没有美酒美食,细细品味,粗茶淡饭也能有滋有味。

接下来是今天的正题:如果远离了物质性消费,怎么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呢?

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快乐,那就是创造型快乐。在享受创造型快乐的过程中,我们不是占有者和消耗者,而是分享者和贡献者。

在这种创造型快乐中,我们在创造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努力工作和生活,带给社会和他人美好东西的同时,也体会着一种深刻的成就感:那种我正在变得更好的感觉。

创造型快乐不消耗资源,相反,它创造资源;不容易厌倦,相反,它容易上瘾,它把快乐与成长相联系,把利己与利他相联系。

它的存在告诉我们,我们想要的不是简单的声色犬马,而是胜任挑战的成就感,而这,才是幸福永不枯竭的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