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ilon 波(Epsilon wave)是 1977 年 Fontaine 在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D)患者的心电 图发现并命名的一个波。该波位于 QRS 波群之后, 振幅低,但能持续几十毫秒,是由于部分右心室心 肌细胞除极较晚而形成。
本文就 Epsilon 波的心电 图特征与研究进展作一介绍。ARVC/D 是一种心肌逐渐被纤维或纤维脂肪 组织所取代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律失 常、猝死和心力衰竭。Epsilon 波产生机制是由于右 心室部分心肌组织被脂肪浸润,形成脂肪组织包绕 的岛样有活性的心肌细胞,导致其延迟除极所致, 多数表现为向上的小棘波或振荡波。Epsilon 波在V1、V2 最为明显且持续时间长,有时 V1~V4 均可记 录到,少数患者几乎在所有的 12 导联上均可出现。Epsilon 波又称后激电位(post excatation potential)或 右心室晚电位(right ventricular later potential)。应当 注意其与左心室晚电位的区别,左心室晚电位是左 心室部分缺血细胞延迟除极产生的,但其数量较少,形成的电位微弱并淹没在同级噪音之中。常规 体表心电图记录不到,需用信号平均法或心内膜、 心外膜标测后方可记录到该电位。根据欧洲心律失常学会 2009 年会报道,新的 ARVC/D 心电图诊断标准如下:(1)主要条件:右胸导联 T 波倒置 (V1~V3),或 14 岁以上,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QRS 时间 ≥120ms。(2)次要条件:V1 和 V2 T 波倒 置(14 岁以上,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或 V4~V6 T 波倒置;V1~V4 T 波倒置(14 岁以上,伴有完全性 右束支传导阻滞)。(1)主要条件:右胸导联(V1~ V3)Epsilon 波(在 QRS 波群终末至 T 波之间诱发出 低电位信号),典型图例见图 1、2。
图1 ARVC/D 表现Epsilon 波(小棘样波)的心电图。患者男性,59 岁。反复发作性心悸8 年,双下肢水肿6 个月。临床诊断:ARVC/D,心功能Ⅲ级。
超声心动图提示:
(1 )右心房、右心室明显增大,左心房、左心室增大;
(2 )右心室壁动度差,右心室收缩功能较差;
(3 )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反流。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右偏,QRS 时间增宽,其形态在V1~V3呈rsr′型,r 波后ST段前可见一尖锐向上持续60ms 的小棘样波,结合临床考虑为Epsilon 波;T 波在多导联倒置,Q-T间期延长达0.56s,有肢体导联低电压。
图2 ARVC/D 表现Epsilon 波(r 波下降支切迹)的心电图。
患者女性,43 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2 年,双下肢水肿1 年,劳力性气促1 个月余”就诊。患者反复发作性心悸,突发突止,每次持续20~30min,伴头昏、乏力、出冷汗,晕厥1 次,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血压未测及,当时心电图示宽QRS 波群心动过速,心率200 次/min 以上,静脉推注心律平可终止心动过速。
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53.8mm)增大、右心室(49mm×53mm)增大;右心室壁厚6.3mm,右心室壁收缩力差。临床诊断:ARVC/D。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右心房肥大,QRS 形态在V1~V5呈R 或r 型,r 波下降支有明显切迹,结合临床考虑为Epsilon 波;T 波在V1~V4倒置。
(2)次要条件:标 准心电图无 QRS 波群增宽,QRS 时间<110ms 情 况下,信号平均心电图至少 1 / 3 参数显示出晚电 位:QRS 波群滤过时间≥114ms,<40μV QRS 波群 终末时间(LAS)≥38 ms,终末 40ms 均方根电压≤ 20μV,测量 V1 或 V2 或 V3 QRS 波群末端包括 R 波 初始,QRS 终末激动时间≥55ms,无完全性左束支 传导阻滞。(1)主要条件:持续性或非持续性 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性心动过速,伴心电轴向上 (Ⅱ、Ⅲ、aVF QRS 波群负向或不确定,aVL 正向)。(2)次要条件: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右心室流出道型 室性心动过速,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性心动过速, 伴心电轴向下(Ⅱ、Ⅲ、aVF QRS 波群正向或不确 定,aVL 负向),或心电轴不明确,动态心电图显示 室性期前收缩>500 个 /24h。典型图例见图 3、4。
图3 ARVC/D 表现Epsilon 波(呈rsr′型)及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患者男性,69 岁。反复心悸20余年,加重伴胸闷1d。
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增大,右心室明显增大;二尖瓣稍增厚,轻度反流。临床诊断:ARVC/D,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频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右偏,室性期前收缩(可能起源于右心室三尖瓣环间隔附近),V3 r 波后ST 段前可见一向上持续的小棘样波(箭头示),结合临床考虑为Epsilon 波,ST-T改变。
图4 ARVC/D 表现Epsilon 波(呈m 型)、并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患者女性,50 岁。临床诊断:恶性心律失常,ARVC/D。
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右心室明显增大;右心室流出道明显增宽;右心室心肌变薄,动度减弱,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舒张功能减退。
A.入院前在急诊科记录的心电图。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能起源右心室底部近心尖略靠游离壁)。
B.入院后记录的心电图。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右偏,提示右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大,V1呈m型(箭头示),提示Epsilon波,T波改变。
将右上肢导 联电极放在胸骨柄处作为阴极,左上肢导联电极放 在剑突处作为阳极,另将左下肢导联电极放在原胸 导联 V4 水平,是为记录 Epsilon 波而提出的,但该 记录系统也能将心房电位(P 波)放大,使 P 波更易 被发现,房室脱节的情况更易诊断,可用于室性心 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也可用于其他房性心律失常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业已证实,ARVC/D 为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原 发性心肌疾病,临床上相对少见,多发生于青年人和运动员,为运动性猝死的常见病因,多数患者死 亡时年龄<40 岁,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表现为 外显率不一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RVC/D 的诊断 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可见右心室弥漫性扩张、局 部瘤样扩张,受累右心室壁运动减弱,室壁变薄、变 形、肌小梁排列紊乱。右心室调制束异常、肥大,右 心室功能下降等。但某些病例这些超声心动图征象 不典型,使患者被误诊为特发性心室颤动。Epsilon 波是 ARVC/D 的一个特异性较强的心 电图指标,具有病因学诊断价值,但敏感度较低,常 规心电图的检出率约为 30%左右,Fontaine 双极胸 导联记录,可大大增加 Epsilon 波的检出率,约为75%。Epsilon 波除了见于 ARVC/D 患者心电图外, 在后壁、右心室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右心室受累的疾 病中,也可记录到 Epsilon 波。与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VA)的 鉴别:ARVC/D 多数患者会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进 而导致猝死,而 RVOT-VA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特发 性心律失常,预后通常良好,且射频消融根治成功 率大于 90%,但是两种疾病在发作室性心律失常 时都可呈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及心电轴向下(V1 类似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下壁导联主波向上)的心 电图特征。对于一些早期的 ARVC/D 患者,当影像 学未出现明显改变,仅仅出现右心室起源的室性心 律失常,往往容易误诊为 RVOT-VA。有学者的研 究表明:在对 ARVC/D和 RVOT-VA 的鉴别过程中, 当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心电轴向下的室性心律 失常发作时,Ⅰ QRS 时间>125ms,胸导联移行导 联位于 V5 或之后,以及Ⅰ、aVL 出现 QRS 波群切迹 有助于支持 ARVC/D 的诊断。晚近的研究表明,ARVC/D 多见于青年男性, 多因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性心律失常而就诊。Epsilon 波、QRS 时间(V1 V2 V3)/(V4 V5 V6)≥1.2、终末 激动持续时间(TAD)≥55ms 及碎裂 QRS 波群是 ARVC/D特征性的体表心电图改变,联合上述 4 种 心电图特征,可提高单一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有助于 ARVC/D的筛选和早期诊断。也有学者报告 一例心电图表现为巨大 Epsilon 波,其波幅为 0.3mV,有的甚至达 0.9mV。Adlerr 等认为 Epsilon 波是 ARVC/D的诊断标准之一,但是敏感度不高, 其病例报告如下:运动试验可在无症状患者中诱导 出 Epsilon 波,而这些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往往无 Epsilon 波,进而有助于诊断,ARVC/D诱导的心电 图对于 ARVC/D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心脏结节病 由于可导致心肌瘢痕,理论上也可导致右心室延迟 去极化,而出现 Epsilon 波。Khaji 等在一例患者中 发现巨大 Epsilon 波,经过心内膜活检证实为心脏 结节病;因此,Epsilon 波出现并非 ARVC/D特有的现象,可能还需要与心脏结节病相鉴别。Protono- tarios 的研究表明,Epsilon 波检出情况和右心室流 出道直径有关;同时相关研究表明,Epsilon 波与患 者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显著相关,而与心脏性猝 死无明显联系。总之,Epsilon 波是预测猝死风险的心电图标志 波之一,这类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临床应予高度重视,植入型心律转变除颤器(ICD) 是预防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唯一有效 的治疗方法。
钟杭美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