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这一波来自张叔平的清宫服饰,骨相如何? | 剧说服饰史
《如懿传》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了……清宫剧对决,就在眼前了!
❤❤❤
要说《如懿传》上映,关于服饰最大的印象是啥呢?是……谢天谢地,终于看起来是一群旗人谈(玩)恋(宫)爱(斗)了!我已经被隔壁服装设计师“坚持不懈”的的云肩和立领,搞得有点认不出清宫剧了(见《云肩:从《甄嬛传》到《延禧攻略》,好东西并不都属于清宫 | 剧说服饰史》)
▲
《延禧攻略》剧照
▲
外销画里汉人(民人)女子形象
有一说一地表示,乾隆时代的清宫服饰要按照历史还原是很有难度的,难度不在于花费的成本,而在于——
①乾隆在位时间太长了,足以经历好几个完全不同的潮流了;
②乾隆在位期间服饰在礼制上是确立期,清代服饰制度直到乾隆年间才正式确定,在潮流上却是转变期,从原本简便束身向繁复宽松转变。
对于影视剧来说,同一批演员,既要表现年纪的变化、身份的变化,同时还要兼顾时代变迁,而且要根据场合不同整理出系统的服饰,这难度不是“可想而知”,而是“想象不到”。之前我们讲了很多次,古装剧服装设计,比起考据与否,体系自洽更为重要。
《如懿传》之前在《清代后妃礼服:《如懿传》可能是主角光环最大的古装剧了 | 剧说服饰史》里已经写过了,服装设计其实算两套班子,张叔平和陈同勋,之前比较担心的分离感倒是磨合得不错,但是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是挺不一样的。本文就以周迅的角色为坐标,分析一下体系自洽和历史考据的问题——也就是题目里说的“骨相”!
有一条长领巾的少女周迅
第一集里上线了少女周迅,这也是目前类似角色之间造型违和感最大的部分了,因为作为主角她拥有一条少女的长辫子和一条外销画爆款长领巾。
▲
《如懿传》截屏
秀女的年纪一般都非常小,所以留的都是孩童时代的头发,是肯定不会留“两把头”(见《两把头/大拉翅:这么多年你看的应该是假的清宫剧》)这样的“成熟”发型。张叔平加持,送了少女周迅一条大辫子,第一集就感受到了主角的光环。
▲
清末 待选秀女
此外比较特别的,也是首播当晚和姬友们讨论比较多的,周迅的长领巾是从哪来的?答案是从外销画里来的。
▲
外销画 via@蓝庆伟lanqingwei
它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清宫剧里的标配,后面剧情里会持续出现的白色领巾。
▲
《如懿传》剧照
因为旗人的衣服原配一般是没有领子的,所以她们习惯的穿着的时候缀一个领子,或者穿一件领衣,又或者戴一条这样的白色领巾。
特别声明:它不叫“龙华”!“龙华”好像是哪个网文里瞎编出来的名字
如果观察够仔细,你会发现周迅的领巾戴法和别人的不同,她把一头掩进了衣服里,其他人是类似围巾的戴法。当然是周公子的戴法是正确的!
▲
《如懿传》剧照
▲
《如懿传》截屏
▲
咸丰 玫贵妃春贵人等行乐图轴
领巾早期是有使用功能的,和皇后礼服上挂的“帨”一样,所以形态也比较自然,也会挂在大襟扣子上。即便挂在脖子上,状态也没有后来那么规整,后来都渐渐仪式化装饰化了。
▲
外国收藏 18世纪行乐图
喜欢穿衬衣的娴妃周迅
在最早爆出的《如懿传》海报里,我就在《衬衣:于正告诉我们,存多少张文物图在硬盘都没用!| 剧说服饰史》里提到了,周迅穿的是清宫剧里比较少见、但事实上清廷妃嫔使用率反而比较高的“衬衣”。
▲
《如懿传》海报
并且袖子做得比较窄、衣身放量却比较富余,虽然这件不是文物复刻,但是基本上迎合了清代中叶以前旗人便服体系舒适便捷的思路。
“衬衣”和“氅衣”的主要区别在于开衩方式,这个在《氅衣:娘娘们最爱的清宫剧爆款》和《衬衣:被清宫剧忽略的娘娘“爆款”(更正版)》里都已经介绍过了。这本身也很好理解,但大概是对称心理作祟,设计师们不仅更偏爱“氅衣”,而且热衷于把“衬衣”这样的裹身袍改成两侧开衩。
▲
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做成两侧开衩的《延禧攻略》
▲
超级喜欢氅衣但又做的很修身的《甄嬛传》
▲
万万没想到这都可以改成开衩的《三国机密》
这也是周迅和其他角色的不同,毕竟衬衣+窄袖,自带一种清冷孤傲又有隔绝感的光环了。预告片里已经出现的两位皇后的同一场景,穿的服饰款式和廓形就不大一样。
▲
《如懿传》截屏
▲
《如懿传》剧照
其实衬衣又好搭又清流,尤其对于很多清宫剧还在以为旗人也要穿裙子的错误观点里的时候,选择没有两侧开衩的“衬衣”,还能避免露怯。
统一但又不统一的吉服系列
这里我们就要分一下服饰体系的问题,前面我们说的“衬衣”、“氅衣”都是属于“便服”,就是平常穿的衣服,款式多样,顺应潮流。而这段说的“吉服”,一般是在庆典、节日、祭祀上穿,装饰华美但又要端庄尊贵。
在宫廷戏里,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是很重要的,却也是我们这些屏幕前的现代观众不太能理解的地方,但这个才是宫斗戏真正的“骨相”,否则跟宅斗有多大区别呢?所谓的体系自洽,其实说的就是这个。
其实在《延禧攻略》里就已经出现类似“吉服”的,但是发挥不稳定,当人聚齐的时候,总有掉链子的选手。
▲
《延禧攻略》剧照
穿同一体系的衣服,并非是要穿一模一样的“校服”,而是要有一致的服饰设定或者叫气质吧。《如懿传》目前播出镜头和物料海报里,几个吉服场景的镜头,都还是看得出用心了的,后妃都穿了类似吉服袍的服饰,戴着类似钿子的头饰。
▲
《如懿传》截屏
▲
《如懿传》海报
问题也是有,比如依然存在年代上的穿越。打个比方,也算是送一个特别好记的知识点,吉服袍一般是有马蹄袖的窄袖修身款,如果看到了袖子特别肥的,就是道光年代的。
▲
《如懿传》截屏
▲
大红色缂丝彩绘八团梅兰竹菊袷袍,清道光
▲
雪灰色缎绣四季花篮棉袍,清乾隆
还有一个“重灾区”就是头饰。设计师都特别喜欢用堆砌头饰的方式来展现宫廷富贵和人物状态,就造成无论什么年代的古装剧,头饰都过于隆重和复杂了。有时候想想,观众好像就是吃这套,毕竟现实中你剪个头发,都有人问你是不是失恋了。
而且,虽然每个人的头饰都各有不同,但还是能看出周迅的头饰更特别。如果你们觉得都差不多,那也有可能是我比较敏感的缘故,因为真的非常像67代衍圣公夫人的旗装画像。
▲
《如懿传》截屏
▲
六十七代衍圣公夫人张氏旗装像
尽管无论《如懿传》还是《延禧攻略》都把头部造型搞成类似“钿子”的样式,吉服的确可以配钿子的,但是从乾隆时期的画像看,当时还是偏向使用吉服冠。
从名字上大家可以判断得出,吉服袍、吉服褂应该搭配吉服冠。但是钿子发展出来之后,就渐渐取代了吉服冠。影视剧更偏爱钿子,也是因为钿子更好看,更像妃嫔用品,而吉服冠+吉服袍就像“女扮男装”了一样。
▲
郎世宁《塞宴四事图》
▲
《孝贤皇后亲蚕图》
而且,钿子搭配吉服康熙晚期就可以看到一些图像了,乾隆时期就更不必说了。只是看得出,正式场合里,清宫还是比较愿意遵循旧制的。
难得一见又许久不见的常服系列
除了吉服,常服其实好统一多了,因为常服本身非常素净,和男装很像,跟便装相比多了一对马蹄袖,特征挺明显的。
▲
《如懿传》剧照
▲
《如懿传》截屏
▲
古铜色百蝶纹织金缎绵袍,清乾隆
▲
身穿常服袍的孝庄
常服也是无领,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可以像上图孝庄这样穿,也可以搭配“领衣”,领衣这个东西说来有点古怪,其实我们父母辈应该都接触过(阳光下没有新鲜事)。
▲
清代领衣
▲
衬衫假领
▲
穿常服袍、常服褂,内搭了领子的旗人女士
常服是我们在清宫剧里最为陌生的,其实这种素雅的服饰,更有旗人的风格,在清代前期极为盛行。清代旗装越来越繁复、越来越汉化之后,也伴随着常服的没落,所以不仅仅是我们陌生,清末的人估计也是陌生的。
但是在被清末的“不肖子孙”遗忘之前,它一定非常流行,以至于成为许多人心里不能磨灭的旗人女子形象,在很多外销画里,都会选用常服作为旗人的装扮。
▲
嘉庆版《康熙万寿图》
▲
外销画
所以,《如懿传》能把常服给刨出来,这点还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剩下一个就是礼服,主要是后妃的朝服,在《清代后妃礼服:《如懿传》可能是主角光环最大的古装剧了 | 剧说服饰史》里已经介绍过了。
一点废话
清宫戏拍了一年又一年,就像同一本书写了一篇又一遍的读后感。其实你要抓几个点出来,然后再找几件文物作对比,属于照葫芦画瓢,没什么难度,而且大家现在也能get到这种“考据+宣传”的行为“性价比”很高。就像《买得到,学不到?古装剧兴起的“非遗”风潮里犯过哪些错》里提到的一些“非遗”,这只是属于一个“买得到”的层次,真正要用对、不露怯,就是所谓的融会贯通,则是另外一个层次了。
宫斗剧与一般古装剧所不同的,肯定不是谁能活得集数多,而是在一个充满礼法制度的封闭空间里,如何去呈现现代人完全接触不到的服饰体系。
服饰体系是这棵大树的枝干和根本,其他只是枝叶。本文其实是按照便服、吉服、常服、礼服这样写的,差不多也就是清宫剧里后妃服饰的使用频次排序了,是不是觉得分类也不多。服饰体系的框架按照剧情需要搭好,然后把人物塞进去,再按照角色身份分别设计服装,即便做不到历史写实,逻辑自洽是没问题了。逻辑自洽有多重要呢?日韩古装剧其实历史写实程度也不高,但是他们很能“自圆其说”,看着是不是就觉得真的还挺像回事!
▲
《大奥》剧照
放在清宫剧里,就可以这样做一个举例。
两把头做得大还是小,是很显而易见的“槽点”,却也是剧粉见仁见智的“萌点”。但是这个问题放到服饰体系里呢?就是穿礼服的时候不能搭配便服发型头饰的根本性大问题了,要么就不要在宫廷玩,这估计甚至都不能在民间玩,必须得躲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那么这部宫斗剧就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了!
▲
《还珠格格》剧照,用礼服搭配了两把头
▲
《如懿传》海报,搭配就是正常的
日韩古装剧曾经是因为“逻辑自洽”做出过“张冠李戴”的事儿,就是本来是便服的头饰,给了小礼服戴,但是他们也索性就一路错到了底,这个头饰再也不在影视剧里给便服戴了。它们的优势在于,不同的剧之间同时认定了这个事实,而中国古装剧则难在大家都不一样,都不一样就得有人是错误的。想想乾隆朝已经排除多少个不同版本的服饰了?
所以,对于中国古装剧而言,最安全的牌并不是下载一个文物图包,不管三七二十一,见着好看的就做个仿品出来,而是大框架遵照历史,具体人物照顾观众观影喜好。《如懿传》已经把清宫剧迟到很多年的“骨架”搭出来了,这本身也是参考历史服饰体系的一个骨架,期待后来者把这其中的“血肉”丰满起来,慢慢找到清宫剧一条历史爱好者和普通观众都接受并喜欢的路。
❤❤❤
相关知识点重温: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传统服饰 ❤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