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 | 春风不度玉门关(音频版)

/

foxipeiduxiaotuma

诗词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闲解

蜿蜒曲折的黄河,远远望去似是直上白云之间。

一座边塞小城背靠万仞高山。
羌笛声声,何必吹奏哀怨的《折杨柳》。
春风是不会吹到玉门关的。

这是一首怨气十足的边塞诗,奇得是它的怨,不悲切、不幽怨,反而豪气十足,仿佛连怨恨都带着盛唐的阔达气象。

你看这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诗人大笔一挥,开篇便是澎湃的黄河、高远的白云,仿佛“唰”地一下,便将读者的心抓到了阔远的北方。

这样壮阔的河流与白云之间,是一座边塞小城。“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用一个“片”字来做量词,更显得它仿佛叶子一般单薄脆弱。它的背后是万丈高山,对比映衬,更显得小城孤独而又弱小。

这是瀚海沙漠上的一叶旱舟,看上去随时会被黄沙吞没,然而实际上,它却始终屹立不倒,坚守边疆、抵御外侮。

读者仍在大漠孤城的豪情中徜徉,“羌笛何须怨杨柳”,诗人一笔引来哀怨的笛声,兜头一盆凉水浇来,读者便清粼粼落入思乡的幽情。

这一句实在妙绝。

这杨柳,是有三重意思:一是指《折杨柳》这首思乡曲,二是指南方的杨柳,三是指将士们思念的故乡。

这怨字,又有三重意思:一是指笛声的哀怨,二是指戍守边城的将士埋怨边城没有杨柳,三是指将士不能返回故乡的怨愤。

只是杨柳哪里是罪魁祸首?该怨的,是春风啊。若不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将士们又怎么会怨?

这最后一句的“春风”也是带着两重意思:一是春天的风不来这极北的沙漠,于是杨柳也不能生长;二是皇帝的恩泽到不了这远离京城的苦寒之地,他将军士派驻到边塞,却不记得将他们调遣回乡。

诗人便用这一语双关的春风,将读者拉扯回漫无边际的沙漠,留下心底一片荒芜、一片悲凉。

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他比李白大了十几岁,生在武则天当政的时代,活跃于唐玄宗李隆基当权的时候。

他是大唐盛世中的一名小吏,小时候因聪明伶俐,在街头混出了一点声望。但是这没有给他的前途带来多少好处。

他科举几次都不中,最后只好去给当官的做个小文书,勉强混饭吃。

但是这小文书也做不久,因为被诽谤诬陷,他干脆辞职不干,休了十五年的“长假”。

或许正是在这十五年里,王之涣游历了漠北,做出这样一首绝妙的《凉州词》。

在王之涣55岁时,他补到了一个七八品的县尉,然而当年他就去世了。

2

王之涣诗作得好,还特别适合填曲,所以他的作品在市井倡馆中颇受欢迎。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年冬天他和王昌龄、高适二人在旗亭喝酒。刚好有十几个歌女来此聚会,他们三人就躲在隔壁偷窥。

过了会儿,又来了四位漂亮歌女,奏乐唱歌。他们就打了个赌,看谁的诗被歌女们演唱的多。

结果歌女们连唱两首都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就急了,要耍赖皮。

他说:“这几个姑娘都不怎么样,唱的也是乡下人的歌,俗!咱们得听最漂亮的那位姑娘唱!她要是唱了我的诗,你们就得拜我为师!”

等了许久,终于轮到最漂亮的姑娘开玉口。

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乐了,马上指着王昌龄俩人说:“乡巴佬们,我说对了吧!”

他们笑闹的声音惊到了歌女们,于是三人在歌女邀约下喝了一整天的酒。

故事不知真假,但也能想见,王之涣在当时名声不小,算得上是流行乐坛著名词人了。

结语

这首《凉州词》还有两个个版本,一个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个是“黄河直上白云间”。

这两个版本也是各有出处,细究文本,又是一种乐趣,有兴趣可以读一读相关资料。

看到最后,烦请点个“赞”和“在看”哟!感谢转发,感谢分享!

偷闲

不辨来路,不知归处

你也匆匆,我也匆匆

不如,停一歇儿

偷个懒儿,聊个闲儿

陪读小记

感谢关注

公众号|陪读小记

微信号|peiduxiaoj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