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斌║清明时节艾粄香(散文)
芳草茵茵,又到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而梅州客家地区也称鬼节、其节、聪明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时,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欣欣向荣,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春季祭祖的好时节,许多外出的游子也纷纷回到家乡,备上三牲、斋盘香烛等,到先人墓前缅怀,寄托哀思,慎终追远。
然而,一直以来,清明节都被很多人认为只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被误为去扫墓的人“伤心魂欲断”之意。其实意是: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青,而这位行人却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便凄迷难过了。
笔者曾写过一首《清明踏青》的七绝:“熙风拂面百花迎,郊外寻芳丽日晴。蝶舞莺飞山水秀,莫将愁意写清明”。表达了笔者清明郊外踏青的愉悦心情。是啊,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惠风和畅,在晴天丽日,约几好友或家人,前往郊外,远离城市的喧器,吸收新鲜的空气,赏野花野草,还可采摘鲜嫩的野菜,再找一间农家乐,炒上几样农家菜,品上一杯糯米酒,是何等惬意!
清明,必须要说说清明粄。在客家地区,每年清明节,大家到野外踏青,顺便采摘一些鲜嫩的鸡屎藤、艾叶、苎叶等,用来做青粄。自从嫁作客家妇,除学习客家传统风俗文化外,各种客家美食的做法也学了不少。每年的清明前,会和家婆一起去采摘艾叶等,拿回来摘叶清洗,捞起凉至半干;将糯米和粘米各半泡上3个钟左右,待米变软,捞起水滴干,便和着青叶拿到碾米房碾成粉,然后加入适量的糖(白糖红糖均可),充分捣匀成青色粄团,取出粄团置于盆里使劲反复搓韧,也可加一点芝麻或者捣碎的花生,做成圆扁形或手长条形青粄。大约蒸25分钟后,清明粄便熟了,打开锅盖,一股特有的青草芳香,扑鼻而来,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品尝!它又软又甜,味道清香,略有苦甘味。
清明粄性温可驱风祛湿,如加有使君子叶的,还可驱除肠道寄生虫,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因而又称它为药粄。最适合清明前后湿度大的季节食用,在客家地区,有种说法:吃了清明粄,可以辟邪祛病,一年四季都安康吉祥。所以,清明节人人吃清明粄的习俗在客家地区能代代相沿,而饱含浓情乡味的清明粄,早已成为梅州有名的小吃之一。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客家人,先祖沿袭下来的传统,要代代相承下去。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黄海斌,女,大专学历,中共党员。
现为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
梅州市梅县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梅江区诗词学会会员
梅县区梅岭诗词学会会员
曾任三乡诗文社社委及《山稔花》编辑。
多篇作品刊登于各类杂志、网络平台上,并在多次征文、诗歌评比活动中获奖。
编辑:夏鸥;校对:柳馨梦
策划:饶云;责编:周逸帆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