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打汉中,张鲁为何拒绝了刘备的招揽,反倒是去投降了曹操?
张鲁在刘备和曹操之间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当时很多人的选择。在刘备的战斗生涯中,他曾经遇到过很多人才。但是,最终这些人都离开了他,投向了别人。这是因为,刘备与他们的理念不同,让他们舍弃了他。
一、刘备思想理念的转变。
刘备心目中的偶像是刘秀,他想要以刘秀为榜样,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汉朝。可是当时汉献帝的朝廷还存在,他才不得不隐藏自己的野心,打着汉室宗亲的身份,用匡扶汉室的旗号来积蓄自己的力量。其实,他对于汉献帝并不关心。
在他拥有徐州的时候,也没有与汉献帝的朝廷有什么联系。相比之下,反倒是那个遭大家诟病的吕布,对汉献帝恭敬有加。吕布对汉献帝的求援爱莫能助,还是向汉献帝上奏解释,得到了汉献帝的封赏。
这是因为看出了刘备的内心,那些世家大族很少有人加入刘备阵营的。因此,刘备阵营中不乏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能征善战的武将,却缺乏出谋划策的文臣。刘备为此也十分烦恼,缺乏有力的智囊团,是刘备在北方无法立足的根本原因。他和曹操作战,屡战屡败,只得到荆州躲避一时。
在荆州,刘备经人推荐,找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助手诸葛亮。可以说,正是诸葛亮为刘备打开了成功的大门。诸葛亮不但为刘备招揽人才,补上了刘备团队的人员短板。还将他的治国理政的思想贯彻到刘备的阵营中,使得刘备阵营拥有了治国理政的能力。可以说,诸葛亮将当时世家大族垄断的治国文化传授给了刘备集团,奠定了刘备后来建立蜀汉的基础。
刘备的思想也随着诸葛亮的到来发生了变化。他曾经师从儒学大师卢植,史书上说他不喜欢读书,那么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好。没有成为熟读儒家经典的书虫,却成为一方割据势力的刘备,也只能依靠在卢植那里学到的知识来应付时事,这当然是不够用的。
在诸葛亮到来后,刘备如鱼得水,成日里和诸葛亮呆在一起,将心中的谜团向诸葛亮请教。终于,刘备完成了从一个草莽起义的英雄向一个统治者的转变。他将从诸葛亮那里学到的法家思想,与自己的儒家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统治风格。
刘备对于基层的老百姓已经不得志的人群,以仁义著称。他对这些人广施恩德,树立信义,收取他们的人心,得到他们的支持。而对于那些与他地位相当的一方势力的诸侯,刘备则采取灵活机变的手段,去获取他们的利益。而且,随着刘备实力的壮大,刘备将这种手段使用得越发炉火纯青。
这是因为,刘备曾经为自己原有的仁义思想束缚,吃过大亏。在赤壁之战前,刘琮向曹操秘密投降,欺瞒了正在准备抵抗曹操的刘备。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把刘备置于了险境。刘备在率领军民渡江的时候,在襄阳城下喊话刘琮相见,刘琮则避而不见。
按照诸葛亮的建议,让刘备去夺取襄阳。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完全可以夺取襄阳。以号称铁打的襄阳为依托,凭借汉水的强大水军,还是可以抵抗曹军一时的。这样,后面的情况还真不好预料。
可是刘备局限于他的仁义思想,不但没有拿下襄阳,反而拖带着十几万百姓南下江陵。结果不但白白丢失了荆州,自己还在长坂坡打了大败仗。从此,刘备就抛弃了过去束缚他思想的,华而不实的儒家思想,改而采取法家的思想了。我们可以看刘备给刘禅的遗嘱,他让刘禅跟从诸葛亮学习法家著作,就可见一斑了。
二、思想理念转变后刘备的表现。
刘备在经过了长期的磨练,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最终思想理念。在赤壁之战前,刘备的思想理念已经变成了以法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理念。血淋淋的现实教育了刘备,让他抛弃华而不实的观念,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从此,刘备的事业走上了正轨,进入到了飞速的发展阶段。
这种转变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刘备与孙权和刘璋的交往。刘备与孙权的交往,可以说是他最出色的外交行动之一了。在赤壁之战中,由于刘备的军队损失惨重,主力只得由周瑜率领的东吴军队担任。在赤壁之战后,刘备由于没有兵,只得以张飞和一千人马与周瑜换取了两千东吴精兵,这才拿下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四郡。随后,刘备马上派诸葛亮和赵云管理这块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
接下来,刘备又软磨硬泡的从周瑜手中要来了南郡位于长江以南的部分。就这样,刘备还不知足,又跟孙权要借整个南郡。最终,在周瑜去世后,刘备达到了目的,从孙权那里借得南郡。这样,在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占有的荆州部分一共有六个郡,其中五个郡南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都落入了刘备的手中,孙权只占有了江夏一个郡。这等于赤壁之战中,孙权出兵出粮,为刘备打出了一片江山。
不仅如此,刘备在孙权准备借道攻打益州的时候,还明确表示不同意。他说什么刘璋是他的同宗族的人,不能忍心看着被孙权灭掉。还说什么如果孙权非要出兵,他就披发入山,再也不管世事了。可是当孙权放弃攻打益州的企图后,刘备却马上攻打刘璋,占领了益州。这让孙权气得大骂刘备“猾虏,挟诈如此”。
至于对付刘璋,就更与刘备过去的行为大相径庭了。一向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利用刘璋请自己帮助抵御张鲁的机会,率军入川。他在益州享用着刘璋的资财,却根本不与张鲁交锋。到最后,他还寻找借口,反目为仇,率领军队攻打刘璋。经过长期的征战,刘备占领了成都,拥有了益州。
在刘备占领益州的过程中,他撕下了仁义的面纱,不顾他的同宗之谊。这让天下人都看到了刘备转变后的本来面目。这时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年处处讲究仁义的刘备,已经成为处处讲求利益的统治者。
三、张鲁拒绝刘备的原因。
在刘备占据益州的时候,曹操在消灭关中的割据势力后,也把手伸向了汉中。汉中的张鲁自然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曹操打败,逃往巴中。这时,刘备得知张鲁的处境后,派人去邀请招降张鲁。谁知道刘备的邀请遭到了张鲁的拒绝,张鲁还说了一句话,“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代表了张鲁投降曹操的坚定决心。那么,张鲁为何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首先,是刘备与张鲁之间思想理念的差异。张鲁和刘备都是白手起家的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三国时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张鲁以五斗米教起家,以道术、仁义来团结百姓。从根本上,他与刘备的起家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可是,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便改变了自己的思想理念。他放弃了仁义的外衣,以法家的思想作为争夺天下的思想武器。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过程中,刘备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在这种情况下,张鲁作为从草莽中出身的人物,把刘备的本来面目看得更加清楚。因此,他如果投入刘备的阵营,他和刘备的思想理念格格不入,必将成为刘备所要抛弃的人物。张鲁自然不会去加入刘备的阵营了。
其次,张鲁从刘备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刘备来招纳自己,并不是看重自己的能力,而是把自己作为可利用的对象。作为三观不合的两类人,终究是不会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刘备招揽张鲁,是看中了他在汉中百姓中的号召力,为了下一步争夺汉中做准备。
如果张鲁到了刘备那里,他也只不过是刘备利用的工具。当他的利用价值用尽后,他自己的生存也将成为问题。他在汉中百姓中的威望,很可能会给他带来灭顶之灾。后来,刘备在治理蜀中时,杀当时的名士张裕时说,芝兰生庭,不可不除。那么一旦刘备占有了汉中,张鲁也就成为了张裕一样的人物,难逃被刘备清除的下场。
第三,张鲁本身没有雄心壮志,自然要选择归降的对象。张鲁在曹操攻打的时候,原本就要投降,但是因为手下不肯,才坚持抵抗。在曹操攻破阳平关后,张鲁在逃跑的时候,拒绝了手下烧毁府库的建议。说自己本来就要归降国家,这些库藏是国家所有。因此,张鲁将府库封存,率众撤走。
曹操在看到这些府库后,明白张鲁的心意,便派人去劝降张鲁。这样,张鲁同时拥有刘备和曹操双方的招揽,当然要择善而居了。除了上面所说的刘备与张鲁理念不合的原因外,张鲁对刘备和曹操的评判也不一样。
论政治能力,曹操胜过刘备,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大义的名分。论军事能力,曹操也胜过刘备。在整个双方的战争中,曹操要凌驾于刘备之上。连刘备、诸葛亮自己也承认,曹操的军事力量不可与之争锋。而论双方的势力,曹操占据的地域要远超过刘备,综合实力要远超过刘备。从这些方面来看,张鲁自然要选择投降曹操了。
结语:
在曹操攻打汉中的时候,张鲁不敌曹操,被迫逃往巴中躲避。这时刘备向张鲁伸出了橄榄枝,想要拉拢张鲁,但是被张鲁拒绝了。张鲁最终接受了曹操的招降,归顺了曹操。
事实证明,张鲁的选择是正确的。曹操封张鲁为万户侯,并且封他的五个儿子都做了列侯。这种待遇是刘备不能给予的。不过,除此之外,张鲁不投降刘备的主要原因,还是双方的思想理念不尽相同的缘故。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他对于争夺天下的方针过于急功近利。他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法家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这使得他的事业突飞猛进,也给他留下了各种隐患。他对待孙权和刘璋的态度,给张鲁敲响了警钟。这使得张鲁在经过慎重思考后,如果张鲁投靠刘备,认为如果他的利用价值用尽后,下场不会乐观。所以张鲁最终还是拒绝了刘备的招揽,归顺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