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在焚香听雨中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

  尽在焚香听雨中 

文/汪芳记

1

《夏注金匮要略》样书

01

11月24日上午,老中青三代中医参加了《夏注金匮要略》首发暨夏芳圃先生学术思想研讨,这可能是近二十年来中医人聚合最多的一次活动,用成语“济济一堂”大抵不过。

《夏注金匮要略》首发暨夏芳圃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合影一)

3

《夏注金匮要略》首发暨夏芳圃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合影二)

夏芳圃(1902年—1976年)是麻邑当代名老中医,知名中医教育家,《夏注金匮要略》发肇于中医教学时心得,是学习研究张仲景《金匮要略》重要读本。对麻邑中医事业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活动说是研讨,实际是缅怀。形式大于内容。因为有老中医参加,不想搞得那样“正襟危坐”,只是想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轻松围坐到一起,听前辈回忆前辈,从青葱岁月中,怀想那些过往的氤氲时光。如果还有展望,就是希望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多少有点传承和发扬。

芳圃先生曾教授的那一批1960年代中医学子,三批一百二十多人队伍,目前健在的年纪最小也有七十四五岁,他们多数在家颐养天年,只有少数几位还在做临床工作。有些同学可能很多年都没怎么见过面,因为有这样一个“轴”,让他们联动起来,其欣喜之情可想而知。所以,那些并不生活在这个县城的前辈,克服了诸多困难,甚至专程让子女护送,也要来到活动现场。

对于他们来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02

现在想起来,最早知道“夏芳圃”这三个字,大概是读1993年版的《麻城县志》。第一次浏览这一版县志时,对“胡衡甫”印象最深,一是县志上有他的传,事例除记载先生著的《衡庐医话》和手抄稿万密斋《片玉心书》外,特别提到董必武1962年访问麻城时,胡衡甫、吴伯厚与董必武之间的诗词唱和。能与董老诗词互和,肯定不是“简单人”。再就是县志还录了几首胡衡甫1949年前客居外地写的绝句(这个印象更深),满是浓浓的乡愁。接在传的后面是表,表记载的人物更多,其中就有“夏芳圃”。作为医林代表人物,我相信我最初一定浏览过,只是没怎么在意。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有一天,我整理办公室的柜子,从一堆故纸中,找到一本《衡庐医话》,是一位中医前辈留下的,上面有他的钢笔签名。《衡庐医话》是胡衡甫先生毕生业医心得,初稿完成于1954年。那时,先生正如日中天。虽说只有几万字,内容非常丰富。前面几个章节谈经说理,表现了老先生的不凡见识,后面的论医集锦,更有史学价值。我是很认真地读了这本书,甚至对书中的内容也思考过。读完后写了一篇《暗香残留》的读后心得,乱发一通议论。老先生嫡孙、麻城名老中医胡勇院长看到后,请我们两人共同的朋友老方同志联络,到一起聚聚。席间,胡院长就跟我谈到了夏芳圃和《夏注金匮要略》。
萌生整理翻印《夏注金匮要略》的念头,就是在那次见面后。
几个月后,我们召开了一次小规模的中医座谈会,特别邀请胡院长参加。会上,胡院长简要介绍了夏芳圃先生和《夏注金匮》的一些陈年旧事,分管中医工作的领导听后,表现了浓厚兴趣,于是确定将整理《夏注》作为当年度中医工作任务之一。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从胡院长手里借来了《夏注金匮要略》。这是一部中医教学讲稿,对经文逐条逐句进行诠释,与通常看到的研究《金匮》的专著还是有所区别。这部讲稿钢板刻印,成书1963年前后,当时参与刻印的有十多个学生。字迹有优有劣。五十多年过去,纸质发黄倒是次要的,因为刻板者笔迹不同,有些字与字之间,油墨已经混成一团,不好辨认。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还是要看它的学术价值。我选择其中字迹比较清晰的“血痹虚劳”篇,将这一章节文字录入好后,传到湖北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张志峰博士,请他从专业出发,鉴识其学术价值。张是麻城人,主要从事《金匮》教学,他找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很多版本的《金匮》书籍对照,很肯定地说,文字为原创,并且对《金匮》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了张博士的专业意见,勘校《夏注金匮要略》正式排上了工作日程。
以后,我们在市中医院找到十位年轻中医,分章节请他们完成初稿录入,然后,一轮又一轮勘校,一字一句至少看了五遍以上。对其中存疑的地方又请行家一起讨论,既要最大限度尊重先生的原意,又要对原稿中存在的错误尽力给予纠正。《夏注》引述前人研究的书籍非常多,多数书已经绝版,很多引述文字只能借助网上查阅、对比,对出入较大的审慎甄别,尽量不去做画蛇添足的事。后来,老一辈中医胡勇、黄争三、胡美伦几个人又反复校读,对我们的校订本指出了一二十处错误。
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希望能将此做得更好。

03

迄今为止,在中医学术地位上,没有一人的分量超过张仲景。尽管《内经》中有黄帝、岐伯的对答,但“黄帝、岐伯”毕竟是托名人物;医和、扁鹊或许有,已经神化。奠定张仲景“医圣”地位的,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仲景时代,它们是一本书,叫《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生活在汉末乱世。那个时代有两大特征:一是战争,二是瘟疫。《伤寒杂病论》就成书这种背景下。全书16卷,前10卷论伤寒,后6卷讲杂病。仲景笔下的“伤寒”,主要是讨论瘟疫(传染病)的治疗,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也是按照传染病由浅入深的特点确立治法的。《金匮要略》就是6卷杂病的主要部分。所谓“要略”,说的不是仲景原文的全部,但保留了原著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原因在于《伤寒杂病论》是竹简所刻,数量有限,仲景过世后因为战乱散佚,稍晚于世的王叔和虽然收集整理了仲景著作,主要还是编纂了《伤寒论》,杂病部分的内容只搜集到少数,汇编在他的脉学专著《脉经》最后三章。隋唐时期的孙思邈、王焘等医家,在著述中虽然记载了仲景杂病的一些内容,也仅是少部分。
800年后的1057年,北宋仁宗嘉佑二年。“嘉佑二年”于中国历史有一份特殊记忆。这一年,苏轼20岁,苏辙18岁,曾巩21岁,程颢25岁,程颐24岁,张载38岁,章淳22岁,吕惠卿25岁,他们一同上了大宋王朝的进士榜,史称“龙虎榜”。前三人后来进入了唐宋八大家,中三人是北宋理学兴起的代表人物,后两人,王安石变法时的手下干将,左倾得不要不要。苏轼、苏辙御试之后,仁宗皇帝对高皇后说的“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也就是在这一年(世事虚幻,他们不仅没有成为两宰相,大多数时间还偏离中枢很远)。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大臣韩琦上表朝廷,要求成立校正医书局,整理古医籍。于是北宋王朝在编修院内成立了以掌禹锡、林忆、高保衡、孙奇为主的四大臣,专门负责这项工作。也就是在这以后不久,翰林学士王洙从翰林院堆放的残旧竹简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这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并妇人病的治法,因为在此之前,四大臣《伤寒论》已经整理完成,他们就将中卷、下卷合在一起,并将下卷中的方剂并到病证之下,同时还收集了其它方书记载的仲景治疗杂病的方法,成书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就是《方论》的简称。历经800年,仲景论杂病治法,失而复得,不得不说多少有些天意。《金匮》一书,记载了44个病种、262个医方、158味药物,张仲景确定的杂病治疗的理、法、方、药,至今大部分还是临床中的规绳矩墨。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说,“仲景药(方)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如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
开《金匮要略》注解先河的是元末明初的赵以德,谓《金匮要略衍义》,此后,注解《金匮要略》的医家逐渐多了起来,但再多,也比不上对《伤寒论》研究的人多。明清是中医药繁盛时期,注解《金匮》而成书流传的,也只有二三十家(子娄医生跟我说,历代注解《金匮》有两百多家,但我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资料)。《夏注金匮》之所以对《金匮要略》研究颇有价值,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原因之一。

04

关于《夏注金匮要略》对《金匮》研究的医学价值,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专门用一节文字做了记载。当然,这是用我肤浅的眼光来谈的,恰不恰当又是一回事。这篇后记七千三百余言,大概占四分之一的篇幅。我以为这种安排还是合理的。在着手做这件事前我就想到了将来一定要写序言或后记的,所以,校勘《夏注》时,对芳圃先生一些独到见解都作了标记或笔记,不然,七千言就算是废话也难以罗列出来。
随着对《夏注》的不断领会,我越发感觉到:当时那个社会,给芳圃先生施展拳脚的平台太小,假若老先生有更高更好的舞台,放出的光芒更耀目。
我确信这结论的说服力。
如果芳圃先生当时有更好的舞台和平台,他的《夏注》,影响力绝不只是在麻邑这巴掌一块大的地方。他成为其时国内研究《金匮》的大家、名家,也不是不可能。因为他不是抄书工,他对《金匮要略》经文有自己的解读,绝非随便附和或人云亦云。
他对张仲景学说,已经融会贯通了。这对于今天我们这一代中医,比登天还难。
不仅仅是我们的根基太薄,更主要是我们从未曾想到要沉静下来,传承守正。浮躁和急功近利,是培养不出真中医的。
至少我自己就是这样。
中医学发展到今天,走下坡路是不争的事实。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中,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如何让坡道更长、更缓。避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跌宕。
这也是我们今天应该承担的责任。
回过头来看芳圃先生一生足迹,1926年12月,他从名医冉雪峰的湖北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因为生计,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怎么做医疗工作,至少医疗不是他的主业,他的心腔中居然还有那么深厚的医学积淀。这种功底,真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积累出来的。是不是那一代受过训练的中医,都这样厉害?
芳圃先生在1964年10月的一份干部履历表“医技专长”中,这样总结自己:“对内科慢性疑难杂症,喜运用独立思考,耐心为人诊治,多数取得疗效。对教授学徒颇有经验。不懂外语。”真正的大医生多半就是这个样子。虽然他勾勒的很谦逊。
在当时,他们(胡衡甫、赵叔炳、夏芳圃)还总结了“熟读成诵、泛览成趣、精思有得、勤练有成”16字学习中医箴言,至今依然掷地有声。

05

这一天参加活动的老中医,情绪都很激动。因为芳圃先生是他们的恩师,能把老师的著作流传下来,启慧后人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他们虽说垂垂老矣,这愿望从来不曾弥散过。
胡勇老先生在讲话中说了三感:感恩,没有前辈的诲人不倦,就没有他们一生的事业;感谢,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不能将这26.5万字变成书稿;感慨,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前贤毕其一生的心血,终于守得云开日出。
老先生领导出身。用心用情,总结得到边到角。
他们作为后辈,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我们呢?
他们中也有因为身体不好,实在不能出席,但心到了现场,与一班同学共同缅怀那一代宗师。有一位他们的同班同学,因为行动不便,发来了一段很长的微文。微文中特别提到:
夏老师老胡院长,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他们博学精深,在全省中医界也是屈指可数。不但教育和传承了我们一代,在临床中给我县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他们讲课传授引人入胜,学以致用,使我受益匪浅。
比如夏老师讲的,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现今的以预防为主。《虚劳》篇讲的: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遂得之,讲的是运动的重要,不能养尊处优。
胡院长讲的温热病论,把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清任等著作都讲透了。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给我在临床中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因良师的传授,我当时从一个基层卫生院的医生,随军调到张家口第一人民医院,那可是英国皇家医学会开创的资深医院,居然顺利地开展工作,得到了该院名医和专家的赞扬……
文字还有很长,惦念同学的话就不录了。说起来这是我的一位本家姑姑,但遗憾只听过大名,从来没有见过面。在这样一种场景,读到这样一段文字,也是让人百感交集。

06

陆放翁有《即事》诗:
组绣纷纷炫女工,诗家於此欲途穷。
语君白日飞升法,正在焚香听雨中。
据说,闻一多先生特别欣赏这最后两句,常焚香默坐,听雨问心。作为麻邑中医后辈,一部《夏注金匮要略》,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焚香捧读的。
那是前辈心血浇灌出来的花朵,我们当虔诚、倾力守护。
这些年在庸庸碌碌中,写了很多废文,说了很多空话,做了很多无聊事,勘校《夏注》,独算例外。

(2020年11月26日,作于听雪庐)

汪芳记散文作品链接
【特别推荐】《在移民公园的半个下午》
彼岸花,开或不开
心有丁香结
秋色金樱
车前,车前
汪芳记|中药散文(4—5)

汪芳记|枯草颂(外一篇)

“妒妇”黄芩

血色浪漫——三 七

粉葛迷离汪芳记 | 铁脚威灵仙 
汪芳记 | 记忆白茅根

汪芳记 | 会飞的蒲公英

汪芳记 | 薏苡明珠

汪芳记 | 栀子甲日记

汪芳记 | 败酱草

汪芳记 | 叫我吴茱萸

汪芳记 | “暖胃”麦门冬

你“在看”我吗?

(0)

相关推荐

  • 伤寒杂病论会通读本[伤寒杂病论会通读本]

    学中医不可不知伤寒,学伤寒不可不读会通,学会通必读<伤寒杂病论会通读本>. 两位国医大师联袂推荐,一本书胜十本书,窥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来面貌.十年磨一剑,羊城中医李保平最 ...

  • 吴佩衡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及其发展研究

    吴佩衡先生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学术理论,被誉为当代扶阳派的代表人物,主温药亦不排斥寒凉.先生多年精研<伤寒论>,深得仲景医理和方术要旨,以阴阳为核心,遵守辨证论治 ...

  • ​焚香听雨:语君白日飞升法,正在焚香听雨中。

    尘世休飞锡,松林且枕泉. 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 古代文人多有听雨的生活习好,陈继儒<小窗幽记>中说:"空山听雨,是人生如意事.听雨必于空山破寺中,寒雨围炉,可以烧败叶,烹鲜笋 ...

  • 焚香听雨,方知春意

    春雨可贵,贵在有闲情来赏玩.鸿儒与白丁,同处一片天,共听一场雨,然而得趣迥异."造物今知不负汝,北窗夜雨默焚香",天工神力,云雨相赠,闲情逸致之人,岂忍辜负! 古人行九雅:&quo ...

  • 四时雅事:焚香听雨,神自清

    尘世休飞锡,松林且枕泉. 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 古代文人多有听雨的生活习好,陈继儒<小窗幽记>中说:"空山听雨,是人生如意事.听雨必于空山破寺中,寒雨围炉,可以烧败叶,烹鲜笋 ...

  • 焚香听雨 其意幽远

    春雨可贵,贵在有闲情来赏玩.鸿儒与白丁,同处一片天,共听一场雨,然而得趣迥异.『造物今知不负汝,北窗夜雨默焚香』,天工神力,云雨相赠,闲情逸致之人,岂忍辜负! 古人行九雅:『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 ...

  • 姜育恒、梁一贞《在雨中》柔情蜜意,娓娓道来,越听越回味!

    姜育恒、梁一贞《在雨中》柔情蜜意,娓娓道来,越听越回味!

  • 我在雪中看见了你‖朗诵 女: 燕儿 男: 秋韵听雨(卫贞)

    <我在雪中看见了你>朗诵:女:燕  儿    男:秋韵听雨(卫贞)   [朱卫贞个人简介:(网名:秋实.秋韵听雨)石家庄市退休干部.退伍军人.爱好朗诵.书法.旅游等]

  •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听雨一世,读懂了雨就读懂了人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 谈起中国汉字,再没有一个字能够代表中国,也没有一个字能够将生机 ...

  • 【远方•夜听】山东《雨中的思念》作者:隐龙 主播:山丫

    欢 迎 关 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者:隐龙  主播:山丫  编辑:张小璇 雨中的思念 下雨了 你那里也在下雨吧 一样的天 一样的雨 千里之外的你 可否与我一样的心情 每当沐浴在细雨 ...

  • 诗画书韵 | 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明月出天山 王月明 - 出塞 打开音乐 体验不一样的观赏感受 ... 有人说,雨是可人的精灵,给大地带来清凉. 有人说,雨是可恶的家伙,总给以伤感哀愁. 雨水淅淅,引人沉思. 不同的诗人,在听雨时,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