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阳华侨农场巴厘村归侨 “巴厘岛恳亲之旅”
双阳华侨农场巴厘村归侨
“巴厘岛恳亲之旅”
白瑞凡先生介绍泉州双阳华侨农场巴厘村情况。
印尼媒体介绍泉州南山巴厘村印尼之行。
1960年,当时印尼局势动荡,数以千计的华侨华人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出于对海外侨胞的眷顾,中国派出接侨船到印尼,把难侨分5批接运回国并妥善安置,双阳华侨农场接待安置印尼归侨共五批2944人。
第五批488人由戴金花、洪火树带队,于1961年4月4日乘“果戈利”号轮船,从巴厘岛出发,4月25日到达农场,安置在南山管区。同船回来的中国籍印尼人有:妮公皮杨、妮都荣、妮敦敦、妮不陆、妮利伯克、妮斯丽、妮罗查、妮布德利、妮江克林、妮沙扬(为了识别她们是印尼人,在名字前加一个“妮”字作姓)。
当年在果戈利号轮船回国的途中,有一个小女孩诞生了,为了纪念乘坐的这艘苏联船,名字取做洪戈里。他们是安置在双阳南山管理区(现改称南山社区,或称南山巴厘村)。她父亲是洪全成,后来洪戈里定居香港了。她双亲已逝世,洪全成还有一男一女住在南山。
(点击可查看相关文章)
农场初建时,条件艰苦、百业待兴,归侨侨眷们就是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山辟岭,披荆斩棘,建设农场。
50多年过去了,双阳华侨农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大跨步发展,中心商贸圈初步形成,一座座漂亮楼房拔地而起,一排排崭新校舍宽敞明亮,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归侨侨眷的居住、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南山巴厘村。(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近日,由泉州双阳华侨农场南山巴厘村村长傅瑞昌带领的一行50 多名乡亲访问巴厘岛,受到了印中友好协会峇厘分会的热烈欢迎,由巴厘省省长、中国驻登巴刹总领事苟皓东及夫人孙丽华、印中友协会员及华社领导、泉州乡亲等近500人欢聚一堂,共度美好的夜晚。
左起巴厘村村长傅瑞昌、巴厘岛社会名流、白瑞凡。
中国驻登巴刹总领事苟皓东致辞。
南山巴厘村的乡亲们出生在巴厘岛,回到了中国就意味着有两个家乡。千山万水的距离,隔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半个多世纪的分离,冲不淡对亲人的思念。一曲"星星索",一声"哎呦妈妈",把归侨们带回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巴厘岛是巴厘村归侨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熟悉陌生的第二故乡,穿过岁月曲折的遂道,荡漾在童年记忆的河旁,从青丝走向白发,终于又回到了出生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摇篮,因为这里有梦想,因为这里有宽广的天空,这里才有自由的飞翔,因为这里有蔚蓝的海面,才有归心似箭般的起航。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年英俊的少年如今已步入老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多少回梦回第二故乡……
华侨农场的许多归侨们仍然坚持侨居地第二故乡印尼的文化,唱印尼歌,喝咖啡,做印尼菜肴及糕点,连吃饭也是不用筷子与碗,用碟子及匙羹,甚至用手抓饭吃。
追忆印尼华人的百年历程,回眸岁月的轨迹,找寻乡愁的归宿,印尼是出生地,Indonesia tanah tumpah darahku,无论走到哪里,印尼固有的传统文化,仍然没有被遗忘。
归侨们对印尼曾经发生的不愉快排华事件不会记恨,也不会让下一代延续仇恨。在耄耋之年,抓住当今中国印尼关系“蜜月期”的良好契机,帮助教育下一代不忘“第二故乡”,促进两国亲朋互动来往交流,保持侨文化,学习印尼语和印尼文化,继续发挥归侨广泛联系国内外华侨华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印尼友好,是归侨的愿望,也是历史的需要,为两国搭建更坚固的友谊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