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三卷 谋攻

孙子兵法谋攻。

有了前期谋划、有了后勤保障,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但采取行动也需要考虑清楚各个方面。所以有了第三篇——谋攻。始计篇的谋划是从整体上,但在每一个具体的时空、每一个具体行动方面也需要思考、考量,所以是谋攻。

3.1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为什么打,归根结底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生存和发展没有了资源是不行的,毕竟人要吃饭、要活着甚至于要享受;所以对抗就是为了获取资源,土地、财富、人口、人才等等;掠夺资源越多越好,自己的资源损失越少越好。所以,孙子提出了一个理想目标,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对抗之前,要设定好目标,能够让敌国臣服为我所用,是上策;攻占敌国则是下策;对敌军的军、旅、卒、伍,都是如此。古代,军队的班组是以五人为基础。

3.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那么,怎么才能有善之善者呢。高境界是依靠谋略,也就是战胜于朝廷。国家政治清明,法制完备、体制机制健全,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都能充分迸发,社会正义公平;而敌国是政治昏庸,人民水深火热,自然就可以战胜于朝廷之上。持续提高自身素质。低的境界是纵横捭阖,建立统一战线。再低一些大约就是分化瓦解,收买,蛊惑等等,掌握敌方将领情况;敌方的将领如果被君主猜忌,有性命之忧,就可以说服他;如果敌人的将领能认同我方的价值观,就更好;可以给予金钱、美色、乡情、感情等等;如果更低一些就是攻坚战,生死对抗,这就比较惨烈了。

3.3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这一段是对不战而胜的强调。但这仅仅是理想状态,所以还得有具体的举措。

3.4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以及可以采取的举措。后来,毛委员概括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要思考,对方所仰仗的、所依靠的。

3.5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用将。中层干部重要。 在始计篇中,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德勤能绩,也需要加一个字——法。

3.6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领导人也很重要。不能盲目指挥。在古代,信息通讯不发达,战场的各种情况瞬息万变,等中枢决策,已经迟了。现代条件下,战场态势感知迅速,中枢就可以充分发挥统揽全局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讲,让对方的首脑经常性参与具体事务,也是扰乱对方的手段。

3.7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在具体的对抗中,要把握好时机,对具体的时空、力量对比进行分析。对方的能力强弱、综合实力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