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图,篇篇都是残卷 读《余零图•残卷》印象
都说这是一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只要打开手机,什么样光怪陆离的事情看不到?什么样的书籍翻不到?什么样的资料查不到?获得的渠道越来越多,可是我收获的知识却越来越少。
这真是一个悖论。
我想应该是翻看一本纸质书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不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得换一种方式,我思考。其实,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只要你想得到,人家就做得到,就怕你想不到,听书——便成了我最好的选择。
我利用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段开始听书。年底一盘点,在喜马拉雅显示上我呆了437天。喜马拉雅陪伴了我2053小时,相当于阅读了685 本书,比前年整整多了680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居然也读了这么多的书,可是心里隐隐觉得不踏实。
成绩是喜人的,可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审阅我看过的书籍,有点击量过亿的玄幻小说、有温情脉脉的心灵鸡汤、有发人深省的官场升迁……甚至是我最喜欢的官场励志小说《首席医官》听了不下三遍,但是,从来没有受到过心灵的震撼,因为,深度。它们都没有真正意义地,从灵魂上引起过我的共鸣!
这或许就是听书的收获与真正意义上的读文字书所不能比拟的。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于是,改变只是在一念之间。
新年的第一天,我站在图书馆里。等人的空闲,我将它——《余零图·残卷》,从一堆美食、养生、旅游以及职场等书籍中间挑拣了出来,不是它特别的显眼,也不是因为它小巧精致,而是它恰当好处地正适合我的包包里面存放,等车、坐车时拿出来看看很方便,所以一眼我就相中了它。这就是所谓的眼缘吧!
眼睛有时候也是能欺骗人的。因为,这本书通篇一个内容简介都没有。
我翻遍了书籍的前后、上下,没有内容简介。对!没有,就是没有。这与我以前所看的书籍大不相同啊!所谓的《序》的内容也是正文的延伸,根本没有一般书籍那些贴满名人的《序》或者是《后序》。
我都买了一本什么样的书啊!我心中不无埋怨自己一贯地不理智。
既然买了,就得继续看。于是,我硬着头皮往下看。两天!就短短两天!我仅用了两天时间就读完了,与我准备打持久战的想法简直是大相径庭,甚至,我几度都以为会束之高阁成为藏品了。
全书134万字,是一部长篇小说。关于全书的内容,就是书籍封底上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天象异变,情事涌动,各自以泪以血以死清洗留在尘世,的爱,的恨,的伤痕累累,的肉身。
简单明了,但其中涌动的一些词“血”、“泪”……还是夺人眼球的。这应该就是我的眼缘,永远也逃不开探密、猎奇的心态。
正是这种心态,我一头扎了进去,废寝忘食,不到目的地绝不罢休。
掩卷沉思,只有一种情绪:心情激荡,久久不息!
我只能掉进作者描绘的那些图画中,与主人公一起陷入深深的迷茫,经历惊恐的绝望,徒劳地挣扎于世俗的麻木……
这样黑暗的描写、负面情绪的宣泄,作者该经历了怎样的生活磨砺沧桑,走过了多少坎坷的心里路程?
好不容易从一幅图画里面奋力地拔出来,我再次翻到书籍前扉,想重新认识并确定一下。上面有作者的简介:马拉,1978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么年轻?我尤自不相信,再次核对扉页上的照片,果然很年轻,但深邃的眼眸却泛着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深沉的成熟和执着。
我感叹,同样是经历,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伤怀”。其实,小说中每个人的命运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我、他的身上找到存在的影子。我想,作者想要表达的,大概也是我们许多人都有的,一种灵魂的空虚感,是在生活富足后内心挥之不去的忧伤和惆怅——这是一种病。
这样的“病”,是一种缺失,是灵魂的空虚。
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许已经意识到却人为地选择性地忽视,因为我们找不到解药,只能任由它形成,成为人生经历中的一个显眼疤痕。
作为同龄人,我们缺失了什么?
信念的缺失
《余零图·残卷》的几个主要角色,都围绕着铁城著名的文化人——“大师”顾惜持而展开,顾惜持作为一个连接点,把陶铮语、古修泉、姚林风、柳侍衣等人聚拢起来,互相有交集,又彼此离散。
整个小说的画风都是一种叙事,平铺直叙,像摞砖头一样,一块儿一块儿的堆砌,让读者攀爬了一格又一格,只有爬到顶上(也就是一个段落的结尾)才能喘口气!
这样的阅读,真的是很累的。如果不是因为小说太精彩,人物刻画鲜活,开局的“芒果雨”太过于玄幻,牢牢地吸引住了人心,否则还真心读不下去。
通篇读完了,我试图想找出这部小说想表达的主旨,可它没有,自始至终都没有露出一张清晰的面容;我也试图寻找出作者创造出的经典人物或表现世道人心等主旋律的思想,很遗憾,也没有。
——这便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所谓“残卷”的意思?
作品所对应的是当代的生活场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纵观整个作品,在人与人交往中都只是对人性阴暗面的描写,并将这些阴暗的隐伤一个一个地由图画串联起来。一幅一幅的图就是对不同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和黑暗表述,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些人性的、社会的暗面有这样深刻的体会?
在这里我想要表达的是,我不是在这里批评作者没有给我一种“向上”的能量,而是对症诊断,看小说照镜子,我们是否也陷入了这种迷惘之中。特别是每天面对简单枯燥而又纷纷扰扰的生活,心灵中是否已经出现了荒漠?
别人生病我吃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英雄的缺乏
《余零图·残卷》小说是一组群像图,以四幅传世名画为引子展开故事,每章有一位主要人物登场,其登场的画面就是一幅名画的背景,用名画本身的内容来隐喻人物的命运,并且是以击鼓传花的形式一个接着一个将故事讲叙下去。
我开始以为陶铮语是正面的、积极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一名是警察,严格自律,即使因为一场没法侦破的命案,我也觉得他至少时常感到愧疚而饱受梦魇,那他就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他最后不但当了“逃兵”,而且与一个风尘女在寺庙里面做如此龌蹉的事,他的“人设”形象顺间坍塌。
印象最深的是古修泉,他肥胖、好吃,他所有的出发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钱”,在顾惜持的问题楼盘营销中,古修泉负责具体战术的策划和实行,把一棵古树从一个村子里挖出、移来,安种在新楼盘里,作为“好风水”的标志,推动营销。尽管是一个骗局,但很多的人却趋之若骛,楼盘大赚。
其后这棵树因为水土不服死掉了,可在古修泉却极其异想天开地将树做成骨灰盒,并以8888元一个的价格又销售一空。一环扣一环的预案,这样异想天开的金点子、这样独具慧眼的奇思妙想,可惜都只是为了“钱”。
整个作品没有人文与理想主义的土壤,只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大行其道。
作者大概一直都只是想要为我们展现一些平凡人物的伤与痛,但是,直白的描述仍不能掩盖人物精神上的贫瘠、思想上的匮乏,这真的很遗憾。
其实,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个时代从不缺乏英雄。
三观的缺位
《余零图·残卷》只是一群人一段时间的过往,所以称之为残卷。残卷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成了只有感官的动物,凭着本能在黑暗的泥淖里挣扎。
这群中年男人,人人都带着一张面具,他们的社会形象——也就是给人看的一张“图”是让人尊敬的:有饱读诗书、超凡脱世的大师,有功成名就、数一数二企业家,有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的专家典范……这样一群优秀的人,他们掌握着丰富的资源、拥有更多的财富,可是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事呢?
偷情、涉黑、卖春以及行骗……
他们从一场场的豪宴、一次次的欢场、一幕幕的商战中出入,凭着本能追逐着金钱、女人、感观的刺激,并达到极致。
甚至“人性”都可以拿来这样理解,古修泉说:“我在生意场上混了这么多年,什么样的人都见过,我宁愿先把人想得俗一些,坏一些,即使到后面证明我错了,那也问题不大,先想得太好了,反倒容易吃亏。”他的眼中就没一个好人。
寺庙,这个特定的地方,作为人们心目中的净土。可是,寺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呢?一群人在里面喝酒、吃狗肉,参与的人有和尚、有大师、有俗人、有商人,还有风尘女子,并且,还行苟且之事,如此荒诞的喜剧居然在寺庙里上映。
将这些人放在这里面,有着什么样深刻的寓意,不言而喻。
总之,三观的缺位,一切都是黑暗的。
难道,作者只是为了展现黑暗而展现吗?
恐怕不是。
我突然要想一想起作者写作的目的了,不是为了一鸣惊人,也不是为了流传千古,只是让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能够获得一部分人甚至是少部分人的共鸣即可。
因为,凡尘中的我没有这样的经历,我的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人,但是不会这样深刻。他们或许带有他们的某个色彩,但是不会这样极致,所以欣赏这些残缺也是人生的一段经历。
因为,《余零图·残卷》所要表达的是红尘中挣扎的男女,他们也曾迷茫,也有过彷徨,也经历着黑暗,作者能够将这样一段的黑暗记录下来,何尝不是在,寻找另一种光明。
因为,作品描述的是一群人在某一个时间段的黑暗,就像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物极必反。正如最黑暗的谷底,极致之处往往能够孕育最闪亮的火花。
通过阴暗面让我们积极思考光明,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能够在万花的世界中挑中了你,并能够认认真真的把你读完,其最终存在的意义也是如此。
人生如图,喜一瞬间,乐一瞬间,悲一瞬间,迷茫一瞬间……
人生如图,篇篇都是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