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裔青年作家汤顺利 参观广州伊斯兰圣地光塔寺 (4-2)
单纯从门口看,中国式的门牌坊,不觉得它是清真寺,只有后面的阿拉伯式光塔才显示它是伊斯兰教圣地。
从广州清真先贤墓出来,我和印尼华裔作家汤顺利,坐滴滴车来到光塔路,参观广州伊斯兰文化古迹怀圣寺光塔,它位于越秀区光塔路56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至今已有1392年的历史,远早于印尼的清真寺历史。
光塔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也是全国模范清真寺。
其实它早期不叫光塔寺,是唐贞观初年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登陆,开始在中国传教的穆罕默德派门徒艾比·宛葛素,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办者穆哈默德先知而建立的,故称为怀圣寺。
因为清真寺里有一个矗立的高大的塔,塔面是雪白光洁的,故后来老百姓俗称其为光塔寺。
丝绸之路的见证
相对于兰圃的清真先贤墓,光塔寺处于闹市,更为广州人熟悉。
我们下车的地方不在这个清真寺的街上,随便问个路人都知道地点,按照他指点的方向,远远就见到光塔寺的大门与矗立在院子里后方的光塔。
红墙砌成的大门与围墙,似乎没有北方那种清真寺的派头,如果不留意,就不知道是清真寺了。
可别小看他,它可有1392年的历史,进去参观之后,倍感其沧桑的历史氛围。也为广州市能够保存这个连接着阿拉伯世界文化的清真寺而庆幸。
它的存在,当然离不开当时有中国及阿拉伯客商构筑的丝绸之路,也是一带一路的伟大见证物。
它也是中华民族最早对外开放的历史遗迹,往事越千年,足见其不同凡响之处。
无疑,光塔寺的这段历史,令印尼作家汤顺利与我,同怀敬仰的心情,慢慢细味时光穿越留下的痕迹。至于他,作为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华裔青年,更是心潮澎湃。
穿越千年古迹斑斑的广州怀圣寺(光塔寺)。
可见光塔寺早期是叫怀圣寺的。
祷告时间每天的五功时间点,均用电子显示器列出来,清清楚楚。
圆球顶、弯月,充满阿拉伯色调的清真寺建筑。
喧嚣市区中的绿洲
不过我们在其四周逛了一圈,也深感在广州市的市中心闹区,有个面积虽然不算大,但里面古迹斑斑,文物繁多,树木葱茏,给人以喧嚣市区中的绿洲之感,进入之后给人以神圣与恬静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寺方对汉民群众有限制,还是汉民对它不太了解而止步?所以,参观的人不多。
其实人们大可以在此学习不同宗教文化,感受因为丝绸之路,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先民,在广州经商及落地生根,并建立清真寺传播伊斯兰教的历史。
来自阿拉伯世界的伊拉克蜜枣树(椰枣),茁壮成长象征伊斯兰教也适应及融合中华大地。
人才实习中心,也是培训伊斯兰教信众骨干的学校吧。
民国时代送匾的信众,表达了对来自西域的阿拉伯文化及宗教的崇敬。
传统的中国式城门及房顶,无碍阿拉伯先民传播伊斯兰教。
坚硬的坭土墙,红土、糯米浆等夯成。
这些都是坭土墙夯成的,经历千多年,仍坚固如初。
阿拉伯文的匾牌。
文化融合的和谐
清真寺里,光塔、坭土墙、阿拉伯文及汉字组成的中式匾牌、椰枣、苹婆树杂陈,非常融合和谐。
汤顺利也深感,这是打上深刻的中国烙印,也是伊斯兰教文化适应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的结果,他觉得这点比印尼更加明显。
光塔毫无疑问是来自阿拉伯的建筑形式,在那个年代,能够完美如初地复制,可以见到中国的建筑工匠的聪明智慧与高超技术。
尤其,光塔寺的有些地方,墙壁与门口,竟然是红土、糯米打成的,坚硬无比。须知坭土墙本身,就是华南赣闽粤桂地区古代的建筑技术精华,它用红土、糯米浆甚至红糖等夯实成墙,厚度多达。
苹婆树又叫凤眼果树,典型的粤桂地区的植物,其果七八月才有,味如栗子,是炖鸡的材料,物以稀为贵。这棵树2003年作为越秀区的保护树木,立的牌子为128年,至今应该是144年了,仍然茁壮茂盛。
还有回民同胞杨氏家族,为纪念家中先辈而赠予光塔寺的长凳,名贵的南洋木材而制,这种捐赠功德犹如佛堂道馆常见的,不知道在阿拉伯有没有这种习惯,不管怎样也是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吧。
给我们印象很深的是,院内也基本上是中国传统式的建筑,只有弯月、圆顶塔尖、圆形顶门拱,才是阿拉伯风格的。阿拉伯与中华文化,竟然融为一体,也是阿拉伯先民与回族同胞的高度智慧的体现。
郁郁葱葱的144年历史的苹婆树,也是广州市的保护树木。
回族信众为纪念家中先辈,赠予光塔寺的南洋名贵木材制成的长凳,供拜谒者休息之用。
光塔寺简介
相传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门徒4人来华传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登陆,开始在中国传教。
贞观元年(627年),阿布·宛葛素和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捐资修建了这座清真寺,为纪念穆罕默德,故取名“怀圣”。
但也有人指出,事实上初唐时代伊斯兰教,尚未在阿拉伯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在中国传教建寺之事并无可能,此说有可能为后世附会。
不管怎样,怀圣寺是广州的5个清真古寺之一,也是仅存不多的2-3处中,最重要的一个。
怀圣寺总面积1553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它的圆形塔身、笔尖形的塔尖最为明显。
修缮重建
怀圣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被焚,7年后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规制。
1949年后,怀圣寺进行过3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筑风络。
寺内设有教长室、藏经室,礼拜大殿和专供洗礼的水房寺内的光塔,高36米。
在每次礼拜前,就有人登上塔顶高喊“邦克”,招呼伊斯兰教徒快来做礼拜,故该塔最初叫“邦克塔”。
因“光”和“邦克”在广州话里发音相似,故该塔又称光塔。当时阿拉伯教徒常在晚上登塔点灯,为阿拉伯船舶指引航向。本号注:据称,当时广州市的江面,就在现今的珠江南路一带。(4-2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