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今天,我看到了一个故事,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一位中国爸爸为了让儿子见见世面,把自己13岁的孩子送到澳洲的一个朋友玛丽家,请玛丽代为照顾。
刚从机场接回孩子,玛丽就对孩子说了一番话:“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你要自己做早饭,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洗干净,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一个月后回到北京的家,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
读了故事,感触颇深。理念不同,教育方法不同,呈现的结果也不同。
这不由得想起刚刚过去的一周。因轮到值周,站得多,走得多,看得多,听得多。现选典型事例如实记录如下:
周一
8:11 学校大门已关闭,小门也关上了。一位奶奶着急地扶着小门,请求保安让她进门为孙女送作业本。一副非常自责的表情。
8:13 另一位奶奶牵着孙子喘着粗气赶来。说是到校门囗才记起语文书忘了,返回家里拿书就迟到了。她一边喘气一边不停地解释“都是我的错,年纪大了,老糊涂了!”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位老爷爷实在看不过去了,不停地说:“孩子不能宠的,要教育的。否则是害他。”
周二
8:08 一位爸爸匆匆拿着刚买的红领巾,一边为站在旁边蛋糕店等候的儿子戴上,一边拉长着脸用嵊州方言唠叨着:“嘎寻事作乐啦!”儿子面无表情地说:“又不是我的错。”
周三
8:09 一对爷孙俩在较劲。爷爷不停地劝孙子赶快进校门,否则要迟到了。孙子怎么也不挪步。原来孙子忘了带抹布,非要爷爷马上买。最后爷爷无奈投降了,转身朝商业城跑去。背后孙子大声叫:“快点,迟到要你赔!”(我看得心酸酸的,心中默念:老人家,慢点,这里来往车辆多,注意安全。)
周四
8:15 一男孩扑在父亲怀里哭,说什么都不肯进教室。一打听,原来因返回家拿校牌迟到了。跟爸爸较劲呢。
周五
晚7:35 一位父亲匆匆赶来要求去教室拿家作记录本。我刚想问问是哪个班的,旁边的保安师傅抢话了:“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家长来校帮孩子拿东西的,有的晚上9点还来敲门⋯⋯”
细细观察、分析以上事例,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是孩子一副事不关已的表现。忘记作业本了,红领巾了,或是迟到了,都不是自己的事,不是自己的错,统统推给了大人。
二是大人一副自责不已的表现。本是孩子的事却揽在自己身上不说,还把孩子的错也认了。
久而久之的结果呢?孩子是非不分,不敢担当,不会感恩。
曾经有人总结出中国人著名的四大宽容定律:“人都死了”“来都来了”“大过年的”,第四个就是不少人反感的”孩子还小“。
正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我们大人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养成了孩子的惰性,缺失了应有的责任感。
发现每天接送孩子的大潮中,大约80%是祖辈。祖辈承担教育之责有其短板和难言的苦衷。
祖辈们年纪大了,对孩子的爱是”溺爱式“的,对孩子的教育是”温饱式“的,这就是所谓的”隔辈亲“。这是任何理由都无法讲清的,是人之常情,是中国式的”代代相传“,我们无可厚非。面对可爱的孙辈,面对自己血缘之情,总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我们应该理解。或许过几年我也会陷入这种温柔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但爸爸妈妈们可以做的是,摒弃“孩子小,给谁带都一样”的观念,“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多与自己的父母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提高父母的素养……
”熊孩子“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袒护熊孩子的父母或祖辈。
周四下班回家,工会路上亲见一位奶奶和小孙女的“战争”。远远看见一老一少在激烈地争吵着什么。可以看出,奶奶非常生气,已把手高高地举起。但当看到我走近时,马上把手放下了(这是位很有教育理念的奶奶,懂得不能在人前打孩子,伤孩子自尊。)。我刚走过,孩子的声音更响了。没走几步,就听到了“叭叭”两声,是打在孩子屁股上的声音。紧接着,就听到了孩子惊天动地的哭声:“坏奶奶,我不喜欢你!”“爸爸妈妈快来,我要爸爸妈妈!”“坏奶奶,我要告诉妈妈,让妈妈打死你!”我转过头看看,这位还算年轻的奶奶已气得脸色铁青,呼啦呼啦喘着粗气。虽说童言无忌,但听了这种话,不生气才怪呢。
所以爸爸妈妈们需要做的是,多与父母沟通,做到步调一致; 树立祖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的百依百顺。”
所以,父母们还可以尝试的是:
一是学会拒绝:“孩子,我不欠你的!”满足孩子的要求需要有个度。作业本忘在学校?红领巾落在家里?第一次可以原谅,但要教给孩子不会遗忘的方法。第二次不能原谅,可以提前跟老师打个电话,故意让老师好好批评一通。相信不会有第三次了。
好的父母,心都有点硬。
二是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整理”的习惯。我曾经向全校老师推荐过一本书,题目是《别再说你没时间》。建议父母们也可看看,然后把一些合适的方法教给孩子,学会了“整理”,省出了“时间”,效果会更好。
黛安-念经曼斯有一首小诗写到: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先建立自尊,再决定盖房子。
我会多用手指来画图,少用手指来指。
我会少教训多沟通。
我会少用眼睛看表,多用眼睛看世界。我会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
可惜,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不能回转,更不能重来。
愿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放家长,解放老师,解救孩子,迎来我们共同的春天!
进去看看,“有点绎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