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争夺,遍地黄金的互联网医疗,有没有护士的一席之地

互联网医疗,一直是最近几年各位大佬看好的黄金赛道。

就在三个月前,京东集团旗下子公司-京东健康于港交所正式上市。募资净额264亿港元,成为中国互联网医疗史上规模最大的IPO(首次公开募股)。

阿里健康也不示弱,去年11月份,阿里健康就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签署了相关协议,正式上线了“未来医院”信息系统,成为全国首个基于云架构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

这并不是最近两年才兴起的浪潮,其实早在2000年开始,各个医疗集团以及生物科技公司就看中了互联网医疗这块“风水宝地”。直到近两年,经过多番洗牌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变化,才使得互联网医疗有了爆发式的增长。

据蛋壳研究院《2020年互联网医院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已有近900家互联网医院。

在这么大一块和医疗相关的蛋糕里,一些关键词反复在我眼前出现:

医生多点执业、健康、资本、IPO、药物派送、信息系统…

但是出身护士的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没有人提到护士,这个庞大的群体

除了众多资本大佬之外,护士能否也能搭上这趟挣钱的快车,付出辛苦劳动之余也能改善一下生活。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来深入了解下,互联网医院到底是什么?

目前,我们的互联网医院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基于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升级。

举个例子,现在有很多医院都已经完成了互联网的升级。患者想到某一家医院看病,就可以在这家医院的公众号小程序等入口挂号,缴费,预约检查等。在网上就可以看到自己的预约情况,排队进程,诊断报告和检测结果等。

第二类:是基于互联网,借力医疗机构成立的独立互联网医院。

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在线问诊平台,其实都属于第二类。

在这两种典型的互联网医院模式中,(我个人认为)想达到的最终理想流程闭环应该是一致的。

德勤提供的《中国互联网医院:数字医疗迈向新阶段》报告中,为大家展示了一个互联网医院服务生态圈的模型。

通过这个闭环,患者基本可以实现线上全流程的看病服务。

从这张图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几个关键的环节:医生、药物配送、医疗支付、医疗机构等。

唯一能和护士挂上钩的几个词,我们来仔细看一下:

第一个词,患者跟踪

在医院做过回访的护士都知道,患者跟踪就是给患者打电话,问问最近情况,督促复诊等。

这个工作几乎相当于一个“健康客服”。很难涉及到专业的护理问题,老百姓的问题几乎都关于医疗诊断或者康复。

第二个词,患者依从性教育或健康教育

这个部分确实是护士的工作,但是在院内,当这一部分展现在患者眼前的时候,基本等同于一堆要签的住院告知书,风险告知书,还有出院宣教单等。

第三个词,康复训练

这个词有点勉强了,几乎,我说几乎,都是医生和康复师在指导,轮不到护士。

第四个词,医养结合

不瞒大家说,这个虽然也是和护理息息相关的方向,但是目前涉及最多的是“护理员”和“老板”,这两个角色。

这个部分我以后还会展开写,反正目前来说,对于公立医疗机构的护士来说,关系不大。

剖析完互联网医院的模式之后,护理同行可能会有点失望。

唯一等挤进这个圈子的机会,可能就是在“问诊”环节,添加一个护理线上门诊。就像现在各个医院开展的线下护理门诊一样。但是由于处方权的限制,后续如果不能进一步对接处方开药,这个环节还是很难扩大规模。

但这个问题说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毕竟我们是想帮助护理同行看看有没有赚钱的机会,或者说在互联网医疗的行业中,有哪些相关职位我们可以考虑。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互联网医院靠什么赚钱?

再来一张图,也是德勤出品。

这张图清晰地展现了四大盈利环节。

问诊咨询、处方药、OTC保健品和医疗器械、个人医疗延展。

卖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确实挺赚钱的,但是很难充分发挥临床护士的经验优势,这里我们就不做过多的讨论。

我们说说有意思的这个“个人医疗延展”。

这个说白了,就是患者健康管理。

说到这里,手里有健康管理师证的护理姐妹一定乐开了花。心想考了这么久的证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大家先别着急高兴。就问大家一个问题,怎么用。

想要理想化的实现健康管理师的职能,(我能想象到的)大概场景是这样的:

第一种,像私教一样,老百姓可以在网上预约自己的健康管理师,帮助自己量体裁衣,制定合适的健康计划。比如什么时候体检,亚健康或者各种小毛病如何保养。

私教,昨天刚给我打电话催我去锻炼,目的大家彼此心知肚明,就是想让我报课赚钱,毕竟私教费一交就是好几千起步。

而且私教也挺惨,都背着每月巨大的业绩。

第二种,慢病管理

定期监测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居家护理,以及督促他们定期复诊。

这一块是我目前能想到护士能做的,最体现价值的工作。

但是如果是围绕一位患者的长期监测,可能问题会和上面私教一样。

很有可能会变成,患者不定期的网络问诊,护士通过查看患者资料了解过往情况,按单收费。

看似这种模式还说得过去,但是,有一个大问题:

网络问诊按单收费,很多医生都还没吃饱穿暖,会不会轮到护士?

如果网络平台上,面前一个是地市级二甲医院的医生,和一个省级三甲医院护士,你会选择谁进行线上咨询。

另外,我们来看一下互联网医院的慢病管理途径。

还是老方法,和护理相关的也只有科普教育系统。

患者社群,健康课堂,护士可以参与讲课。

和海量医生的竞争下,估计只有少数资深护士可以胜出,拿到一点课时费。

写到这里,我其实已经不太想写了。

如果护士无法在某个环节为企业和医院创造巨大的效益,那么在互联网医疗这块宝地上,也很难有人重视护士这个庞大的群体。

但在最后一个部分,我还是要给大家一些方向和希望。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以及市场逐步规范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现在虽然“看似”没有机会,但是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

说几个发展方向,便于大家在自我提升时参考。

第一个大方向,成为技术过硬的专科护士。

这里包含两个小方向:一个是在某些护理技术上要过硬,看一眼就能大概知道病人什么情况,成为专家中的专家。那么肯定是能够抓住互联网先机的,毕竟起步阶段都得找最厉害的人。所以,努力成为护士中最厉害的人。

第二个小方向,就是要锻炼自己的临床决策能力。别天天喊要处方权,国家政策肯定会越来越有利。日常工作中其实有很多场景需要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老板为什么厉害,因为老板有决策的能力。

第二个大方向,熟悉全流程病人管理。

从病人一进门,到病人出院,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如何从0到1把它实现。

从病人想要网络问诊开始,到最后的线上日常健康维护,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怎么更好的优化,给患者最佳体验。

现在其实缺少的就是全流程管理的专业人才。既然护士啥都懂一点,那么不妨,懂得更多一点。

细分专业上如果发挥不了作用,那我们还可以去上面的管理视角发挥作用。

我也希望有更多具有护理背景的同行,能够在互联网医疗中成为中坚力量,这样可以帮助护理同行们更大程度上发挥自我价值和作用。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看看在互联网医疗,这条人人都说好的赛道上,护士能不能找到新的赚钱方式。所以文章中有些观点可能有点偏颇,仅为个人瞎想,仅供大家参考娱乐。也许我的初衷就错了。

但无论如何,都希望大家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