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病机、主方(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

伤寒论病机、主方(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

本文剂量仅供参考,建议参考原方原量

一、太阳病

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 杏仁3g)(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 石膏30g)。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 生姜4g 石膏9g)。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 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太阳坏病

1、入阳明去路∶

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2、入太阴去路∶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炙甘草6~12g 干姜3~6g)。

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芍药15g 炙甘草9g)。

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 生姜9g)。

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12g 黄芩9g 黄连6g 炙甘草3g)。

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炮附子9g 茯苓9g 党参6g 白术12g 芍药6g)。

表风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虚而里实,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里实而宜吐,以栀子浓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随证主之(栀子浓朴汤:山栀子9g 炙厚朴6g 炙枳实9g)(栀子干姜汤:山栀子9g 干姜4.5g)(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

3、入少阴去路∶

表虚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炮附子3~4.5g )

里虚恶寒,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15g 炙甘草6g 炮附子4.5g)

里寒有湿,以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

里寒有水,以真武汤主之(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药9g 白术9g 生姜9g)。

里虚亡阳,以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9g 炙甘草9g)。

里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桂枝9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茯苓12g 桂枝9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

里虚亡阳惊狂,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

里虚亡阳烦躁,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3g 炙甘草3g 煅牡蛎9g 煅龙骨9g)。

表解而里阳虚,以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主之(茯苓12g 人参6g 生附子6g 炙甘草6g 干姜6g)(干姜4.5g 生附子9g)。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

结胸证重者,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主之(大黄9g 元明粉9g(冲服) 甘遂末1.5~3g(冲服))

轻者以小陷胸汤主之(黄连3g 半夏6g 瓜蒌15~30g)。

痞证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术9g 党参9g 干姜9g)。

表已解而里实,上有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9g 黄连3g 黄芩3g)。

表已解而里实,下有寒,以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炮附子4.5g)。

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枣汤主之(大枣10枚 芫花l~1.5g 甘遂1~1.5g 大戟1~1.5g 大枣煎汤,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枣汤冲服。)。

表解而里有寒、有热,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之(生姜9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3g 黄芩6g 黄连3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炙甘草9g 黄芩6g 黄连3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4.5g 大枣4枚)。

里湿而便滑,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15~30g 禹余粮15~30g)。

里湿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表解而里郁,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

里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瓜蒂、赤小豆等分,捣筛和匀,每次3~6g煎服,可与豆豉同煎)。

二、阳明病

阳明病,太阳经证未罢,中风,仍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仍以麻黄汤主之(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太阳未解,而将入阳明,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太阳未解,而已入阳明,以葛根汤主之(葛根9g 麻黄4.5g 桂枝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芍药6g)。

二阳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葛根9g 麻黄4.5g 炙甘草3g 芍药6g 桂枝4.5g 大枣4枚 半夏9g 生姜6g)(调胃承气汤: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表解而里微实,以小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厚朴4.5g 炙枳实6g)。

表解而里大实,以大承气汤主之(大黄12g(酒洗) 炙厚朴12g 炙枳实12g 元明粉9g(冲服))。

里实而津竭,以密煎导方、猪胆汁方主之()。

里实而脾约,以麻仁丸方主之(麻子仁15g 芍药9g 炙枳实9g 大黄6g 炙厚朴9g 杏仁9g)。

里实而血瘀,以抵当汤主之(水蛭15条 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阳明病虚证

阳明虚证,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

里寒而土虚,以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6g 党参9g 生姜12g 大枣4枚)。

里有积湿,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里有虚热,以栀子豉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山栀子9g 香豉9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里有湿热,以猪苓汤主之(猪苓9g 茯苓9g 泽泻9g 阿胶9g(烊化) 滑石15g)。

里有燥热,以白虎汤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里有瘀热,以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15g 栀子9g 大黄6~9g)。

三、少阳病

少阳经本病,经气郁迫,表里不和,以小柴胡汤主之(柴胡9g 黄芩6g 党参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枣4枚)。

太阳经证未罢,而遽入少阳,以柴胡桂枝汤主之(桂枝4.5g 芍药4.5g 柴胡6g 黄芩4.5g 党参4.5g 炙甘草3g 半夏6g 大枣2枚 生姜4.5g)。

太阳病未解而表实,以麻黄汤主之(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少阳病已具而里虚,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 芍药15g 生姜9g 胶饴30g)。

太少合病,而自下利,以黄芩汤主之.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黄芩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半夏9g 生姜9g)。

表未解而里实,以大柴胡汤主之(柴胡9g 黄芩6g 芍药9g 半夏9g 生姜12g 枳实6g 大枣4枚 大黄6g)。

表已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妇人热入血室,以小柴胡汤主之(柴胡9g 黄芩6g 党参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枣4枚)。

少阳坏病

入阳明去路:

里虚而心悸烦,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 芍药15g 生姜9g 胶饴30g)。

里虚而心动悸,以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9g 生姜6g 党参9g 生地黄12g 桂枝6g 阿胶9g(烊化)麦门冬15g 麻仁9g 大枣10枚)。

里虚而烦满谵语,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6g 黄芩3g 生姜3g 党参3g 桂枝3g 茯苓9g 半夏4.5g 大黄4.5g 煅龙骨9g 煅牡蛎9g 铅丹4.5g(先煎) 大枣2枚)。

少阳本病未罢,仍以小柴胡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实,仍以大柴胡汤主之(柴胡9g 黄芩6g 党参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枣4枚)(柴胡9g 黄芩6g 芍药9g 半夏9g 生姜12g 枳实6g 大枣4枚 大黄6g)。

表未解而里热,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柴胡4.5g 黄芩3g 党参4.5g 炙甘草3g 生姜3g 半夏4.5g 大枣2枚 元明粉6g(冲服))。

入太阴去路: 表里未解,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9g 桂枝4.5g 干姜3g 瓜蒌根9g 黄芩4.5g 牡蛎9g 炙甘草3g)。

少阳坏病结胸痞证

按结胸证,以大陷胸汤主之。痞证,以半夏泻心汤主之(大陷胸汤:大黄9g 元明粉9g(冲服) 甘遂末1.5~3g(冲服))(半夏泻心汤:半夏9g 黄芩6g 黄连3g 干姜4.5g 党参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四、太阴病

太阴病,表寒未解,仍以桂枝汤主之(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表已解而里有实寒,以四逆汤主之(四逆汤: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

里有寒而上有虚热,以黄连汤主之(黄连4.5g 炙甘草4.5g 干姜4.5g 人参9g 半夏9g 大枣4枚 桂枝4.5g)。

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生姜6g)。

表未解而里实,以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6g 大黄4.5g 芍药12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表寒郁而内生湿热。以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15g 栀子9g 大黄6~9g)。

表湿郁而内生瘀热,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2g 连翘9g 杏仁6g 赤小豆30g 大枣4枚 生梓白皮6g(可用桑白皮代之) 生姜6g 炙甘草6g)。

表里俱有瘀热,以栀子柏皮汤主之(山栀子9g 黄柏6g 炙甘草3g)。

五、少阴病

少阴病,表里俱寒,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麻黄3g 细辛3g 炮附子4.5g)(麻黄3g 炙甘草3g 炮附子4.5g)。

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

里寒而土败,以附子汤主之(炮附子9g 茯苓9g 党参6g 白术12g 芍药6g)。

里热升而咽痛,以甘草汤,桔梗汤主之(炙甘草汤:炙甘草9g 生姜6g 党参9g 生地黄12g 桂枝6g 阿胶9g(烊化)麦门冬15g 麻仁9g 大枣10枚)(桔梗9g 生甘草9g)。

里阴逆而咽痛,以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 桂枝 炙甘草各等分)。

咽痛而生疮,声不出,以苦酒汤主之(半夏 鸡蛋清 苦酒(米醋))。

咽痛而胸满心烦,以猪肤汤主之(猪皮适量)。

里寒而土虚,以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6g 党参9g 生姜12g 大枣4枚)。

里寒而水泛,以真武汤主之,里热而有湿,以猪苓汤主之(真武汤: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药9g 白术9g 生姜9g)(猪苓汤:猪苓9g 茯苓9g 泽泻9g 阿胶9g(烊化) 滑石15g)。

里热而有郁,以四逆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

里寒而阳微,以通脉四逆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4.5g 葱白4茎(本方为四逆汤加葱白而成))。

里寒而脉绝,以白通汤主之(生附子9g 干姜6g 葱白4茎 童便100ml(药煎成后加入))。

里寒而无脉,呕烦,以白通加猪胆汁汤(生附子9g 干姜6g 葱白4茎 童便100ml(药煎成后加入) 猪胆一个(取汁和入))。

里寒而下利脓血,以桃花汤主之(赤石脂15g 干姜6g 粳米30g)。

里热而液耗,以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4.5g 黄芩4.5g 芍药9g 鸡子黄2枚 阿胶12g(烊化))。

里热而水涸,以大承气汤主之(大黄12g(酒洗) 炙厚朴12g 炙枳实12g 元明粉9g(冲服))

六、厥阴病

厥阴病,里寒而吐蛔,以乌梅丸主之(乌梅15g 细辛3g 干姜6g 附子6g 当归9g 蜀椒6g 桂枝6g 党参6g 黄柏9g 黄连9g)

表寒而里虚,以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9g 桂枝9g 芍药9g 细辛3g 炙甘草4.5g 通草6g 大枣6枚)。

若内有积寒,以当归四逆加吴荣萸生姜汤主之(当归9g 芍药9g 桂枝9g 通草6g 细辛3g 吴茱萸6g 生姜15g 大枣6枚 炙甘草4.5g)。

里寒而宜吐,以瓜蒂散主之(瓜蒂、赤小豆等分,捣筛和匀,每次3~6g煎服,可与豆豉同煎。)。

里寒而有水,以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里寒而厥逆,以四逆汤主之,里寒而阳郁,以通脉四逆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4.5g 葱白4茎(本方为四逆汤加葱白而成)。

里寒而上有浮热,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里寒而上虚,以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6g 党参9g 生姜12g 大枣4枚)。

阳回而里热下利,以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9g 黄柏6g 黄连6g 秦皮9g)。

阳回而里热有燥屎,以小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厚朴4.5g 炙枳实6g)。

阳复而里生烦热,以栀子豉汤主之(山栀子9g 香豉9g)。

由病机可得知病症。

病机种类:伤寒,中风,火郁,水郁,内燥,里湿,里寒,里热,里虚,里实,热结血分,里阳虚,里阴虚,里水,

《伤寒论》讲解

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文字版大全

1、书的作者简介 /文字版

2、成书背景和流传 /文字版

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文字版

4、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文字版

5、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文字版

6、太阳病概说(1) /文字版

7、太阳病概说及太阳病提纲 /文字版

8、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文字版

9、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文字版

10、太阳中风论治/ 文字版

11、桂枝汤的适应症文字版

12、桂枝汤的禁忌症及加减应用 /文字版

13、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文字版

14、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 /文字版

15、桂枝汤禁忌证/文字版

16、伤寒兼证(1) /文字版

17、伤寒兼证(2)/文字版

18、汉代度量衡制 /文字版

19、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1)文字版

20、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血证概说文字版1文字版2

21、太阳蓄血症(1) /文字版

22、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文字版

23、表里先后法则 虚烦证 /文字版

24、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文字版

25、心阳虚证 /文字版

26、水气病 /文字版

27、脾虚证/ 文字版

28、肾阳虚证/文字版

29、阴阳两虚证 /文字版

30、结胸证/文字版

31、结胸证(2)/文字版

32、结胸症(3),脏结症文字版

33、心下痞证(1) /文字版

34、心下痞证(2) /文字版

35、痞证及其类证 /文字版

36、痞证类证 火逆证 太阳病欲愈侯/ 文字版

37、太阳病小结/ 文字版

38、阳明病概说 /文字版

39、阳明病纲要 /文字版

40、阳明热证 /文字版

41、阳明腑实证(1) /文字版

42、阳明腑实证(2) /文字版

43、脾约证 /文字版

44、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文字版

45、阳明湿热发黄证/ 文字版

46、阳明病辨证/文字版

47、少阳病概说 /文字版

48、少阳病的纲要 /文字版

49、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文字版

50、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文字版

51、少阳兼证(2) /文字版

52、少阳兼证(3) /文字版

53、热入血室证 /文字版

54、辨太阴病证并治(1)/ 文字版

55、太阴病证并治(2)/ 文字版

56、少阴病概要和纲要/ 文字版

57、少阴寒化证(1)/ 文字版

58、少阴寒化证(2) /文字版

59、少阴寒化证(3) /文字版

60、 少阴热化证 太少两化证 /文字版

61、少阴急下证 阴郁证 伤津动血证/ 文字版

62、少阴咽痛证(2) 少阴病篇小结/ 文字版

63、厥阴病提纲 /文字版

64、厥热胜复证 /文字版

65、厥逆证 /文字版

66、辨下利、辨呕吐/ 文字版

67、辨呕吐 辨预后 厥阴病篇小结/文字版

68、辨霍乱病症并治/文字版

69、辨阴阳易差后老复病证并治(1)文字版

70、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 及总结/文字版

《伤寒论》经典选讲

1、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

2、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3、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4、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5、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6、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金匮要略》

1、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笔记要点

2、中医经典——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3、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经方199首

4、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经方方歌

温馨提示: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