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言俊语:银行愿意“倒贴”房企,决策层当知超发货币都去哪了
浩言俊语:银行愿意“倒贴”房企,决策层当知超发货币都去哪了
谭浩俊
尽管决策层一再要求,信贷资金要向实体经济倾斜,特别要对中小微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信贷支持。而且,每次出台降准降息时,都进行了缜密考虑,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但是,实体经济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融资矛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相反,从2003年房地产市场放开以来,一直受到银行特别关照的开发企业,却仍然得到了银行的百般呵护。
据媒体报道,银行业作为资金主力支持房企融资的背后,部分开发贷的价格几近“倒贴”,与实体企业动辄10%、20%,甚至30%的融资成本相比,一些大型房企获得的开发贷款成本,已经低得吓人。年报显示,2015年,金地集团整体平均融资成本为5.32%,而有着国资背景的厦门国贸的银行融资利率更是低至3%左右。
也正因为融资成本极低,因此,房企拿地的热情也在不断上涨,不仅“地王潮”再现,而且土地溢价也在不断上涨,4月份以来,全国总价排名前十名的地块平均溢价率高达106%,绝大多数地块溢价率都超过80%,最高达到400%。其中,大型房企凭借银行提供的低成本资金,成为了“地王”的最强有力争夺者。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在一边向房企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的同时,一边却又在通过债转股方式,化解金融风险。名为给企业减负,实为给银行缷负担。因为,所谓的债转股,最终都是三分不值两分地把“股”低价卖掉。而银行则在包袱甩掉以后,继续可以不计代价、不负责任地对外发放贷款。以超低价的成本向房企发放贷款,就是这种现象的最好例证。
事实上,被列入到债转股范围的贷款,多数都是银行长期以来任性放贷形成的,且绝大多数都是发放给国有企业的贷款。而今天以超低价发放给房企的开发贷,如果时间长了,房价不涨反跌,企业承受不了,无力偿还到期贷款,也都有可能出现利用债转股为银行和企业解套的现象。只是,时间长了,买单的是消费者,而银行及其工作人员,不仅不需要承担责任,还可以从现在的放贷中获得很大的利益,包括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
从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除4万亿政策期间,决策层鼓励银行向开发企业、国有企业放贷之外,其他时间,决策层都只一个要求,就是向实体经济倾斜。可是,天量的信贷资金投放出去以后,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一点也没有得到缓解。一定程度上,还随着信贷资金投放数量的增多,反而矛盾更加突出了。从银行超低价放贷给房企的情况来看,出现这种现象,已经一点也不稀奇了。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银行给房企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不仅造成了地价、房价的再度上涨。尤其是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地价和房价的上涨幅度还很大,以至于一向低调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都看不惯,发出了不满的声音,难道不应当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吗?对银行的行为,难道能够一直放任下去吗?
也许有人会说,银行也是企业,也需要效益。问题是,银行这个企业,是受到垄断的特别保护的。特别出现风险以后,总是由政府来买单。就象1998年的债转和股正在实施的债转股,以及地方债务的置换,最终的买单者都是政府。而政府的资金哪里来,要么印钞,要么让纳税人承担。无论哪种,受伤害的都是广大居民。显然,这是完全不符合市场化要求的,也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如果任凭银行任性下去,不仅眼前的风险难以化解,而且会留下更多新的风险。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银行不顾中央要求的放贷行为,管理层应当有所表示、有所动作、有所作为。必须看到,中国经济需要有实体经济做基础,需要通过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来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而实体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得到银行的支持。而当下的银行,显然没有给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持。这也是近两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下行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用强有力的手段,迫使银行做出改变。不改变,就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