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杜甫作品最多,但为什么杜诗在唐朝并不受推崇?
谁说杜甫的诗在唐时不受推崇?
我们先不管后人编撰的《唐诗三百首》,就说唐朝,杜甫的名声在中唐之时已经隐隐有超越李白的势头。
现在普遍认为杜甫在世的时候,因为年龄的缘故(比李白小十几岁),盛唐第一轮诗歌创作大爆发时期,他虽然赶上了,但是名声被掩盖——因为同一时期的大拿太多了。李白、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等等等等,而杜甫所长的格律精研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新兴门派,虽然代表了古诗的一个方向,却远远没达到一统江湖的境地。
这个工作是杜甫一手促成的,是他终结了盛唐、初唐诗歌创作方向的大辩论——但这是对后人而言,他的工作对后人诗歌创作有标杆的意义。从无到有的方向和规则,在混乱的,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是没有谁能真正看清楚的,即便是李白,也看不清楚。
杜甫本人,也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路在前行,未曾想到走出一条一统格律诗坛,成为“诗圣”的路来。
杜甫的名声赶超李白,要感谢一个人。
那就是著名渣男诗人元稹。
我们前面说杜甫诗的时候讲过,杜甫死在回乡的小船上。因为贫困潦倒,无法归葬,停灵在附近寺庙。杜甫死于770年,一直到四十三年之后,也就是813年,他的孙子才想办法募了一笔款子,扶灵回乡。
在经过元稹所在的地方时,拿了杜甫的诗集求见。元稹当时是文化大拿,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不但给了笔钱善后,还亲自为杜甫写了墓志铭:《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这篇墓志铭肯定了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历史作用,一反盛唐以来冷落杜甫、忽视杜诗的社会潮流,第一个对杜甫及其现实主义传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因为元稹的文化大拿身份,带动了整个文化界的潮流导向。正是他这篇墓志铭奠定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诗圣”地位。
中唐佛道乱斗,儒学开始复兴,而杜甫的人品、文字堪称儒学典范,也因此借助儒学思潮兴起。他作品中忧国忧民,死而后己的精神影响了绝大多数后世儒家文人。
元稹的墓志铭中抑李扬杜虽然属于一家之言,但杜甫在中晚唐以及后来的朝代中借助儒家精神名声日隆并走上成圣之路,与李白并驾齐驱,元稹的文字加成是显而易见的。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和李白是不相伯仲的,进入宋儒大兴之后,其地位就有超越李白的势头。
所以说杜诗在唐朝不受推崇是不正确的。那么说杜甫生前没名气,身后才被发掘,宋朝才大兴又是否正确呢?
其实也不对。即使在世之时,杜甫的诗名已经不小了,只是无法与当时如日中天的李白、王维等人抗衡。
《旧唐书》有记载说唐肃宗看了杜甫的“出身未捷身先死”那首,潸然泪下。
当时已经有了“李杜”齐名的传说了。
元稹、韩愈、皮日休等诗人都对杜甫非常推崇,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说明俩人在中唐时期已经被视为大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