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奠邦:治病要有层次
从虚寒性胃痛的治法谈治病要有层次
某进修大夫曾带一患者来问:“这位病人患胃脘痛,是否为脾胃虚寒之证?请师释疑。”我遂诊之,得知病人胃脘痛已有多年,这次发病已有数月。主要症状为胃脘作痛,空腹则甚,得食则稍缓,饱食则脘胀不舒。平素畏食生冷,食欲产振,口不干,胃中无灼热之感,常觉手足发凉。按其脉沉细而弦,舌苔薄白,舌质淡嫩。根据症状,我说:“此症可以诊为脾胃虚寒。”进修大夫又问:“此病人曾用香砂六君子一类的方剂无效,而后根据文献报道,胃脘痛脾胃虚寒证可用黄芪建中汤。病人又多次用此方加味,疗效仍不明显,请请问老师再用何汉施治?”我说:“辩证无误,所选方药亦无错谬,但服之无效,此乃常见之事。对此病人可《伤寒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之训。改投小柴胡汤。这是一证而可用两法。另外,亦可参阅《丁甘仁医案》,脘胁痛一门,韦左一案,同为中气虚寒,脘腹作痛,初用小建中汤未愈,而后改用小建中汤加小柴胡汤。此乃丁氏所谓”复方图治,奇之不去则偶之之意。先使肝木条畅,则中气始有权衡也。“丁氏此案,是对虚寒性胃痛,从肝脾胃调治,结果病延二载未愈之疾,用本法获效。故丁氏之经验,可以作为治疗这位病人的借鉴。丁氏所用之法,我体会可能就是从《伤寒论》中而来,并且还作了理论的阐述。其实丁氏之方,颇同于《外台》治心腹卒痛中之柴胡桂枝汤方加减。据此病人可用柴胡桂枝汤去黄芩之苦寒,加草豆寇之温中、当归以养肝血、乌梅之酸以敛肝气,使肝木之气不横,脾胃之气得以温养,其胃痛可得以缓解。”遂即与进修大夫共拟一方,交患者服用。
一周后,患者复诊,谓,服后胃痛大减。过了几天,这位进修大夫又告,他遇另一患者,病情与上述病者基本相同,诊为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未效,后仿照前例治法,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也取得良效。
以上病例说明,要提高疗效,一方面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辩证论治,另方面还要很好地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对一个患者,辩证正确,但治疗立法可有多种,立法相似,选方用药又可不同,在临证时,常常需要根据服药后之病情反映,逐步调整治疗方法,即使有经验的医家,特别对某些疑难病例,往往有一个治疗观察过程,最后才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治法。所以对某一病证,医者必须掌握治法层次,否则遇到治疗无效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这对缺乏临床经验的初学者来说,更为重要。
用以上例子来说明治病当有层次。如香砂六君子以治虚寒胃痛,乃是较浅层次;如服之无效,用黄芪建中汤,乃须养脾胃,又兼治肝,使肝木不乘土之法,这就是较深的层次;如若无效,上述柴胡桂枝汤加减,是较黄芪建中汤更深一层;若从肝脾治疗无效,而脾胃虚较重,还可用补火生土法,这又有两层,一以补养心火,一以补养命门,这都要以具体症状不同而选用,这是另一层次的治法。其他如罗谦甫的扶阳益汤以附子理中汤合桂枝汤加吴萸、草蔻、陈皮、益智等脾肾肝同治,对胃痛虚寒较著,也是一法可供选用。所以见症皆属脾胃,虽无肝经之证而从肝治。虽无肾虚之证而从肾治,或者以诸脏相兼调治,这就是根据脏腑虚实,寒热阴阴,以及五行生克制化等中医基础理论而运用的。
总之,医者治病,必须对病情、证候十分清楚,对治法层次,胸有成竹,才能提高中医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