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乡人物丨浅说书法家王苍龙
学书,只为滋润日子
——浅说书法家王苍龙
好多年前,就知道宁海中学风华书院有个写隶书的老师叫王苍龙,后来,听说他“写”进了国展,入了中国书协。几年前,他又调到了文联工作。
闲下来,总忍不住刷刷朋友圈。苍龙很少在朋友圈里发东西,但凡他发的,都是些正能量的东西,比如,童衍方的讲座、新书签售,他习书或生活的点滴。在微信朋友圈亦可窥见他的生活节奏:送儿子上学,儿上早读,我做早课。他上班早到的一个多小时,便是他晨课的开始,练完厚厚一叠的毛边纸。
学艺之路勤为本,苍龙深谙此理。他对书法的痴迷已近夸张。某日,出差,回程飞机延误四小时,他就从《石鼓》临到《西狭》,把一烟缸的墨汁全部写完;外出考察开会,他像个赶路少年,不忘在双肩包里塞进笔墨,到了地儿,一有时间便临池不辍。他说,喜欢书法,只是一种单纯的喜欢,也可以说是深深地喜欢,喜欢到骨子里。但他从没有想过要追求怎样的境界,要与谁去比高低,学书,只是为了滋润日子。
在我的印象里,画家、书家中有很多人内心是特别煎熬的,一边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努力追赶,一边却单单在技法上较劲死磕,到头来笔下依然平庸。
对于书法,王苍龙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书法,就是制造矛盾,然后解决矛盾。一个字重心要稳,这个稳是对称的平稳,不是天平的稳,是追求中国老秤的平稳,是在不平稳中最后回归平衡,那才有力量,内在的势就强,内在就有张力,这是最大的力。
翻开《2016宁波市首届书法小品展作品集》,“听香读书,吃茶看雨”是王苍龙的作品,四尺三开的条幅,隶书。参赛前,县书协在文联开集稿会,他说别人都带作品来开会,我没写,现在马上写一幅。我目睹了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他在运笔时,笔与纸碰触时的提按,顿挫,速度,仿佛在弹奏古琴,准确到位,快慢合拍,抑扬有度,时而“渴骥奔泉”,时而“春蚓秋蛇”;“墨趣横生”,浓、淡、干、湿尽显其中,“听”“书”“看”三字,墨气氤氲,墨色淋漓,丰盈而润泽,犹如雨季中的山林饱满湿润;“茶”字,用墨干渴而略带飞白,给人以“干裂秋风”般的视觉感受;整体章法上,行距密不透风,字距疏可奔马,冲边而有张力,小幅作品彰显出风云阔大之气象;结体宽博古拙,令人感受到素朴、倔强、憨厚和含蓄的独特气质。
王苍龙曾为“2016宁海县中小学教师文艺素质提升培训”作过《书法有法 不止于法》的讲座。课堂上的苍龙,是诙谐的,幽默的。“水至柔,又至刚,水滴石穿,给它条件可以攻克任何坚硬的东西。”“S形的线条才是最有力量的。”“英雄最刚,但永远难过美人关。”书法是一门非常难懂的艺术,针对粗识书法的群体,若不做这样形象的剖析,也许很难理解书法之法,书法之美。他把书法的结体和线条比作美女的身材与曲线,该收的收,该放的放,该凸的凸,该凹的凹,该粗的粗,该细的细,形象而生动。
苍龙的书法,处处展现出他性情为先的一面。他把平日里看似呆板的隶书,写得夸张而有变化,一派浪漫。每一根线条如老树枯藤,干湿交融,甚至还有非常率性的涨墨。最妙的是他作品中的那些留白,忽然之间出现一根S形的长线条,这些隶书章法上难得一见的造势,让人想起潘天寿画面上那些“开合生风,俯仰生姿”的落款,大有苏轼诗中“空故纳万境”的意境。久看他的书法,是藏有一股野逸之气的。漫步街头,偶见苍龙题写的店名,他的行书亦是碑味极浓,金石之气扑面而来。
王苍龙的书法,应该与他的篆刻有关,他的篆刻,在省展中入展、获奖亦是常事。
他的恩师童衍方先生是书法篆刻大家,在金石学上造诣很深。苍龙拜师学艺后,愈加悟得,想把篆刻搞好,没有自己独有的入印文字,终究形不成自己的风格,吴昌硕一生学《石鼓文》,印文中全是“石鼓”,徐三庚、齐白石都学《天发神谶碑》,印文中全是“天发”。他在微信上写道:篆刻是一门特别难的艺术,方寸之间,包容气象万千。一个好的篆刻家,更多的是考量虚实的变化,不会追求虚实对比,不是一个真正会篆刻的,线条再挺,再直,也只能一辈子做一个刻字的匠人。懂得这点,在书与印之间,他一直坚持做最简单的几件事,当写字疲倦了,或迷惑时,就停下笔看印谱,刻印章。
“宽放自然”这方闲章是苍龙最欢喜的。王苍龙有着多重身份:文联副主席,童衍方艺术馆馆长,县书协副主席,有时繁忙得像在赶场子。他说,有一颗宽放的心,才能让自己做事有张有弛。忙碌的间隙,他会开通运动软件“咕咚”,沿着林荫小道慢跑,看花开叶落,听鸟鸣虫唧,或者在公园的广场上走上几圈,然后倚在亭子上歇会儿,听风过耳。偶尔,他会关闭手机,不开汽车,趁着暮色,步行回家。他不想与许多人一样,在一堆杂事里沉沦,然后找不到自己。
苍龙的书房里,最醒目的是悬在墙上的那一块老船木,暴露清晰的纹理,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木上刻有“三槐堂”三字,为童衍方老师的漆书手迹。再是茶桌、书桌布置古雅,人一进,心便静。阳光剽悍,夜雨瓢泼,都不妨碍他那颗宽放的心。晚间,他一直保持着读帖、临帖的习惯,有时,亦读几页古书,他原是语文教师,古文底子自然厚实一些,悟性亦高一些。他认为,习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多读帖,多思想,多实践,其得亦丰,其进亦快。有日,我们聊到书法的最高境界时,他说,在临习古人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以自我的性情为本,作品才能生动而有个性,才能寓寄作者的灵性与情感,笔随心动,才能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
有时兴之所至,就整晚随性书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记得为那些让你觉得活着真好的事情腾出时间来。
秦汉简牍、北朝碑版,这些非常民间的书法,是苍龙书法篆刻中可亲可怀的滋养。他收集了许多汉画像、北朝书法以及汉砖之类的拓片。闲暇时,一一展开,细细把玩那些风刀刻痕与古意苍茫的线条。他也曾为一睹旧日风范,一抚前人古迹,常常肩背行囊远行,看博展,访碑林,渐渐笔下刀下养出许多老意,挥洒之间,那根线条仿若千百年前滋生在秦砖汉瓦里的老苔,苍茫而鲜亮。
文章来源:2016年7月1日《宁波日报》四明周刊。
图片来源:“一草堂”新浪博客。
□ 编辑:白溪钓翁
□ 审核:水东居士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您对“乡土宁海”公众号的支持。“盖网·宁波”赞助的“乡土宁海”是公益事业,
xiangtun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