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演变:从清初到咸丰后期,一文厘清清代书法风气的演变史
一、清初书法名家的书法特点
首先,要厘清清朝书法的变化,还得要追溯到明末时期。明朝初期,书坛最盛行的是元代赵子昂之书。明朝中期,祝允明等代表人物相继出现,一改赵子昂以来的书风,上追唐风,开创前所未有的新风气。同时,书法名家文徵明出现了,文徵明基本承袭元代赵子昂以来的书风。说起赵子昂以来的书风,我们就得讲得更远些了。
明代文徵明书法的出现,使得整个书坛基本都在他书风的笼罩之下。后来,祝允明开创一代新风,推陈出新。
文徵明画像
明末时期,著名书家董其昌的书法风靡书坛,对清朝书法极具影响。甚至可以说,清朝书法有七分都取自董其昌。
总之,清代书法受明代影响颇多。师法赵子昂、文徵明之人多以之前流传下来的真迹学习临摹。如果没有真迹,就用描来的字贴代替。祝允明之后,以碑帖研究书法的风气渐兴。纲目中所写的阁帖《淳化阁法帖》在明末时期尤其盛行。《淳化阁法帖》是宋太宗时收集古代书法墨迹刻印的法帖,最初刻在木板上,后来又刻在石板上,十分珍贵。
文徵明书法
明朝末期,由于宋刻《淳化阁法帖》真本难求,渐有翻刻本出现,从而使《淳化阁法帖》流传甚广。这些刻本多由明朝的亲王等富贵人家镌刻。万历年间,明肃王所刻肃府本《淳化阁法帖》问世,迅速传遍天下,引得人们纷纷临摹学习。但一代名家董其昌却丝毫未受影响,仍然临习宋代以来的真迹。
明末政治松弛,思想自由,学术新说层出不穷,就连书坛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一众个性张扬、别辟蹊径的书法家。一代大家董其昌的书法在他生前及死后的一段时间并未十分流行——当时大行其道的是各种标新立异的书风。我在这里列出一些跨越明末清初的书法名家。
譬如,傅山、王铎虽然都是明末流派纷呈的书法家当中临习《淳化阁法帖》的主要人物,但秉性大为迥异。傅山是明末忠臣义士。明朝灭亡以后,傅山不屑仕清,便带着儿子归隐山林,以行医卖药为生,一生清白。而王铎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明朝灭亡时,王铎率先降清。不仅如此,南明君主弘光帝拥守南京一年后外逃。弘光帝被捉拿回来以后,王铎竟对其大加辱骂。虽然傅山和王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但他们的书法风格却很相似。
《淳化阁法帖》
明末清初,书坛虽然涌现一批崇尚奇风的书法家,但临习《淳化阁法帖》之风仍最盛行,蔚为宗派。其代表人物就是这里列出的傅山和王铎。下边的宋曹也属于阁帖派,不过最有名的还是傅山和王铎。
这里列出的冒襄和周亮工也是明末个性书法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以传统视角来看,晚明书法可能不成章法,但它们恣意纵情,题于挂轴,悬挂高堂,自有万般趣味。
换言之,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末书坛可谓人才辈出,而且都能各自成趣,实属罕见。
明末书坛何以有这么多天才横空出世呢?可能是人们为所欲为、放纵堕落之时,反而使得审美趣味得到了熏陶,所以即使笔法拙劣,也能写出别致之感。展室中展出的冒襄和周亮工的作品虽从寻常意义上说也不成章法,但都挥洒自如、别具一格。冒襄纵情逸乐,风流一生。明末很多人都和冒襄一样,因生活风流,而影响到其书法。
董其昌自画像
二、康熙雍正年间的书法特点
康熙雍正年间,董其昌的书法盛极一时。康熙帝尤其喜爱董其昌的书法。康熙帝经常临仿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康熙帝的书法作品有很多都是临仿董其昌的。一时之间,不仅康熙帝学于董书,民间书法家也纷纷临摹董书。由于当时的通讯尚不发达,所以董其昌的书法在他死后三四十年才开始流行。
我在这里列出以下几个学于董其昌书法的代表人物。
其中,笪重光并非尽学董书,而是自董其昌入,从米芾出。陈奕禧则专学董其昌。下边的汪士鋐也跟陈奕禧一样。总之,列在此处的所有书法家都曾学于董书。
董其昌书画
时值康熙治下,不仅天下太平,人心也日趋平静,不再追求放荡不羁的生活。书风受社会环境影响,自然也有所收敛,变得严正规矩。不过个性张扬的书法减少,也失去不少趣味。
康熙雍正年间,严正规矩的书法蔚然成风,笼罩书坛六七十年。董其昌书风大行其道的同时,碑帖研究日渐兴起。碑即石碑;
所谓“碑帖”,就是把石碑上所刻文字拓印下来,进行研究。石碑是为记载一些历史事件而刻;帖则从一开始就是出于临书需求才出现的。
帖在很久以前并不指拓本刻本,而是指王羲之等人的真迹摹本。后来,这些摹本变得非常罕见。人们便开始将名家墨迹刻于石头或木板上,刊刻出来供后人临习,谓之为帖。
王羲之书法
然而,碑上所刻文字原本并非为了学书,而是另有他用。由于碑石上的字都写得很好,所以后来才被人们当作范本学习。大部分中国书法家兼学碑帖。不过,明朝以前,由于古代真迹摹本已有流传,所以书法家多以真迹摹本学书。明朝以后,碑帖之学渐兴。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时,由于世道太平,学问得以勃兴。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碑帖。其中,尤以姜宸英、王澍等人的名气最大。姜宸英、王澍等人十分擅长研究和临习碑帖,就连他们的书法作品也极富碑帖韵味。姜宸英的书法极具个人特色,偶尔能从中窥见董其昌的风格。王澍的书法则妙在对前人书法的完美摹拟,自己的风格并不特别突出。随着这些书法家的出现,碑帖派渐兴。
以上就是康熙雍正年间的书法风气。
三、乾隆嘉庆年间的书法特点
接下来就到了乾隆雍正年间。在这八九十年的时间里,书法也和其他文化一样,形成了清朝特有的风格。
刘墉书法
张照、刘墉是有清一代的书坛大家,都自帖学而入。当然,帖学派也并非完全不学碑,只是以帖为主。张照和刘墉的书法造诣达到了临帖书家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书法独具一格,与临习《淳化阁法帖》的傅山、王铎所代表的明末书风大不相同,形成了有清一代的独特风格。这些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实物。
张照和刘墉堪称清朝前半期的书法大家。与此同时,书坛还涌现了很多名家,譬如这里所列的梁同书、梁巘、王文治、宋葆醇、铁保等。其实,清代擅长书法之人远不止此,这里列举的只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专业书法家。这些书法家虽仍自董其昌入,从米芾出,一时难脱古法,但已不似从前那般囿于董其昌一家,开始直接自帖学入米芾。尽管大多数书法家学于米芾,但也有宋葆醇等人摹拟颜真卿之书。
此外,各个地域的不同风土人情也对他们的书风有所影响。譬如,北方人和南方人的书风就大不相同。
当时,中国的南方地区文化繁荣;而北方的北京又因是帝王之都,所以学者文人也多云集此地。这样一来,中国就拥有南北两个文化中心。南北风土人情的不同在这些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梁同书、梁巘、王文治等人的书法极具江南风韵。由于南方物产富饶、生活奢靡,所以他们的书风也非常华丽唯美。
铁保书法
我们再看北方书法家。当时满洲旗人中出了位名叫铁保的书法家。铁保的书风圆润粗重、沉稳有力,虽不够奇巧多姿,却自有一种厚重古朴之美。同一风气之下,书坛虽然形成了极其相似的独具清朝特色的书风,但又可以分为两个流派。
当时,北京还有一位研究碑帖的书法家——翁方纲。翁方纲堪称清代兼习碑帖之后劲。碑学方面,他多方搜集新旧碑石拓本,进行比对研究;帖学方面,他也做了细致入微的研究。碑帖之学至翁方纲时达到最高峰,之后无人能出其右。
四、道光咸丰之后的书法风气
清道光咸丰朝之后书风再生变化。早在翁方纲晚年时期,道光以后的书坛大家就已相继而起,并与前代大家产生了书风之争。道光以后的书坛大家首推邓石如,此外还有包世臣等人。包世臣虽书法平平,却对道光以后书风的盛行有提倡鼓吹之功。邓石如和包世臣都属北碑派。
邓石如雕像
- 北碑派是如何产生的呢?
所谓'北碑派',就是此前碑帖兼学的书法家不太研究北碑,而多研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唐代名家所写的碑文。道光以后,有人开始研究六朝碑。因为六朝碑主要出土于山东、河南等北方地区,所以又被称为'北碑'。这就是北碑派的由来。
北碑之风是严正规矩的唐风形成以前、书风将定未定之时的一种过渡风格,颇具独特意趣。道光以后,北碑研究渐兴。此外,金石学在当时十分盛行,带动了汉碑、六朝碑的研究。邓石如是最得北碑派精要之人。邓石如去北京时,翁方纲还看过他的字。不过翁方纲并不看好邓石如的书法,大有贬低之意。
当时,很多人贬低邓石如的书法,唯独包世臣对其推崇备至。在包世臣不遗余力的宣传之下,邓石如名声大振,终成一代大家。
邓石如书法
- 清代碑学书法传播到朝鲜和日本
在包世臣和邓石如的大力倡导下,北碑之学不到十年便风靡天下。不久之后,北碑书法远播朝鲜,引起了朝鲜的一场书法改革。
当时,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者金正喜深受北碑书法影响,将它带回了朝鲜。明治年间,北碑书法由中林梧竹传入日本。
其实在此之前,已有人写过像北碑派一样风格奇异的书法,譬如书画都别具奇趣的金农。不过,金农不像包世臣那么能言善辩,未能开一派风气。当时,阮元也有提倡鼓吹北碑之功。阮元不像包世臣一样身体力行,只是从理论上提倡北碑。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和《南北书派论》文章虽短,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书风革新运动。
不过,阮元的书法革新论只停留在高喊理论上,自己所作的书法仍然难脱前人窠臼,并不像他倡导的那般具有革命性。日本也有人深受阮元的影响,对他的主张深信不疑。但阮元的主张只是为推翻前人、另标新风而立,并非正确无误、无懈可击。
碑帖
总之,正如当时经学尊汉抑宋的主张一样,书法上也产生了尊碑抑帖的主张,引发了一场书法革命。从翁方纲到邓石如,正好是中国书风发生巨变的一大节点。
与邓石如同时代的书法家当中,也有人反对他的书风。邓石如的篆书和隶书都写得极好。同样也写篆书和隶书的钱坫、钱伯垌不仅未受邓石如影响,还十分反对邓石如的书风。钱坫为人狂妄自大;钱伯垌篆楷皆精,自视甚高。尽管这些人都很反对邓石如的书法,但邓石如的书法还是日渐盛行。满洲人钱泳也是与邓石如同时代的书法家,可谓守旧派的代表人物。书风革新运动当中,钱泳岿然不动,主张新未必好,旧未必坏,其见识可见一斑。这里列举的就是反对邓石如的同时代的书法家。
再到后来,邓石如的影响日甚。加之时人的鼓吹游说,北碑之学大为盛行。这里列出的许多人都是受其影响提倡北派书风的代表人物。其中,吴熙载是包世臣的门下弟子,在书法上继承包氏衣钵。这时的书坛人才济济,为鼓吹新风贡献了巨大力量。
杨守敬书法
近来之人则有赵之谦以及去世不久的杨守敬和现仍健在的吴昌硕等。他们中既有极力鼓吹北碑之人,也有不甚宣扬、埋头临习之人,但大部分都属北碑派。直到今天,北碑派在中国也经久不衰。相比之下,帖学派却几乎没有一个大家。
道光咸丰年间,中国书风悄然生变。将北碑书风传到日本、在日本享有很高声誉的杨守敬曾在日本买卖北碑拓石,极力鼓吹北碑书风。尽管如此,杨守敬本人并不独尊北碑,'纲目'中列出的《平碑记》和《平帖记》就出自他手。
因此,杨守敬其实是碑帖并重,胸怀复兴前风之志。他不像前人那样专学唐碑,而是兼学北碑,只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对唐碑产生了更大兴趣。此外,他对清代前期的帖学也极有兴趣。来到日本以后,他遍访唐人写经真迹。虽然近来情形有所改观,但唐人真迹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千金难求。杨守敬初来日本,正值明治初期崇尚西学、欲废汉学之时。
日本书法
日本奈良一带寺庙里的唐人写经几乎与废纸无异。杨守敬见此情形大为震惊,开始转向临习唐人真迹,想要以此改变自己的书风。杨守敬之书虽终未真正回归唐朝古风,却颇受其影响。
以上就是道光咸丰以后书法界的情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清代书法历经两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书法史上极具开拓创新的一代。将近三百年的清代书法演变,虽说是经历了重重蜕变,却打破了元、明时期帖学的束缚,清代书法开创了碑学,这更是我国书法的一大盛事,是中华书法的重大成就。
有朝一日,清代书法界的北碑南帖之争或将不复存在,重归于一,就像文学中古文和骈体文在相互斗争中最终走向交融一样。随着文物的不断出土,书法家开始上溯古风,北碑南帖呈现兼容并蓄之势——虽然能融合到何种程度还不得而知。
中国艺术虽然种类繁多,但在清代却以书法艺术为主。书法收藏家无人不把自己的藏品视若珍宝、爱护有加。所以,中国书坛如今毫无衰颓之气,新的研究层出不穷,以后也必将取得更大发展。可以这样说,清朝书法的演变,对于我国书法艺术的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