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巨献 | 廖昌永 主编 “中国艺术歌曲研究大系”重磅推出

“中国艺术歌曲研究大系”弁言

廖昌永

乐与政洽,声与治通。《尚书》记载帝尧命乐官夔典乐,使他教胄子,以期“直而温,宽而栗, 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华夏文明肇初之际,协和诗乐、沟通天人,就成为一种崇高的姿态与使命,既引领了风骚,也昭示着后人。

“艺术歌曲”虽然是一种伴随近代欧洲文化及现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土的舶来品,但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既有的文艺传统与伦理精神结合:正是采诗合乐、以风雅劝世的古典诗乐之教,使得作为一种文艺体裁与音乐类型的中国艺术歌曲,始终以忧国爱民、激浊扬清为其核心内涵,又以融汇中西、华魂洋才为其美学取向。一曲“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标志的中国艺术歌曲的本色,暮鼓晨钟之际的风起云涌、嗷啸高咏,藉这种形式有了尽情开放的苑囿;面临数千年剧变的音乐文化及歌诗传统,也通过这种音乐文学综合体的创造,进入了辉煌灿烂的新时代。

中国艺术歌曲所经历的一百年,也是人类的音乐生活伴随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一百年,其中物质、技术与心态革命深刻地改变着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时代与生活既是不朽的艺术的活水之源,也是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性与人情的窗口。一百年来,由中国艺术家所创造、演绎与传承的优秀艺术歌曲,犹如秋夜繁星,灿烂无比,又似春日茂草,生生不息。我手写我口,中国之声音起自国人之心田。一百年来的中国艺术歌曲: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繁复、可以朴素、可以炽热、可以淡远;可以浓墨重彩、可以清流宛转;可以登庙堂、可以上战场;可以说情感、可以达思想;可以做黄钟大吕、可以为闾议巷谈;可以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可以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最终折中于中正和平,为一代之风雅颂声。作为见证新时期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音乐工作者,我们敢不“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必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通过推动和发扬中国艺术歌曲的事业, 再创更多经典,为具有中国特色与气质的音乐文化事业献出自己的全部心力。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欲知新,必先温故。回顾百年来中国艺术歌曲厚重斑斓的历程, 有太多故事需要讲述,有太多经验需要总结,有太多问题需要回答。反观迄今为止的中国艺术歌曲研究 , 尽管文献数量巨大、涉及方面繁多,也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但限于主客观条件,对于这一博大精深的论域系统、严谨而全面的集成式研究,事实上还未真正展开。已有的重要论著主要体现了个别学者的创造,但却没有形成一种合力与气派,更没有产生一个兼具思想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理论体系。同研究范式高度成熟、与当下艺术实践关系密切并已完全经典化的 19 世纪欧洲艺术歌曲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各种并不成熟的传闻和见解, 甚至有可能以假乱真、谬种流传,追求 21 世纪中国音乐话语自信的伟大抱负也就成了无根之木。

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高等院校和中国艺术歌曲的源头,作为 20 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史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人,作为中国声乐表演艺术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的重要中心,毫无疑问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对这一民族遗产的系统整理、发掘、梳理和呈现的历史任务。上海音乐学院在声乐教学与艺术实践、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研究及作曲技术理论上的深厚积淀与雄厚实力, 是这一宏大的研究构想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我们愿意与全国同行及国际同道深入合作、互通有无、问学辩难,通过各种学术与艺术方式,保存史料、挖掘经典、传播知识、促进交流,以严谨的学理标准和跨学科的研究手段,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能代表目前最高水平的聚焦于“1920 年代以来的中国艺术歌曲”这一研究对象的优质文献,其形式将涵盖史料集成、原创性论著与文集、曲谱教材、译著及各种创新的多媒体学术形态(纪录片、音响音像、口述访谈等)。衷心希望这一“大系”的写作、编辑与出版,能有助于 20 世纪中国声乐艺术史的叙事脉络与理论框架的建立,并使得无数作为时代之声的优秀艺术歌曲进入国人的精神世界与集体记忆。

古往今来,有生命力的艺术莫不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最终成为人民的语言,对于广大音乐工作者来说,学术研究的动力和目的即在于此。我们相信,由上海音乐学院发起和承担的“中国艺术歌曲研究大系”一定会为新时期中国音乐艺术的绝代风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作者简介

廖昌永

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男中音歌唱家、国际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享有“全球华人第一男中音”的美誉。廖昌永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国家二级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等。他不但在西洋声乐艺术方面成就斐然,在世界各地成功主演了三十余部歌剧,而且近年来专注于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已出版《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向经典致敬》等系列唱片和音乐会,制作《中国艺术歌曲网络声乐系列课程》,旨在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编者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时光如梭,青主先生所作的这一曲《大江东去》仍蔼气回肠。蓦然回首,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历程却已悄然百在这“世纪交替”之际,《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诞生的意义不仅是对过去一百年间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轨迹的全面追溯,更为中国艺术歌曲未来创作演绎之路的铺设树立了眺望的平台

作为一套更加全面详实、便于使用的声乐演唱教材。一方面本曲集在编写过程中始终以教学实用性和艺术代表性作为第一追求目标。在遴选具体作品时,编委会已尽可能地兼顾年代先后顺序,选用了不同作曲家及其不同风格的重要作品。尤其是第一卷中,为了较为全面地呈现中国艺术歌曲早期创作的历史衍变,编委会特别将一些极具艺术性和表演性的学堂乐歌纳入其中,以凸显学堂乐歌与艺术歌曲之间的联系

在乐谱整合时,面对只有单声部旋律的学堂乐歌以及留存诸多伴奏版本的艺术歌曲时,为了不让演唱者们在理解、阐释作品时产生困扰,编委会专门委托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们,在严格遵循历史风格的基础上抉择或重塑相关乐曲的钢琴伴奏部分,使其足以尽其所能、恰如其分地形象再现作品本有风采

另一方面,为了让不同音域的演唱者们都能有机会全面地接触中国艺术歌曲,同时方便艺术歌曲的教学者及伴奏者能以适宜的音域开展相关教学与伴奏工作,该部曲集还开创性地同步推出了高音、中音、低音三个版本,供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值得说明的是,其中每一首移调乐曲的调性使用,皆经过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各位资深教师们的不断实践与研讨,并选以最为适合广大人群教学演唱的调性作为最终定论

此外,编委会专家充分注意到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艺术家,能否完美演绎作品不仅取决于演唱者对音色、力度、节奏、速度以及吐音归韵等方面的表象控制,更需要其具备对作品内涵的充分理解。因而能否熟知作品创作背景,把握歌词描绘形象并切近音乐深层意境,对演唱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编委会还特别邀请了海内外诸多中国近现代音乐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某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及背景进行了考证。编委会专家亦通过多次对比古诗词原文、早期的影印乐谱及手稿,较为详尽地规范了现存歌词中字词及标点的正确使用,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作品的表述内容与分句形式。在严谨的历史考寻下,相信《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作为音乐史料旁征的重要意义将逐渐脱颖而出。

目前,《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已出版第一部分。其以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为断代,涵括了半个世纪中不可为人忘怀的110首经典作品

《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

第一卷 · 萌芽初兴

第一卷为“萌芽初兴”(1902—1929),再现了先辈乐人从假借西洋曲调的学堂乐歌创作向独立求索的艺术歌曲创作的重大转变。见证了中国艺术歌曲从无到有的伟大进程。

《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

第二卷 · 方兴未艾

第二卷为“方兴未艾”(1930—1936),集中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乐坛的代表人物——黄自先生及其弟子等人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抒情艺术歌曲、学生歌曲及爱国歌曲等方面的深厚造诣。见证了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下,中国艺术歌曲信步前行所具备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

第三卷 · 峥嵘岁月

第三卷为“峥嵘岁月”(1937—1948),以贺绿汀、张曙、郑律成、冼星海等人的艺术歌曲记录了国耻难忘的烽火年代。以谭小麟、桑桐、钱仁康、丁善德等人的艺术歌曲记录了洋为中用的创作革新。见证了在民族磨难与悲痛中,中国艺术歌曲浴火蜕变所内含的不屈精神。

未来,《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的其余卷本还将陆续校订、出版。作为一项集音乐表演、创作、理论等多方专家通力协作、共同扶持的重大成果,我们期待这部曲集能够为广大音乐表演艺术家、作曲家及学者带来切实的帮助,获得广泛支持与认可。我们同时也期望这部曲集能够在中国艺术歌曲曲谱编撰史上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芒

顾  平执笔

《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编委会

《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三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中国艺术歌曲百年》

(第一卷)

中国艺术歌曲自20世纪诞生以来影响深远,它既是曾经中国社会新思想的载体,也是如今声乐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素材。无论是从音乐史学角度还是音乐表演领域来看,中国艺术歌曲都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一种体裁。本书论述的对象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艺术歌曲。全书由绪言、结语和作为主体的四章构成。每一章对应早期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在具体写作方法上,每一个时期都由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史语境、主要艺术歌曲作品的风格技法与形态分析、对作品的表演诠释等三个部分构成

目录

滑动查看更多

扫码 购买此系列图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