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写实绘画沙龙有幸采访徐芒耀老师的大型历史画创作《车桥之役》的创作历程,经过长时间的资料考证,最终为大家呈现这篇珍贵的访谈。为各位艺术家以及艺术爱好者在历史画创作上提供了学习参考的宝贵资料。
Q4 : 非常感谢徐老师,能够详述巨幅的历史画创作中构思上的整体把控,给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与感受。也很感谢您并分享您这么有价值的一段经历。毋庸置疑,人物是绘画中最具难度的,人物众多的大场面历史画巨作创作过程中就更具有挑战性。那么面对这样巨幅画面中众多人物的安排与塑造,定有不少绘技和处理方法。我们也非常希望您能跟我们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个思考和绘制经验。
面对大场面多人物的巨幅油画创作,首先要分组。刚才我讲的,人物放入大风景里面,有近、中、远的关系。即“空间”关系,我觉得处理近景的人物难度不会太大,因为我擅长画人物。造型上应该没什么问题。远景可以虚化明暗与色彩关系,相对也比较容易。中景是最难的,画的不能跳出来又不能画得过于纵深。我在这幅画的空间关系处理中,包含投降的日伪军官兵和画面左边处于中景的新四军战士,包括右边冲向深处的战士。如果先把中景人物画得虚了,往往会使近景人物和中景人物脱节。我认为画面效果应该如同电影中战争场面的一次停格,所有近中远的人物都处于清晰的状态中,远景也不会太模糊。也不会特别虚,而明暗关系的对比强弱的操控尤其重要。若掌握有度,画面效果会更真实。因而,我决定每个人物都要画得具体。近景人物的明暗对比关系加强,中景人物适度,并有层次和深浅的减弱,不减少细节。这样中景的人物也画的深入与丰富。远景人物明暗关系要更弱。也可以画的比较具体(当然不可能与近景人物同样清晰),靠关系相对更减弱,一样能推入远景,而且整体上会显得十分实在。当然具体操作时,人要分一组画,可以是两三个人一组,要能有疏密,并处理有条不紊和不序的自然感。同时也要有组与组之间的融合。人物间的前后重叠也要安排得自然,不需要每个人都完整。人物动态自然了,场面就会显得的真实。我的目的,是想把这个历史事件真实的瞬间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在《新》的创作过程中,第一,我们是当代人。以前人们的穿着、动作跟我们今天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习惯动作等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画的像现代人,可完全画成八十多年前的形象也不妥。比如,事实上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装上衣较长,裤子肥大又宽松。试想穿上那样的服装能跑得起来吗?给人感觉很笨拙,还能打仗并打胜仗!这就需要艺术处理。如拍摄电影那样,新四军衣服可以长一点,但感觉不能明显过长,还须考虑让二十一世纪今人的视觉习惯。至于形象,一定不能概念化,十九世纪法国画家大卫的大型历史画《拿破仑加冕》。画中人物形象过于类同。大卫在这个问题上有缺憾,创作中一定要追求真实自然,切记不能概念化!为此我寻找武警与海军部队的朋友,从战士中遴选符合我作品中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变体草稿之后,进一步调整和推敲动作设计,使草图更具体和更完善。目的是使将来画面上的效果十分自然与真实。Q5: 要知道,绘画中要处理好单个人物形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在刚才和您的交流中,我们又学习到了处理多人物场景的经验和方法。您还谈到了怎么平衡好历史画人物和现当代人审美观念的问题。使我们充分了解了为了使画面真实生动,您在取材过程中对人物形象尽善尽美的思考。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非常感谢您能和我们分享您思考的过程。您刚才谈到了,您像考虑电影场景一样去考虑画面,您的这副作品在完成之后已经经过了多次巡展,我们得知部分观众观赏您这副作品时,有面对巨幅影幕般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使我们非常好奇,您是如何做到的?
作品尺幅大,酷似电影屏幕,就有“制造真实”空间感的优势。若将画面最前的人与物画成真人真物般大小,当观者站在距画面5米到6米处时,即能油然而生有个1米7左右的真人在画前的错觉。特别是画面空间感处理的十分强烈的状况下,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可让观众瞬间恍如误为战场中的一员。从走近画面渐变成走进画面。那是我画前所设想和追求的效果。诚然条件是要画的十分深入甚至乱真,如果质感画的不够,枪像是纸做的,石头犹如木头,就难以产生这种视觉上的幻觉。利用采访的机会,在此我要鸣谢我的学生刘双,他陪伴我到《可爱的祖国》电影摄制现场搜集素材。感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及我工作室的学生陈振华等协助我参加人物动态的拍摄工作。感谢学生来源,李煜明,何振浩一同参加正稿绘制工作(尤其是前期铺色阶段和最后阶段的武器绘制)。今天的采访非常有价值和意义,这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画定会在将来的美术史中,留下令人难忘的记载。我们将一直向你学习,以你为榜样!感谢您接受今天的采访。上海青年写实绘画沙龙是以上海青年为主体,以写实绘画创作、研究、教学为一体的组织机构。
上海青年写实绘画沙龙
微信号 : SHQNXSHH
新浪微博:@上海青年写实绘画沙龙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