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攻灭秦朝的刘邦,为何却被匈奴包了饺子?
众所周知,匈奴是汉朝最大的老对手,从汉初到汉末三国时期,匈奴一直都是汉朝北方边境最危险和恐怖的敌人。
可如果还记得高中时学的贾谊《过秦论》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里面有一句“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似乎匈奴这个老对手,在秦朝人手里根本不堪一击。
难道汉朝和秦朝军队的战斗力,差别真这么大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曾经统一六国的秦朝的确军力强悍,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朝军队就是弱鸡。之所以人们会有着秦强汉弱的印象,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必须要先避免一个误解,虽然《过秦论》里面说得轻巧,但实际上从春秋战国到秦灭六国这段时间里,匈奴或者说北方游牧民族可一点也不弱小。中原国家跟这些游牧民族打交道,那都是刀刀见血的真仗。
孔子曾经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发左衽”是未开化的游牧民族装束,中原人讲究的是束发右衽。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管老大让齐国强大起来,并且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那现在我们可能就已经是“夷狄”中的一员了。
说白了,如果齐国崛起的时间稍微再晚一步,那么游牧民族可能就已经把这些诸侯国们全打趴下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虽然现在网友们说起春秋战国来就称它是“大争之世”,但看看当时的地图就知道,那时候即使所有诸侯国加起来,也就是158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
总人口加起来,也才一两千万,更何况这些诸侯国之间还经常闹矛盾来个内讧什么的。这种情况下草原民族南下劫掠时,真的是要多顺利有多顺利。
有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就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暴打,当时的诸侯国才会那么快进入彼此兼并的阶段。也就是说,游牧骑兵这个华夏民族共同的威胁,同时也是刺激春秋战国内部整个的重要外部因素。
如果我们看看周围那些同样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就会发现被游牧民族暴打其实很正常。比如与汉朝基本同时期的罗马,也曾经饱受日耳曼人和匈奴人的袭扰。更早之前的古巴比伦,更是直接被波斯人一波推搞得灭国了。
说到根上,这些游牧民族从一开始就不是喜好和平的善茬,而汉朝的不幸,则是当时他们面对的,是这些游牧民族的升级版——统一的匈奴!
匈奴的冒顿单于统一草原的时间段,基本上与秦朝崩溃的时间段重合,而草原一马平川的环境和特产的马匹,使得草原帝国的建立和扩张要远远快过它南边的这些庄稼汉子。
于是尴尬的事情出现了,当秦末群雄逐鹿的戏码还没完全结束时,冒顿那边已经可以开始召集军马开干了。这也是当时刘邦白登山之围发生时的感受,刚刚刷完项羽这个大BOSS,装备还没捡完,血还没有回满就直接进入下一关了,这要闹哪样啊。
据说当时刘邦登基时,身为天子的他就连花色一样的四匹马都凑不齐,汉朝初年国力的衰弱可想而知。在这种状态下,对抗匈奴当然更加吃力。
不过,这并不是说,在面对匈奴人时,汉朝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还是以白登山之战举例,许多史书记载说是汉朝这边贿赂了冒顿的大阏氏(正妻),让她说好话才放了刘邦。但这句话听听就行了,千万别完全信。
冒顿这货,可是砍自己老爹时比砍拼多多还用力的狠人,据说为了篡位,他用响箭训练自己的亲兵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指哪打哪,还拿自己的爱马、爱妾练手,最后才用同样的法把自己老爹头曼单于射成了马蜂窝。
这样一个六亲不认的家伙,你跟我说他被老婆干预对汉决策?还是在这种几十万人交战的大阵仗,并且决定将来汉匈双方关系定位上的决战中,怕不是古装言情剧看多了吧。
现在不少人都认为,白登山之战双方打到最后,其实是两方军队奈何不了彼此,才不约而同选择妥协撤军的。汉军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守不住白登山,而是辎重和御寒用具不够,才陷入困境。
其实这也很正常,在南北朝之前,骑兵虽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游牧势力,因为马镫、马鞍等马具还没有发明或者还不成熟,骑兵大多数时只用来游荡射击和围追溃兵,是骑在马上快速机动,到了战场就得下马作战的“步兵”。
尤其是游牧民族,铁器制造水平差,又没啥经济实力,即使是精锐骑兵也只能穿皮甲配狼牙箭。面对汉军动辄成百上千集结的步卒军阵,只能是狗啃刺猬无从下口。
对汉军来说,匈奴的难以防御,是他们的骑兵飘忽不定,往往能够在汉军防守薄弱的环节集结攻击,论起双方大兵团面对面的攻防战,汉军可不怎么怵匈奴。别说什么白登之围,那只是刘邦大意带着少量先头部队落入了冒顿的网套。
等到汉武帝继位后,因为文景之治的积累,财大气粗的刘彻几乎是撒钱般的筹集骑兵,用骑兵长途奔袭的打法对付匈奴,这下曾经打不过还可以跑的匈奴人就玩不转了。
自此之后,汉朝对匈奴从被动防御开始转向主动进攻。而这种打法不仅对匈奴有效,对后来盘踞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同样管用。比如三国时期的公孙瓒,这样一个在《演义》里几乎混成背景板的家伙,在汉朝末年却将当时辽东的鲜卑人碾压了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