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广学:张锦池先生的一次宴请

2013年冬日的一个午后,杜桂萍师去拜访张锦池先生,我有幸陪同;晚上,先生偕师母宴请众多张门弟子,我亦有幸参加。

岁月不饶人!年近八十的张先生垂垂老矣,步履蹒跚,“而视茫茫”,但是依然坚守在学术前沿,老而弥坚。在五个多小时的陪侍中,先生的一言一行,无不给我这个后学以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

张锦池先生

一、签名赠书

当天下午,我陪同杜师先拜访先生和师母,并负责将两位老人接到饭店。三时许,我们就到了先生位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庐寓”,先生和师母热情欢迎。先生早就准备了两种书要分赠众位弟子,一种是八月份刚刚出版的《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一种是2009年出版的《红楼管窥》。杜师选的是前者,我选的是后者。按照赠书惯例,自然要有著者签名。

《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张锦池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之前,我家已藏有先生签名的著作两种,分别是2003年签的《红楼梦考论》和2004年签的《西游记考论》。当时,先生的手已经抖得厉害,故字的线条弯弯曲曲。一晃十年过去了,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视力时好时坏,真不知能否顺利签完,我隐隐有些担心。

在师母的搀扶下,先生缓缓地走到书桌前,又缓缓地坐下,师母熟练地拿来一副眼镜给先生戴上,眼镜的左镜片已用蓝布包上。先生担心写错字,让杜师先在纸上大字写下她的名字,然后开始照着往书的扉页上写。

《红楼管窥》,张锦池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令人惊奇的是,先生的手此时并不颤抖,但明显感觉非常吃力。先生神情专注,屏住呼吸,甚至把舌头伸出一小块咬着,这明显是在把全身力气运于腕下。既便如此,字写得非常慢,有时某个线条不甚清晰,先生还要费力地描上一描。

那一刻,我的内心掠过一丝苍凉,先生真的老了!多么出色的人物在无情的岁月面前,依然显得那么脆弱!

生命是脆弱的,但意志是顽强的。先生用了两个多小时,共签了十二本书,中间没有任何休息,连师母都说这是奇迹。

张锦池先生手迹

二、最平常的问题,最出人意料的答案

去饭店的途中,先生问杜师一个问题:“我的代表作是哪部书?”杜师说:“《西游记考论》。”在晚宴上,先生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在场的其他弟子,几乎众口一词:“《西游记考论》。”

《西游记考论》,张锦池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大家的回答有充分的证据。先生《西游记考论·后记》中说:“恩师吴组缃先生曾特意要沈天佑教授告诉我,说我的《西游记》方面的文章写得比我的《红楼十二论》里的文章好,他看了很高兴;组缃先生的称许,当然会增加我的敝帚自珍。” 先生也多次谈到李希凡先生对他 “文献、文本、文化整合一体”研究路数的揭示和肯定,也是颇为自诩的。正是公开的或私下的“夫子自道”,令大家一致想到了《西游记考论》。

不料,先生摇摇头,清晰有力地说:“不对,我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大家面面相觑,不得其解。这部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虽然多次重印,但毕竟不过是一本自考教材,怎么会成为先生的代表作呢?

《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张锦池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先生缓缓道来:“我经历坎坷,年幼时在上海,得到多人帮助,从初中二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全部靠的是甲级人民助学金。所以在我的内心深处对党和人民有一种感恩情结。我接到省委任命,编纂自考教材,是我报答党和人民的一个机会,所以我非常重视,把自己平生最好的文章选进去了,所以这部书是我的代表作。”

听到这里,大家恍然大悟,在先生心中,这部书凝结着先生对党和人民的一种感恩,一种关怀。真切地希望这本书的读者,在应付考试之余,有机会深深体会书背后的那份厚重的情怀和无私的担当。

正是这份读书人的情怀和担当,使先生不仅是高坐在象牙塔上的“师”,更是念兹在兹的“士”。

三、“谢谢”——让人感动得落泪的两个字

在晚宴上,先生举杯敬酒,说:“我的著作,都有你们这些学生的功劳,我要谢谢你们。”这时有位弟子说:“您也应该谢谢我们师母啊!”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凡是张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无不耳闻或目睹了师母在先生晚年生活中的绝对重要性,无论生活,还是学术。

师母淡然地说:“这么多年来,就从没说过感谢。”弟子们赶紧说,先生心中有您,就是没有表达出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要求先生当面向师母表示感谢。

最后,先生拗不过,举起酒杯,面向师母;师母也举起酒杯,面向先生。两位老人面带微笑,碰杯,突然先生沉默了。大家非常着急,“快说呀,快说呀!”先生忽然转过身,面向大家说:“谢谢。”大家说:“不行,不行,应该谢师母,谢师母。”先生又举起酒杯,面向师母,碰杯。这时,先生满面笑容,又略带羞涩,低头致意,轻声说:“谢谢!”师母也满面笑容,与先生碰杯,一饮而尽。

那一刻,时间定格在这温馨的画面中。那一刻,两位老人的模样是那么的年轻、幸福。谁道情深不寿?伉俪情深相濡以沫更得福寿。

那一声“谢谢”,让人感到温馨,还让人感动得落泪!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张锦池著,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四、启人深思的妙语

先生有很多灵思妙语,学界流传甚广,比如治学的“三常”(读常读的书、讲常讲的话、写常写的文章)、“四力”(眼力、功力、魄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三种树”(山顶上的树、山腰上的树、山沟里的树)、“三个耳环”(金耳环、银耳环、铜耳环)、“三个墓碑”(“张锦池之墓,他有比他生命长久的学术著作”,“张锦池之墓,他有比他出色的学生”,“张锦池之墓,他有比他出色的子女”)等等,读之无不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红楼梦考论》,张锦池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今天,先生又说到了“真正读书,要有两个标准”,这是我闻所未闻的。他说:“一是千言万语也说不清,这说明你真正地读进去了,这是一本好书;二是一句话就能够说清,这说明你读出来了,真正地读懂了。”

这是先生的深造自得之论,仔细品味,真是“悦怿随之”;验之先生著作,莫不如此。如先生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说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水浒传》是乱世忠义的悲歌,宗宋情节的哀歌”等等,几乎都是用高度浓缩的一句话来回答一个大问题,真正做到了“一句话就能够说清”。

《红楼十二论》,张锦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在晚宴上,先生还提到了“黄毛丫头”和“鹰钩鼻子”的问题。他说:“黄毛丫头好不好看?那要看她的肤色;鹰钩鼻子好不好看?那要看长在谁的脸上,还要看和其他器官的搭配如何。作学问也是如此,所谓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也。”  这些话语深入浅出,朴实无华,但又意味深长,启人良多。

晚宴结束时,自然由先生“收杯”。这次先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掷地有声地说了一遍:“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沉默片刻,又掷地有声地说了一遍:“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水浒传考论》,张锦池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这些话一经先生口中道出,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黄钟大吕,飘荡在每个在场弟子的心中,久久回响。《世说新语》有言:“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信哉!

晚宴结束后,我和杜师又把先生和师母送回家里。两位老人进了屋,我把防盗门轻轻关上。

希望这道门永远隔断外界的喧嚣,留给两位老人永远的平静。

希望天假以年,在师母和众位弟子的协助下,先生能完成《三国演义考论》。

《三国演义考论》,张锦池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这样,“四大古典小说考论”这个宏伟的工程告竣,先生或许就能真正地轻松了,好好地享受几年尘世的清福。

2013年11月2日午夜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永远的程千帆4

    其实对于程老,菜九不仅仅是怀有一份感激,更多的是怀有无算的愧疚.因为得程老的大加鼓励后不久,菜九就不打算写诗了.其原因一是写成套路了,无法突破:二是真苦闷一旦落在纸上形成文字后,却读得欣欣然,痛苦与欣 ...

  • 【陕西】张锦博《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临潼李老师语文课堂 二年级 张锦博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的心也暖暖的. 小草悄悄地探出头来,东瞧瞧,西望望,它们全身绿油油的,好像给大地铺上了绿绿的地毯.柳树长满了细细的柳条,好像小姑娘 ...

  • 章开沅先生的最后岁月

    资料图片 学人小传 章开沅,祖籍浙江吴兴,1926年7月8日生于安徽芜湖,2021年5月28日在武汉去世.历史学家.教育家.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后长期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 ...

  • 傅承洲:张锦池先生印象点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张锦池先生应邀到烟台大学讲学,我当时在烟台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和古代小说的课程,系主任认为我与张先生同行,又是青年教师,便安排我负责接待,从张先生出机场到离开烟台,我全 ...

  • 齐裕焜:张锦池《水浒传考论》序

    锦池兄要我为他的新著<水浒传考论>写序,我觉得作为老朋友.师兄弟义不容辞,难以推脱. 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读了吴小如先生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冯其庸先生为<红楼梦 ...

  • 温孟孚:张锦池老师语录

    编者按 惊悉张锦池先生于2020年9月27日17时55分仙逝,深感哀痛.本号特刊发先生弟子所写的一组纪念文章,以表哀思. 1 张锦池先生年轻时照片 张锦池老师说:"想想过去,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

  • 刘绍信:我与张锦池老师的缘分

    编者按 惊悉张锦池先生于2020年9月27日17时55分仙逝,深感哀痛.本号特刊发先生弟子所写的一组纪念文章,以表哀思. 吴光正倡议编一本书以念张老师授业之恩.这是一件组织大家呈现心意的事情.其实,在 ...

  • 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考论》后记

    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考论》后记

  • 高淮生:张锦池先生与《红楼梦》研究(名家与红学系列之九)

    2011年2月28日,笔者撰写的<考论结合.建构新说:张锦池的红学研究--当代红学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三>(计2万7千余字)结稿,此后刊发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第3期. ...

  • 吴光正、孙志刚主编:《张锦池先生八秩称觞集》

    编者按: 张锦池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庆祝大会今日召开,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特刊发众弟子所编祝寿新书以表祝贺,祝张锦池先生身体健康,学术之树常青. <张锦池先生八秩称觞集>,吴光正.孙志刚主编 ...

  • 高岩:张锦池师的教诲

    张锦池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 初识张锦池师是在二十年前,1998年的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一个略显苍老的长者在开学典礼上用略带方言的口音哽咽地诉说着博士点申报成功的艰辛与喜悦.因为当时刚步入大学,虽然用心听 ...

  • 杜桂萍:张锦池师晚年生活素描

    像所有步入晚年的普通人一样,张锦池师的目光越来越温和,笑容越来越慈祥,行动当然也越来越迟缓.帕金森症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看和写.这对他而言应该是最致命的,因为他的晚年人生始终都在重复着一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