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虎散文《父母在老家》(纸刊备选)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杂志选稿基地
音乐
   父母在老家    
文/王立虎
    父母待不惯城里的日子执意住在老家,平常日只是打打电话,微信视视频,不如回家面对面陪陪他们来的实诚。想来又快一个月没回去了,心里甚是牵挂,便携妻女一家回去探望。
    从自己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后,越来越懂得做父母的那些心思。无非总是替孩子着想,就连想孩子了也是先想到孩子一定是在忙,有空自然会回家看看来安慰自己。
      这么多年来我是深知我的父母,从来不会要求我们去陪他们,生病了或者有小困难也不会随便随时打电话,只报平安不报忧,就怕我们做孩子的担心。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道路畅通,有车自驾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家。每次回家定会感叹如今的农村居住环境如此美好,村村通,户户通,住房整齐,街道宽广,绿树成荫,花草盛艳。目光所及之处,无不显露出如今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
    一进村口首入眼帘的是村委院墙上一幅大的关于中国梦的巨幅画墙显得格外显眼时,与之对应北面墙上写有“新文化新气象新生活,建设新农村”条幅。行驶中两旁红砖瓦房排列整齐,错落有致,干净整齐的街道笔直平坦,畅通无阻,途径村里文化小广场上,孩子们在健身器材边欢快的玩耍,一枚红红的党旗艳丽夺目的竖立在广场中央,林荫下街角处,一群老人坐在排椅上悠然自得的闲聊拉呱。
    一进家门口,也会被家里的庭院美景所吸引,东墙上的凌霄花正一朵朵盛开着,鲜艳的花朵惹人醉,墙角处那棵石榴树,紫红紫红的沉甸甸的石榴,缀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看着这些果实即将成熟,让人心生欢喜。  丝瓜架上叶蔓疏密有致,缠绕于藤架之上,丝瓜垂吊、长条有型。闲不住的父母在院里空闲处整理出几个菜畦子来种着时令蔬菜。整个院落处处充满生机,一切是那么熟悉而亲切。
    女儿一进来就朝着摘洋柿子枣(圣女果)下手,我则摘下一根鲜嫩的黄瓜一撸毛刺就吃了起来。
    “你们回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和你爸准备些好吃的。”娘听到我们来了,惊喜地赶忙出来了。妻迎上去拥抱了一下娘,握着娘的手朝着小菜园说:“我和您儿子临时起意来看看你老俩,不用准备,这不是有现成的。”
  女儿也赶紧和她奶奶打招呼,“奶奶,你种的圣女果真好吃”
    “孙女子,这是咱村委里分的,叫什么千禧樱桃小番茄,家家户户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既能观赏有特好吃,喜欢吃就多吃点。”娘有些兴致勃勃地对孙女说。
    “我爸呢?上了哪?”打进家门来没看见父亲便问道。
    “你爸闲不住,村里户户通还有点小活去帮忙去了,一分钱也不要干活刚积极。早上天不亮就去了,估计也快回来了。”娘心疼父亲不停地埋怨起来他。
    正说着,父亲回来了,虽是古稀之年,但依然精神矍烁,古铜色的脸上溢满笑容。满身尘土,见我们来了,高兴的像个孩子。
      “我先去洗个澡,出来给你们做好吃的,孩他娘,快把冰箱里好吃的都拿出来。”。
      “这几天,可叫你爸气煞了,天天去帮忙,抽空才去拾掇自己家里的活,晚上去浇地……”娘叨唠开了没完没了,我知道他这是心疼父亲。
    “你刚知道告我的状,建设新农村咱得出把力,再说活干开了,走了能行吗?”父亲快速洗完从卫生间出来就笑对着说。
        他俩就这样,吵归吵闹归闹,没有孩子在身边就是个伴,谁也离不开谁,记得有次娘城里住了几天,一回家就打电话告我父亲的状,说是父亲三天没有做饭吃了,将就一顿是一顿。
        记忆中,父母还是相敬如宾,轻易不吵不闹,基本上不是这样,这几年,我一到家,就互相埋怨,互相向我数落对方的不是。记得有本书说过,人老了思维方式渐渐地如孩子,喜欢被关注,喜欢被夸奖,乐于表现,喜怒哀乐也不再刻意的掩饰和控制,老俩拌嘴如同撒娇。是一种爱的表现,大概如此,仅此而已。
    “爸,我炒菜,你给我打下,做好菜哄哄俺娘。”我给爸提建议。
    “你娘才不用我哄来,她就爱唠叨事,知道她为我好,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天不叨叨我我还试着怪难受来。”父亲满脸幸福笑着说。
    厨房里的烟火气,谱写家的温暖 ,不到一会儿,我亲自下厨已炒几个菜上桌,煎的薄薄的韭菜鸡蛋饼已出锅,金黄金黄的,看着颜色就挺诱人的。父亲母亲直夸我做的好吃,正如小时候我夸他们做的好吃一样,今天,恐怕又要吃多了。
      父母在老家,心是孤独的,做孩子多抽空还是常回家陪陪他们,聚在一起吃吃饭拉拉呱!听听他们的唠叨和叮嘱。孙悦的那首歌词《常回家看看》唱到做父母的心坎上去了。
    父母在老家,心还是快乐的,种点小菜,自由自在,互相照顾。相依为伴,他们已习惯了农村生活,贪恋老屋,更习惯了和邻里们一起和睦快乐地相处着。
    日子,如此才好,当忙碌熏染了岁月,或许等我老了也和父母一样喜欢在老家长住吧。
【作家档案】
       王立虎,山东潍坊昌乐人。70后的我一直喜欢读书,爱好写作,我写我心,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文多以抒情散文为主,豆腐小块文常见于报刊杂志网络平台,愿以文会友,结识文友,在文学的道路上一同前行。
投稿说明
        1、本平台欢迎原创首发文字,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
          2、投稿必须以“文章+体裁+作者简介+照片”的方式投稿,投稿邮箱: 1146596930@qq.com
         3、投稿必须关注“作家驿站”微信公众号zjyz5225,并加主编微信ygx5225,以付稿酬。
          4、稿费支付方式为:赞赏总金额的50%,赞赏费低于10元(包括10元),阅读量低于100,无稿酬。有播音朗诵的,作者40%,主播20%,平台40%。除驻站作家,配音请自己赞赏5元。朗诵费30元封顶。播音自愿,需要请投稿时说明。
          5、稿酬支付日为文章登出第7日,请及时与主编联系;超过稿酬支付日,视为主动放弃。
          6、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7、本平台刊发文字可往湖北《洪湖文学》、黑龙江《乌苏里江》《知青》杂志推荐。
          注:第一天阅读量达不到60,请勿投稿!
编委名单
社长、主编:叶桂秀(湖北作家,已出版专辑《爱成桃花》一部。)
副主编: 百姓瞭望(贵州作家,已出版专辑《低吟浅唱》一部。)
 驻站作家
       邛州冷客(四川作家,邛崃市作协副主席。)
       牧青(四川作家,安岳县作协副主席。)
       牛高山(安徽作家,淮北市诗词学会主席。)
       一剑屠龙  李国七(马来西亚)  真真   薛玉林  乔力一  谭小芳(香港)  段载芳   刘禹清   项见闻  季音  铜墙  
 金牌主播
      雪峰  芝兰于室  岁岁平安   素兰   一弓  秋子  海涛  金辉  往都  海畔  徐昭君  康艳玲  旧时光  紫曼陀玲
(0)

相关推荐

  • 老家的记忆 / 文:吴瑞宗

    老家的记忆 文:吴瑞宗 我这五十多年里,总共搬过七次家.从我出生的土坯房到成家的砖瓦房,再到充满着现代的楼房,尽管每一次搬家后的条件都会比以前更好一些,但在我的记忆里,念念不忘的还是我出生在里面并生活 ...

  • 你暖和了,我们就不冷了

    入冬了,远在河南的老家没有暖气,我磨破嘴皮都没有把父母说动来北京过冬. 他们的固执让我有些气急败坏:"北京离河南千里迢迢,几个孩子又都不在身边,天寒地冻的,万一生个病有个事儿,怎么办啊?&q ...

  • 郭西明丨娘(散文)

    在老家农村叫母亲都叫娘,我从小到大也一直这样称呼母亲.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就像我家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平凡中带着几分的坚毅. 从我记事起,我一直觉得娘是很伟大的,娘年轻的时候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陪娘聊天/冯子栋

    老家的夜,星光满天,清凉,安宁,偶尔传来几声犬吠. 孩子们睡了,我和娘还在聊天.我们聊地里的庄稼活儿,聊人情世事,聊那些让我们感动.同情.挂念的人.娘嘱咐我少熬夜.少喝酒,嘱咐我好好待媳妇.孩子,好好 ...

  • 灵璧人解俗语:娶妻看娘,嫁夫看爸

    俗语:娶妻看娘,嫁夫看爸 文/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桩大事,能嫁一个好丈夫,一世无忧,安然守家:娶一个好妻子,分担内务,贤惠育子,还能恩泽几代人.夫妻恩爱,白头携老,这多么 ...

  • 每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娘,都是孩子心中最美的女神

    想娘,想起有一次回家 文 | 国强 我称母亲为娘,现在看来很土气的称呼.特别是像我这样的80后,即使在农村,也很少有把母亲叫娘的了.小的时候,觉得叫娘很土,我都不好意思在同学们面前叫.每当听见同学们叫 ...

  • 《教师文学-专栏》 《老家,老屋,老院子,老树》-怀念我的父亲 /文:李会霞

    老家,老屋,老院子,老树 ――怀念我的父亲 作者:李会霞 父亲病逝已经四年多了.我没有觉得这四年有多快,也没有觉得它有多慢.时间,它有自己的节奏.我一个人在远离故土的异乡工作生活,这期间我曾经在梦中见 ...

  • 【文行天下】(云水边)父亲

    <文艺众家>第一期主题活动"秋.月"征稿启事: 时间:2016年8月28日至9月28日.内容:关于秋或月.形式:诗歌 散文 小说 书法 绘画 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 ...

  • 我们和婶子

    我们和婶子 今年3月20日晚上8点35分,随着心电图drs波群慢慢变成一条直线,医生宣布抢救无效--我的婶子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6岁. 婶子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自幼失去父母,跟随姨妈长大.姨夫待承婶 ...

  • 接父母进城享福,成了一个梦想

    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海风讲故事(ID:haishangfeng2016) 二十岁那年,我从一所农村高中考到了上海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上海:三十岁那年,我做了父亲,为了我那年幼的女儿,年迈的 ...

  • 散文|特约作家刘世俊:老家的面条/老家玉米饼

    投稿微信 18634239199 18635268668 ⿻投稿原则:1.原创.2.首发.3.非一稿多投.4.投稿前,必须添加主编微信18634239199.5.投稿前,必须关注公众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