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要从娃娃抓起,关键是要先“抓心”!!

十年集邮

41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笔者希望这个爱好能在女儿身上得到延续。但是,翻开一本本集邮册,却很少能找到她感兴趣的内容。是因为邮票对儿童和青少年没有吸引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上,日本邮政展台的《精灵宝可梦》邮票就吸引了孩子们,他们都竞相购买。日本早在2011年举办世界邮展时就发行了阿童木、机器猫、皮卡丘、凯蒂猫等题材的邮票,选题明显就是冲这一目标群体去的。

而以中国2017年发行的《儿童游戏(一)》邮票为例,滚铁环、跳山羊、扔沙包等大多是“70后”大叔记忆里的儿童游戏,很难引起儿童和青少年的共鸣。令人欣慰的是,选题贴近青少年的理念在《儿童游戏(二)》邮票中得到了体现,堆沙堡、滑轮滑等游戏选题明显更贴近现在的儿童和青少年,更贴近时代。

“集邮要从娃娃抓起”,应该算是老生常谈了。但现在的儿童和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集邮能抓住他们吗?究其原因,并不是集邮活动本身缺乏吸引力,而是我们在产品设计和活动组织时习惯用成年人的视角来丈量孩子,很少从儿童和青少年的角度来考虑邮品设计和活动安排。

尽管时代在变化,但儿童和青少年参与一项活动时,“有没有趣”“好不好玩”的评判标准却没有变。如果设立邮票印刷厂开放日,让他们亲眼见证一枚邮票的诞生,甚至可以让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过程,会不会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活动?

再比如,滴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手工品种,在青少年中有不少拥趸。将一些价值不大的信销票或新票以滴胶工艺制作成钥匙扣、杯垫等个性化的工艺品,既能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又能彰显制作者的独特品位。那么,推出“邮票+滴胶”DIY套餐会不会大卖?

目前,各地都在广泛开展儿童及青少年邮票设计大赛,扩大集邮影响,播撒集邮种子。对于参赛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在比赛中获得成绩和奖励固然是一种荣誉,而自己的作品若能登上“国家名片”,那绝对是至高荣誉了。据笔者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以儿童绘画作品为图案的邮票仅有6套计26枚,最近20年更是仅2套计12枚。相对于历年发行的邮票数量,这个比例明显偏少;相对于数量众多的邮票设计比赛活动,这个比例同样不成比例。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将优秀少儿作品推上邮票的力度,还可以考虑在邮资封、邮资片、邮资图甚至是邮资机宣传图案上采用此类优秀作品,进一步扩大相关比赛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儿童和青少年及其家庭参与。

最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往往是他们自己,那些设计思路天马行空、色彩应用不拘一格的作品,本身就能吸引他们的目光。除了将比赛中的优秀作品搬上邮票,一些关于青少年题材的邮票,还可以考虑向在各类比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选手定向约稿,这样有助于邮票设计脱离固有思路,让集邮产品更有创意和设计感。

在移动互联网和5G时代,任何一项能把青少年从手机和电脑里“抢”过来的有益爱好,无疑都能得到家长、老师的大力支持。集邮活动如果能更贴近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巧妙地抓住他们的心,不愁他们不爱上集邮活动,也不愁得不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来源:中国邮政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