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年轻人不爱走亲戚,真不懂亲情吗
传统中秋佳节到来,万家灯火,家家喜气洋洋,赏花咏月,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不知你是否感受到了这种隆重的中秋节日氛围,又走了几家亲戚?
除了小长假让人稍微开心一下之外,在这个节日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
有位朋友说:节日年年过,热闹的氛围却渐渐淡薄,哪有什么热闹与精彩?所谓隆重的节日氛围,它终将只存在于文本中,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你赞同这句话吗?
前些日子,我偶然看到这样一种说法:年轻人不爱过传统节日,因为他们已经不传统了。在当今年月,有几个年轻人还愿意过节走亲戚?又有几个年轻人还懂得传统意义上的亲情?
这番话意味深长,在很多年轻人心里,传统大节日最大的意义大概只剩下了可以放个小长假,可以有时间轻松一下,而不是可以见一见亲戚、亲人。
看过一篇报道,在不少年轻人的社交圈子里,已经没有了亲戚这个词,所以他们不爱走亲戚。
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我曾看过一项数据,千禧年之后的一代人,亲情的范围在不断缩窄,渐渐变得仅限于身边的亲人。
当节日的味道变了,节日的氛围自然也就变了。
不用说00后,就是很多90后,亲戚关系也在渐渐变得模糊。
中秋节前,我爸让我弟弟去看望我舅老爷,买了很多礼物。我爸那忙不开,要去看我姑奶奶。
无奈的是,我弟弟根本就不认识舅老爷,不知道他家在哪里。由于摸不到门,弟弟白走了一趟,没找到就回来了。
因为这件事儿,我爸慌慌张张亲自跑了一趟。我弟弟被爸爸批评了一顿,说他没用,连亲戚都不认识了,就不知道打个电话,问个门!
其实这不怪我弟弟,就算我在老家,爸爸让我去走亲戚,我也不一定能找到舅老爷的家门。
或者说,舅老爷的家人根本就不知道有我这个亲戚。就算找到了,也就那么回事儿,寒暄几句,代爸妈问候,放下东西转身就走。
第二天,舅老爷的后辈们再来我家一趟,相当于礼尚往来,还记得彼此的亲戚关系。
这种亲戚有亲情吗?
严格来说是没有的。
舅老爷、舅奶奶只认识我爸爸、妈妈,他们的后辈说不准都不知道怎么称呼我爸,更别说认识我弟弟。
从这个意义上讲,既然如此,何必去生脸碰生脸,自讨没趣?
从爷爷奶奶的角度讲,这是铁打的亲情,谁也改变不了。但是如今呢,爷爷奶奶早就不在了,所谓的亲戚就慢慢变了。
对于很多人而言,过节走亲戚送礼是传统,但最多也只是维持一个形式而已。
只有要一方停止了送节礼,另一方就自然而然断了。几代人之后,当长辈们不能做主,所谓的亲戚关系,谁还记得谁呢?
这并不是说人心现实,而是社会本就现实。最怕的就是,你把别人当亲戚,别人不把你当亲戚。
不能否认,生活的变迁本就是悄然进行的,时光流逝很残酷。经年累月,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了很多人的原本认知。
在我不少朋友们的心里,那些远门的亲戚已经渐渐变为一个符号,越来越没有实质的意义。
我问过不少同事、朋友们,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亲戚。这是真的,并不是胡言乱语。
当年学习忙,外地求学,一年回不了一次家,后来工作忙,竞争激烈,根本就没有精力去了解亲戚们,更别说去走动。
有位朋友说,你过得落魄,他们看不起你,不愿和你做亲戚。你过得比他们好,他们会眼红你,两面三刀。年轻人可不讲那套含蓄的说辞,喜欢直来直往,所以有些亲戚就无所谓了。
很多人早就看透这个逻辑,逢场作戏的亲戚,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压力源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说到底,还是生活压力大,正是因为这些压力,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被生活渐渐抛弃掉了。无奈的是,传统的文化在流失,渐渐仅限于形式,而我们却无法阻止。
在以前的婚姻文章中,我曾写过几个很经典的现实生活问题。
有不少90后,因为生活、工作压力大,有些人工作了好几年,手里连3万块钱都攒不下来,甚至有的人连1万的积蓄都没有。
作为“月光族”,还有很多人经常借着花,工资撑不了一个月,经常寅吃卯粮。生活看似风光,一旦遇到用钱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很落魄。
有人就说,工作那么多年,每天累死累活,就是攒不下钱。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才发现,生活太过于坎坷。恍然发现,谈恋爱不难,结婚成家不容易。
再者说,有些人就是结婚生子,还不一定能过一辈子,婚姻那么短,又怎么能谈长远?
如此场景,很多人早已自顾不暇,当然就顾不上其它的事情。
这是可以理解的心情,不能全怪年轻人不懂亲情。因为亲情是相互的,别人不懂你,你又何必去懂他们?
那我们过节是为了什么呢?
如果让你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大概就是为了寄托一种美好的心愿,每个人的偏爱都是有偏差的,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关于怀旧,那种情绪往往又是相似的。
喧嚣之后,才懂得传统的可贵。
很多人说,职场上,有交往没交情,所以内卷很严重。
比如同事争吵,即便双方在领导的压力下互相说了一声对不起,又有多少真心道歉的成分?
不能否认,当今的人际关系比十几年前复杂得多,处处都是竞争。心有多现实,社会与生活就有多现实。
生活的落差改变了很多人的价值观,有不少人已经变得只讲立场,而没有原则。
不说太远,就说孝道,这是传统美德。可是,有多少年轻人记得什么是孝?
过年过节,别说给父母买件保暖的衣服,就是买双袜子,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他们喜欢“云孝顺”,在网络上表达多么孝敬父母,血浓于水,亲情比海深,可现实中全靠一张嘴。
我在某短视频上看到这么一件事儿:
一位年轻女孩的妈妈去世了,她穿着白袍跪在地上哭,还时不时拿美颜手机自拍。拍自己哭泣的表情,刻意摆弄姿势,显得楚楚可怜。
下面配文,我好可怜,妈妈去世了,我连夜坐了6小时的车才赶到医院,可惜没看到妈妈最后一面,女儿为您尽孝来了,大家能不能给个赞?
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这算个什么事儿呀!
非得发出去让人看到了你哭,给你点个赞,夸你一句长得漂亮,给妈妈脸上增光,才是孝吗?
人人都想被人在乎,可是“在乎”这个词本身就是很奢侈的,就怕用错了地方。
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舶来的节日那么多,我们民俗传统中的含蓄内敛还剩下多少呢?
有些父母不善表达,对孩子任劳任怨,以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儿。时间久了,传统的变化就影响到了自己。当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动了,还会觉得孩子小,可孩子往往比他们现实!
现实残酷不残酷,通常和承受力有关。越是残酷,越需要静下心来感受一下传统。
这就是过传统节日的意义,如果没有传统的约束,很多家庭早就散了,更别说更远一点的亲情。
从这个角度上讲,这就是过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