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被砍到脚脖子了,药企还有钱创新吗?

2019年已经结束,可以说,这一年是医改以来,最难熬的一年。不管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都举步维艰……
//
医药行业两大领域迎来“寒冬”
//
2019年,各种政策密集出台,从带量集采到医保目录调整,从辅助性用药重点监控到DRG实施,仿制药一降到再降……

但就近三年的国家医保谈判来看,入围的药价平均降幅由2017年的44%、2018年的56.7%降至今年的60.7%。药价是“拦腰斩”、“砍到膝盖”、“砍到小腿”,甚至“都砍到脚脖儿了”,其中进口药品都给出了全球最低价……

高血压药一片7分钱,被调侃“吃一粒药不配喝一口矿泉水”……仿制药进入寒冬!

而无独有偶,创新药也在今年面临着“寒冬”考验。虽然国家一直在鼓励创新药,不少药企也开始“弃仿从创”。但很现实的问题:药企盈利下降,如何承担高昂的新药研发?

据某医药投资人表示,受今年各种政策的影响,目前科创版的创立给创新药企业带来很大助力,但不可忽视的是,今年整个政策的大环境是创新药的寒冬。

他表示,对于医药创新而言,重要的一环就是创新药企需要获得高额的利润,才能源源不断地投入,维持创新的闭环。如果医药企业的利润低于各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从长期来看,对于医疗体系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回到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药价被砍到脚脖子,药企如何继续药品创新呢?

//
药企如何在低价“潮”中高举“创新”旗帜?
//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仿制药已经进入“薄利多销”的竞争时代,“以价换量”对药企来说虽不能算是“香饽饽”,却也是 “救命稻草”。

药企只有做到以更低的成本,做出更新更有疗效的药物,才能在这“红海”中搏出一条生路。

一、成本问责,严控成本

大多数制药企业来在成本控制上面临两大难题:对成本控制的目的和手段都很模糊,成本控制意识不强;成本核算方法不当,成本控制不够合理。

事实上,不管受不受降价潮的影响,药企都应该做好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唯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下去。

在成本控制上,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实行战略化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从战略高度来分析各个成本的影响因素,然后汇成大数据,制定显而易见的成本图表,帮助各个部门清楚地掌握成本信息。

2、引进人才,推行创新式的成本控制理念与方法,切实做好成本控制的培训及方法论指导。同时引进成本问责制,帮助各部门进行成本控费。

3、尤其注意营销成本的管控,可以通过借助数字化工具进行营销转型,减少营销成本的投入。

这两年来,各大药企都在通过营销人员的减少来控制销售成本,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不管中标不中标,庞大的销售队伍对药企来说都是一个负担。

但裁员也并非成本控制的唯一途径,真正做好成本控制,除了裁员外,最最关键的还是形成一个明确的成本控制理念及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二、仿创结合,双向发力

有人认为:创新药是药企未来唯一的出路。其实这并非准确,对药企来说,完全靠仿制药或完全靠创新药生存的药企都难以存活。前者是因为药价太低,赚不到钱;后者是研发费用太高,周期长,来不及赚钱。

对此,业内很多资深人士都有一个共识:仿创结合,双向发力。什么叫仿创结合呢?顾名思义,即仿制药和创新药齐头并进式的发展。

但这里的“仿”指的是高端仿制药或首仿药。这两类药品都是临床需求大、价值高的药品。

今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这也意味着高技术壁垒的仿制药仍然是未来药企竞争的“蓝海”领域。

这两年来,国内很多药企已经开始转战“创仿结合”的“赛道”。一方面,仿制药因研发成本低,可较快地投入市场,在满足患者低价购买的同时,也可以为药企快速回收资本,支撑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仿制药微利已成事实,只有以原研药、创新药为中心,才能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

所以,对有实力的药企来说,尽早转向创新药或技术壁垒较高的仿制药领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方面,恒瑞医药、石药集团及正大天晴等都做得不错。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的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完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