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内经(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往上什么最高,天最高,所以清阳为天;什么最低?地最低,下极九泉嘛,所以浊阴为地。可是,天地这间的清阳、浊阴是要交感的。地气蒸腾而上,就变成了云,所以云是在天上的。在天上的云又能够化阴下降,变成雨,这个现象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是天地的阴阳交感。更重要的是,后面提出来了“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雨是从天上下下来的,但是雨实质上是由什么产生的呢?它是由地气产生的。“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云是由天上产生的。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既然是天气下为雨,为什么它是出于地上的呢?这句话实际上讲的还是“阴阳精气之升降,以见天人一理也”(《类经》)。

此处要考虑一个问题

为什么地气能够上为云,天气能够下为雨?地气之所以能够升,一个阴的东西,为什么它能够升呢?因为阴里面一定含有阳,是阴中的阳使它能够升。那反过来,天气为什么能够降呢?是因为天气里面一定含有阴,阳中之阴使它能够降。这样才能整个形成一个阴阳交感。所以我们讲,即使在自然界里,纯阴、纯阳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有纯阴、纯阳的话它很快就灭绝了,是不是?“阴阳离决,其气乃绝”嘛。所以它一定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所以结合到前面所讲

“九窍为水注之气”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我们再想想,这个清阳,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一段,由阴中之阳使它上,阳中之阴使它降,那么,如果阳中无阴,它能不能够出下窍呢?它就不会出下窍了,阳就直接往上升了,对不对?那么,它就不能气化。如果浊阴没有清阳的帮助,它就不能往上走,那么它也不能化为水注之气了,那么就九窍闭塞不通,是这样吧?所以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天气往下,地气往上,相互交感,最后形成云雨,实际上里面蕴含的道理是阴阳相互转化,相互生成,以及阴阳相互交感的内容,是以天地的阴阳交感来说明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再想想

为什么阴中一定有阳,阳中一定有阴呢?

因为阴阳本来就是互生的,阴阳是气机的运动特性的概括,升为阳,升到极点就一定会降,降则为阴。所以在气升而为阳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孕育了降的可能?升得越高,降的趋势就越明显,直到升至极点,就阳化为阴,转升为降了。为什么一定会有极点?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体系来说,哪怕大至宇宙天地,也是有极限的呀,否则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不是吗?

人身的阴阳气化

前面讲的是天地的阴阳:天在上,地在下,相互交感形成云雨。接下来,就讲了人身的阴阳气化特点。

这里是举例说明: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我做学生的时候,觉得这段话特别好理解。因为老师列过一张表,凡是阳的,都是向上的、向外的,然后凡是阴的,就是向下的、向里的;光明的属阳,寒冷的、黑暗的属阴等等。只要和表格一对,就知道清阳就应该出上窍,就应该发腠理,就应该实四肢。这里是在举个例子说明,阴阳在人体的运动规律。这两种理解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但正因为它是举例说明,所以清阳是不是只能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呢?那就明显不是。我们想一想还有其他什么情况是清阳所至,或者浊阴所至呢?清阳除了能够出上窍以外,还记不记得我们学经络的时候,人站立,两手举起来,凡是阳经都是往下走的,对吧?阴经都是往上走的,对不对?这也可以放在里面做为第四条吧?这种类型的例子还可以非常多,你比如说,清阳走心肺,那浊阴呢?走肝肾。可不可以?意思也是一样的。

既然是举例说明,我们就把它随便挑一个例子出来说说。比如第一对关系,“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看看这个例子在我们实际运用又可以产生怎么样的情况,这就叫做举一反三。虽然《内经》中只有这一句话,但其实我们可以想到的东西,或者说我们可以用到它的地方是非常多的。拿这个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来说,它是人身阴阳气化特点之一。人身有异常则生疾病,所以它应该可以在疾病诊断上有所应用。我们有了疾病怎么办呢?要吃药啊,那么在药食方面,也应该会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具体应用。

我们具体地来看看

首先从人身上,具体来说,上窍、下窍,上面是七窍,下面是二窍,前后二阴,对不对?清阳出上窍,所以反过来讲,我们的上窍,头目七窍,应该是喜欢轻清之气的,对不对?所以头目宜清明。那么下窍呢?下窍是前后二阴,它是浊阴所出,阴的特点是什么?是沉、降,所以下窍宜通降。这个特点怎么来的呢?这就是它们本身的阴阳属性,所以是从阴阳中来的。

那如果九窍病了呢?清阳不升,清阳不能出上窍,上窍的功能就会异常,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或者不闻香臭,或者口中不和,都有可能,总之是上七窍的功能障碍。那如果是浊阴不降呢?浊阴不降既可以表现为淋、闭,也可以是便秘这样下二窍的不通。而且既然浊阴不降,那么不降就反升,就会出现口臭。不止于此,浊阴上扰头目清窍,还会出现耳聋,出现目昏,出现口中异味,以及其它类似的表现,对不对?

好,那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清阳不升,会不会出现因其不升而出现浊阴不降的情况呢?因为清阳不升,所以淋,所以闭,所以便秘,可不可能?当然有可能。比如说,因为清阳不能升举,所以大便反而排不出去,气秘、虚秘,我们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或者因为肺气不能降,不能往外宣发,所以导致小便不通,要用提壶揭盖法。提壶揭盖是特指用宣发肺气的方式来通利小便,是不是也是清阳不升导致了浊阴不降啊?所以你看,简单的一句“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在临床的变化是非常多的。

在这里,我们还要结合前面的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来理解。其实清阳能够出上窍,是因为浊阴能够出下窍,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所以这里就有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走下窍的是粪便,那如果浊阴不降反升,它就出上窍。在《医述》里面详细地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来解释了他对于下面这个医案的思考,并且附上了完整的医案。

西商赵谷猷,患吐粪证,医治三年,百药不效。延予时,见其啖面,余问:吐否?曰:面食下咽,觉腹中响动,食自上而下,粪自下而上吐出,不胜其苦。检方皆治气逆坠下之剂。予曰:吐证固属气逆,然降下之品,仅降其饮食,而粪仍自上,肠胃中如水车辘轳,何时止息?世不解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肾实主之;且肾开窍于二阴,顺气之药,徒耗肾阴,恶能有济。方用熟地、山萸、五味、金樱、芡实镇其中宫,茯苓、白术、巴戟天,肉桂、牛膝行其逆气。服二日吐止,服二十日不再复矣。(程华仲)

这个案,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这个病人有了“吐粪”病之后啊,所有的治疗都是用治气逆的、坠下的东。简单的说,就是降气重镇的药。如果是我们来治这个病,我们可能也会用这样的药,对吧。用通利的药,比如说大黄,让它从下面走嘛。好,那《医述》的作者认为不是这样的。

他认为:之所以浊气会向上,是因为浊气不降导致的,所以应该要降浊。降是靠什么,是靠“阴”的力量。对不对?那人的元阴在哪里呢,就是在肾。所以他用补肾阴的方法来治疗。你看,熟地、山萸、五味、金樱、芡实镇其中宫,这个中宫很明显在这里就不是脾胃,而是大本营的意思,哪个大本营?肾阴的大本营。那么同时,他又用了一些化气的药,使通路能够通畅。他用了茯苓、白术、巴戟天、肉桂、牛膝,牛膝的话我们知道它是往下走的,是不是,有通利作用的。然后茯苓、桂枝再加白术,这三个药就是化气的经典组合,有苓桂剂的意思。化气就能通阳,通阳就能化气,通阳化气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它使气机的通路得以通畅。然后呢,再加上一个巴戟天,温肾阳以阳中求阴。

那么效果怎么样呢?

据他自己记录,效果是相当好的。服了两天就好了,二十天以后就再也没有发过。

这个案提示我们:

看到气逆不能只想到重坠。要想到它之所以逆,是因为它不降;之所以不降是阴有问题,因为阴主降呀。那反过来说,我要是看到它有陷的,就什么有问题啊?可能是阳有问题,因为阳主升。那我就不能一味地升举它,就要考虑给它阳气,用助阳的方法。

那么在药食上的运用呢,那就更有意思了。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出下窍的是什么?无非是一些粪啊、尿啊什么的。人的粪便和尿液其实都是药物。童子尿、人中白(从尿里来)、金汁(从粪便来),这些药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它们都是寒性的。为什么说寒性呢?因为下窍出浊阴嘛,都是一些阴甚之物,所以它可不就是寒性的嘛。

那么上窍呢?清阳出上窍,那么上窍有问题,我们要用什么药呢?要用通窍药,大家想想,通窍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说,辛香通窍,它的气一定是往上走的,是轻清的,所以清气通上窍。

我们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作为例子发散了一下,这种发散性思维是不是也可以用在“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或者“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里面啊?或者用在我们前面自己举的例子,清阳归心肺,浊阴归肝肾里面。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思维去发散它,大家可以自己想一下。实际上,如果我们看历代注家或者古人的一些书,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对《内经》里已经讲到的这几条都有非常多的阐释了。这种用阴阳之间的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进而解释人体,来辨证、来施治,对于中医来说应该是一种本能。

声明

本文节选自我们正在编写的新书《一起学内经》,预计将于2019年下半年出版,敬请赐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