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越上进,孩子越优秀

一、

最近,一部名为《出路》的旧纪录片又火了。导演用6年跟拍了3个不同阶层的孩子,结果发现,阶层越低的孩子,越在苦苦挣扎。

但他们的大多挣扎都毫无意义,因为父母有可能会断了他们的前途。
一个叫马百娟的孩子,生活在中国有名的贫困县,家里一年开销只有几千块。
当父亲得知摄制组花300元租车拉设备时,十分生气,说那是他们家一个月的开销。
女儿马百娟很爱学习,她想考上北京的大学,更想通过读书改变 命运,到城里去多挣钱。
3年后,摄制组重回旧地,却发现15岁的马百娟已经退学,再后来,更是与表哥结婚生子。
她父亲并不想让女儿读书,他始终觉得,女娃娃以后是别人家里的人。“书多少念一点,够用就行了,反正她长大之后就要靠她老公。”
马百娟的悲剧,可以说是贫穷的悲剧,更可以说是她父母一手造成的。明明有读书的机会,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但她父母思想闭塞落后,只想让女儿嫁人生子。
生长在那样的家庭中,眼见着父母一点点地认命,怎能教孩子改变命运?而这样的父母还有很多很多,哪怕在生活上并非贫困潦倒,但在教育孩子上依然一塌糊涂。
二、
白岩松说过:“打麻将的父母,教不出上进的孩子。”
他说,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少要承担51%的责任。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是在自己进步?总是抱怨孩子不进步,然后把责任全部归咎于社会和教育的问题。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学校与社会主要起辅助作用,家庭和父母才是主力军。

父母的手里,藏着孩子的未来。北宋文学家苏洵成家后,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碌碌无为了,于是在27岁那年发愤读书,希望给孩子做好榜样。
可惜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自小顽皮,并不爱读书,苏洵无奈之下改变了教育方式。
他在孩子玩耍时,故意躲在角落里读书,看到孩子来了,刻意地将“书”藏了起来。
两个孩子十分好奇,以为父亲瞒着他们读什么好书,于是趁父亲外出时把书“偷”出来认真阅读。
慢慢地,苏洵给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孩子的种种行为,都是模仿父母而成,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想向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首先要先向自己提要求,只有自己做得好才能让孩子学得好。

三、

优秀的父母,未必能养出同样优秀的孩子。但上进的父母,一定能教导出比他们更优秀的孩子。

因为父母上进,本身就是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更是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正面教育。
去年隔离在家,许多家长都抱怨孩子难教,干脆甩手不管。
   但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家长,从不会抱怨,而是“迫使”自己做孩子的榜样。
一位49岁的爸爸,自学8个月顺利通过了法考,令人钦佩。
他说,他只是为了跟学法学的女儿有共同语言,将来能够指导她的就业。而他妻子也不是等闲之辈,本科学习计算机专业,却跨专业考了CPA。
他们一家都很爱学习,平时很少玩手机、看电视,常常一家人围在一起学习,桌子上就分别放着各自的学习材料。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女儿如雨后春笋般吸收养分,表现得越来越优秀。
本科就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律卓越人才班,大学期间获得多次国家级奖学金,现在已经被推免到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越上进,孩子越优秀。
当父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人生不断追求,自然会给到孩子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与动力。
    良好的教育可以唤醒生命,父母的积极与努力,可以塑造出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四、
孩子为什么要努力?
因为不努力,就无法进步,注定会被其他人赶超。
在这个人人争先的时代,努力不只为了超过别人,更为了在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那么,孩子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父母,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该如何努力。来自于家庭,是家庭的积极氛围让孩子乐意去坚持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
   父母与孩子,从来不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而是肩并肩的战友关系。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要做好孩子有力、有效的助攻,调动起他所有的正能量和积极性。
我们会遇到无数“敌人”,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孩子共同“御敌”,方能百战百胜。
这是教育的过程,更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过程。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写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和睦的家庭,能够经久不衰,热爱学习的家庭,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一个家庭要和睦,要有文化内涵,还要奋斗不息,给予孩子绵绵不断的精华和元气,一定能让孩子茁壮成长,闪闪发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