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波折渐无我——《论语》悟读【206】
身经风雨趋平淡,心随波折渐无我。
《论语》第九篇第四章:
【原文】
子绝四:毋意(通“臆”,主观地揣测),毋必(绝对),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悟读】
有相皆虚妄,无我即如来。
“毋意”,指思考时不可凭空猜测;
“毋必”,指说话时不要主观武断;
“毋固”,指为人时毋须固执己见;
“毋我”,指处世时不能我行我素。
本章内容告诉我们,在个人素质上,夫子达到的这四种境界,即达到了一种“无我”的境界,无愧为“圣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动物的天性。从起心动念处,就喜欢妄加猜测、主观武断、固执己见与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人皆有之,涉及到了人的天性本能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为了规避这些错误,夫子强调人生四戒,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周易》的“易”有三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三种含义其实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其一,简易。简易成大美,大道至简。所谓“真经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简易即天人合一,自得天趣。
其二,变易。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人生在世,不过微尘,顺势而为,方得强大。
其三,不易。强调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即不忘记最初的心愿,出自唐代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子也强调“权变”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梁启超是因势变通而又坚守原则的真君子,一生一直在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曾追随康有为,行君主立宪,最后分道扬镳;曾与中山先生合作过,也分手了;支持过袁世凯,但袁世凯称帝后,他发文声讨。梁启超没有世人的固执,他懂得纵观时局,变通自我。
江湖套路深,红尘险阻多。即便是广纳博采,也不一定能成功,何况自负自固,自以为是。
人生在世,须绝上述四病,面对变幻莫测,需要山的坚定,水的灵动。
应时而变,因时而动,是一种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