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计较仁已失——《论语》悟读【186】
事事计较仁已失,海纳百川容乃大。
《论语》第八篇第五章: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jiao四声),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悟读】
大道三千,殊途同归。
万事万物,达成目的,是为至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定义“能”的唯一正确方法。
本章是曾子赞叹他的一位老友颜回的德行。颜回和曾子都师从孔子,颜回是复圣,曾子是宗圣,孔子是至圣,至是圆满。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讲的是一种好学精神;“有若无,实若虚”,强调的是一种谦虚的品格;“犯而不校”,赞美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仁的高尚品质。
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多数人认为对的不一定就对,因为这是人道所定的正确,最终检验的正确还是由天道而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本意是指养生之人不为求名而行好,也不触犯刑律而使坏,顺从自然规律,遵循处事法则,则可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精神,享尽天伦。现在一般理解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所谓“能”,一般是人根据自己的已知而定,因此“能”并非必然绝对正确,而是相对正确。在此前提下,本章强调的核心是,事事计较,则仁已失;事事想开,福已至矣。
这也是我们华夏文明与西方宗教文明的不同点,我们能有博大之胸怀,可包容接纳任何思想,而西方只想灭亡一切异己。
这也许是东方文明的伟大之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