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百年恩怨,其实都怪英国?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组织(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让全世界人放下心中大石。
在此之前,不少人担心冲突升级,引发全面战争。
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夜间发射的导弹(右)与以色列拦截(左)轨迹。2021年5月10日晚间(当地时间),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向以色列耶路撒冷发射多枚火箭弹。从5月10日到5月16日,巴勒斯坦共向以色列发射了约3000枚火箭弹,其中大部分被以色列拦截。
图片来源:法新社
这场冲突,不得不说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百年恩怨的延续。
以色列在5月17日对加沙地区的空袭。此前,以色列多次向加沙地区发动炮火攻击和空袭,还攻击了巴勒斯坦的武器库和地下隧道。
图片来源:法新社
要知道,一百年前,世界上既没有以色列,也没有巴勒斯坦,为什么两个国家会成为世仇?为什么巴以问题会成为全球最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
在谈论这个复杂问题时,不管我们的最终价值立场如何,我们都需要先梳理清楚事实,在事实基础上,发表见解。
首先,巴勒斯坦究竟是什么?它真的重要吗?
假如从国家层面来理解「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难免有许多争议。
按理说,巴勒斯坦满足大多数主权国家的条件:
有国土,位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
有人口,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加起来有500多万人;
有名义,巴勒斯坦在1996年时宣布建国。
不过,巴勒斯坦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虽然已有130多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但还有很多国家,特别是很多大国,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不承认巴勒斯坦是独立国家。
而且,有些国家虽然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却也由于巴勒斯坦内部政局混乱,选择不与它建交。
这就导致国际层面上,「巴勒斯坦国」争议颇多。
假如我们从地理变迁方面来理解,也许会更加容易些。
在古代,地中海东岸、西奈半岛东北部、今约旦西部、黎巴嫩南部的这片地区被称为迦南(Canaan),是犹太人祖先居住的地方,面积大约等于今天的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领土(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
但在以色列王国灭国后,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犹太人被迫离开了应许之地,加上后来欧洲基督徒的迫害,犹太人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而这片土地,我们可以称为巴勒斯坦地区,此后主要居住着阿拉伯人。
各种政治力量在这里进进出出,直到一战前,这里连同中东大片土地,都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范围。
然而,一战时,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向英法俄等协约国宣战,为之后一百年的乱局埋下了伏笔。
对于英国来说,牢牢控制住苏伊士运河才是正事,以便帝国的商船能畅通无阻地从地中海经过红海,以最短距离抵达印度。
英国人注重实利,不管奥斯曼帝国最后结果如何,都不愿意苏伊士运河失控。
一方面,英国希望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人能出力牵制。
于是,英国骗取了当时阿拉伯人的精神领袖,两大圣城守护者、哈希姆家族的族长侯赛因·本·阿里(Hussein bin Ali)的信任,允诺对方,奥斯曼帝国完蛋后,会帮助阿拉伯人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
侯赛因·本·阿里,哈希姆家族成员,曾担任汉志国王,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的领袖。
图片来源:Great War Blog
哈希姆家族在和英国人往来时,拟了一份《大马士革草案》(Damascus Protocol),规划了阿拉伯国的领土范围。
1921年,英国政府绘制的中东地图。图片来源:Richard Watson
侯赛因划定的方案中,其实并不包括巴勒斯坦地区。
另一方面,英国又有自己的小算盘。1916年,一战还没打完,英国便拉着法国,连同俄国,秘密签订了一份《赛克斯-皮科协定》(Sykes-Picot Agreement)。
1919年,英国外交部备忘录公布的1916年《赛克斯-皮科协定》划分范围。其中,A+B两块区域将为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分别由法国和英国控制。需要注意的是,这份地图中,将今黎巴嫩西顿的位置标记错误,正确位置应在利塔尼河以北。
图片来源:Wikipedia
协定规定了英国、法国和俄国的控制范围:
(1)奥斯曼帝国解体后,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部分地区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黎巴嫩、叙利亚地区纳入法国的势力范围;
(2)俄国获得伊斯坦布尔、亚美尼亚地区的部分省份,以及东南部一些库尔德领土;
(3)在英法势力范围之内,除两国直接占领区以外,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联盟,或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分别受英法两国控制。
巴勒斯坦地区呢?
英法俄三国认为,巴勒斯坦地区的耶路撒冷是圣地,应该成为国际中立区。
虽然协议里模糊地提到了要建一个阿拉伯国家,但却需要受英法两国的控制。
由此可见,英国并没有太把对侯赛因的承诺当回事,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只是一个谎言。
更重要的是,英国在《赛克斯-皮科协定》签订一年后,也就是1917年,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地区,建立「民族之家」(national home)。
最奇葩的是,《赛克斯—皮科协定》的起草者赛克斯,也支持《贝尔福宣言》。对于他来说,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支持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地区,好像并不矛盾。
被英国人背后捅了一刀的阿拉伯人,心有不甘。
统治汉志地区的侯赛因,不仅因为否认《贝尔福宣言》与英国闹翻,失去了军事同盟,而且由于哈希姆家族曾将统治内志地区的沙特家族灭国,遭到沙特家族后人伊本·沙特的报复。
伊本·沙特正是今天沙特阿拉伯的开国君主,他与英国缔结盟约,试图夺回圣城,统一阿拉伯半岛。
阿卜杜勒·阿齐兹,西方国家称伊本·沙特,沙特阿拉伯首任国王。图片来源:Wikipedia
最终,在1925年,伊本·沙特率领内志军队占领汉志,侯赛因被迫流亡。
侯赛因本人虽然最后失势,但他还有几个儿子,继承了父业。
大儿子阿里,短暂做过汉志的国王;
二儿子阿卜杜拉,担任约旦国王;
三儿子费萨尔,做过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国王。
1920年,协约国召开圣雷莫会议(San Remo Conference),讨论奥斯曼帝国解体后的领土托管问题。
圣雷莫会议与会各国代表合影。图片来源:Wikipedia
协约国决定,将包括约旦在内的巴勒斯坦地区、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作为国联托管地,由英国与法国管理。
先说巴勒斯坦地区,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这片向来富有争议的地区一分为二:
(1)约旦河以西是巴勒斯坦地区;
(2)约旦河以东是外约旦酋长国,国王便是侯赛因的二儿子阿卜杜拉。
此前,在巴黎和会上与英国协商建立阿拉伯国,暂时搁置巴勒斯坦地区问题的费萨尔,遭到了英国的拒绝。
此后,英国为了拉拢法国,撤出叙利亚,把这里分给法国接管。
建立疆域庞大的阿拉伯国无果,费萨尔没办法,只能做被托管的叙利亚的国王。
过了一年(1921年),在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大臣丘吉尔的主导下,费萨尔又做了英属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的国王,成立了伊拉克王国。
费萨尔一世。图片来源:Wikipedia
实际上,从这段历史来看,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才是阿拉伯人的诉求,毕竟在历史上,阿拉伯人也有过黄金时代。
在这个目标之下,巴勒斯坦地区的重要性仅仅在于它能将埃及和阿拉伯半岛勾连起来,成为一片连绵不绝的领土。
为了这个目标,不管是侯赛因还是他的儿子,选择舍弃巴勒斯坦地区,交给英国人托管,以换取大国的支持,也不是不可以。
就此而言,巴勒斯坦地区,一开始对于阿拉伯世界,并没有后来那么重要。
在阿拉伯世界,一直有一股内部力量在主导。
一战前,哈希姆家族和沙特家族互相争斗,并始终将阿拉伯世界看作统一的整体,想要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一战后到二战前,两大家族的继承者们忙着对付殖民者,试图独立建国;
二战后,随着主权国家成为既定事实,当阿拉伯世界的离心力越来越强,阿拉伯世界不再那么团结之时,反殖民与反以色列,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情感诉求。
以色列就是在此背景下,成为阿拉伯人的公敌的。
那么,以色列是怎么成为阿拉伯公敌的?
巴以冲突又是怎么一步步激化的?
敬请关注我们的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