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库大道的重要节点镇——七台
张库大道是从塞外重镇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一一乌兰巴托(当时叫库伦),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运销线,全长1400多公里,是有着“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古商道。
张库大道历史悠久,它始于明,盛于清,衰于民国,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和“草原茶叶之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以及历史地位。
张库大道是一个集合概念,即以张家口为起点,呈扇形发散,分出多条路线,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三条:东路、西路和中路,三条路线在终点汇集于恰克图。
东路张库大道,经河北张北县、康保县、化德、镶黄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境、库伦到恰克图。
西路张库大道,经行大同、丰镇、凉城,绕行归化到恰克图。
中路张库大道,形成年代最早,可追溯至蒙元站赤。元大都至岭北行中书省木怜道,形成于清康熙年代,借助阿尔泰军台站道(张家口——赛尔乌苏路段,张库大道与阿尔泰军台重叠),经河北张北县、尚义县、内蒙古商都县、四子王旗,通过吉斯洪果尔向北入外蒙古境,至赛尔乌苏转向东北,从赛尔乌苏分支,延伸至库伦和恰克图。
第七台 明爱台 又名锦盖,台字嵌入现代地名,今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察哈尔通志》云商都县城,《口北三厅志》作明安白兴。汉译“千所房”。志锐(1853-1912 ,清代爱国将军、诗词大家),称“此台土室尚整洁”。
志锐《明垓·第七台》
明垓土室筑平沙,棋布毡庐数十家。
男女望尘齐引领,争前来看使臣车。
宣统三年(1911年)佚名氏著《考察蒙古日记》,内中“自北京经库伦至买卖城”一章,以散文行纪,保留了张库大道一幅幅历史画面。《考察蒙古日记》中记录了当时到七台的情形:“初六日午后一时三十分由六台起程,一车套马,余套牛,天气燥热,前著皮袍、皮坎肩、皮马褂加皮斗篷,不觉其多,此刻仅著皮袍及皮坎肩犹觉甚热,寒暖之变,更如是其剧。尤可异者,最热之时不在正午,而在午后三四时之间。四时五十分套马坐车抵七台—— 锦盖,六时十分套牛坐车至,七时行李车至。台之西北有山环绕,近者不逾两千米” 。
随着清政府对蒙、俄贸易的全面开放,张库大道上出现了很多的“跑草地”买卖人。当时运输货物的工具是骆驼和牛车。
骆驼商队每年秋季开始出发,直到冬季返回;老倌车队一般是春季出发,秋季返回。在漫漫的张库商道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骆驼和老倌车在日夜不停地的行走。
旅蒙商从内陆采购绸缎、布匹、米面、纸张、砖茶、生烟、红糖、瓷器、铁器、蒙靴、鞍具、小百货等,与牧民交换回马、牛、羊、皮张、绒毛、药材等,与俄国人交换回毛呢、毛毯、天鹅绒、银器等。
张库大道全盛时,最高年贸易额达1亿5千万两白银。按现市价折算(16两为1市斤,每市斤500克,每克1.3元人民币),大约有60多亿元人民币。
张库大道的繁华,使寥廓草原兴起了偌大的城市乌兰巴托、恰克图、呼和浩特、包头和沿路无数的县镇、盟旗。而七台也就是这一时期成就的古商道重要节点镇。
如今的七台镇,正在沿着历史悠久的商道文化阔步前行,以开展“五城联创”为契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
根据政协文史资料整理